大数据视角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2017-02-28杨璐
杨璐
[摘要]:互联网科技诸如云计算,移动通讯,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挖掘分析的进步,对各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金融行业藉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创新了诸多的金融产品。随着阿里金融、京东金融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行业,供应链金融也被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的重点。本文讨论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及发展,阐述阿里、京东等几家典型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并对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 互联网 金融供应链 电子商务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模式概述
19世纪初,荷兰某家银行推出了仓储质押的融资业务。20世纪末,随着物流运输业和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供应链中出现了融资节点,由于供应链各个节点参差不齐,当某个节点遇到瓶颈时,“木桶效应”便随之产生。接着供应链金融崛起,供应链金融作为当代发展的产物,必然有其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重要的便是可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短期需求,使公司的产业链协调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今天,依托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平台推进行业组织及经营方式创新已成为新世纪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相比于今天,最初的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推行的一项特殊融资模式,是将核心企业和其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资金及服务,增加资金流动性的模式。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则不仅限于银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基于其自身庞大的数据基础及综合性电子信息这一平台,提供的一系列贸易融资服务,目的在于将供应链融资成本最大程度降低,活跃资金流动性,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在于,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从以前的经营中得到海量数据的支持,当企业或个人申请金融服务时,互联网企业能够迅速了解申请金融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情况,无形当中解决了银行等传统企业的一大难题,即征信系统数据库无法涵盖足够多的用户。这样互联网企业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中领先银行一步,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企业的坏账率得到了保证;同时,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与企业原有的互联网交易系统相结合,以系统中的老用户为客户源,金融服务的销售也有了庞大的基础保证。此外,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高效的IT系统之上,能够将贷款流程流水线化。对小微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在充分了解并评定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授信因素后,后台系统通过标准程序,自动完成评定授信等级、核定授信额度的过程。总而言之,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在于企业掌握客户以前交易数据,并能够分析客户的资金状况,贷款客户多为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仅以销售的相关凭据为担保,甚至无需抵押和担保,便能快速发放短期貸款。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使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有了寡头经济的特点,在金融服务的选择上,供应链中的客户,必然接受与自身长期合作的互联网企业,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也愿意并需要接受更多企业的合作、积累庞大的交易数据,以便在交易数据的积累过程中收集信贷信息,完成相关人才的储备,完善数据分析系统,健全交易体系。
二、阿里金融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阿里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代表的是趋于完善的行业理念和日渐丰满的业务流程。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乘着互联网的航母在大数据的海洋中遨游已久并衍生出金融借贷业务的阿里。首先从宏观上对阿里系进行分析。阿里系的基础是“三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目前马云退休后布局的物流。整个体系中,信息流是肉、资金流是骨,而物流则是流淌的血,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了体系的基础构成,物流则是让阿里金融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的保证。随着移动互联网、便捷支付、社交网络的兴起,占领客户集中的场所,掌握货物通向商场的渠道,占有入口优势,是阿里极力追求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关键点。资金流,从小微信贷公司的角度讲,小微贷款在商家资金运转中起到巨大的助力作用,缓解资金短缺,以便扩大销售规模,加大投资力度,才能够促进买家的消费,形成新的金融模式,带动商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刺激金融行业更进一步。另外一方面则是风靡一时的余额宝以及后来的蚂蚁小贷,余额宝想将资金留在阿里生态链中,不可避免的与商业银行产生冲突。而蚂蚁小贷的诞生则仅面向小额贷款业务,为将来阿里金融的发展奠定基础。物流层面,在菜鸟物流之前的时代,阿里在物流上与京东一日几送的物流体系有很大的差距,这也限制了阿里一部分的交易量和服务体系,马云自退休后专注于菜鸟物流,提高了阿里的竞争壁垒,使阿里生态圈日渐完善。目前,阿里集团在“三流合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来整合一个完整的阿里生态圈,以信息流支撑资金流、物流,以物流、资金流反哺信息流。
阿里金融以电商为平台、利用支付宝的网上支付优势,通过云计算以及模型数据,处理所积累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而涉足大数据金融。实施发放订单贷款或信用贷款,其依靠的便是电子商务平台经过长时间经营所形成的数据及延伸出来的互联网信用体系及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阿里金融目前涉足基金、保险、小贷等业务,如余额宝、支付宝、阿里小贷等金融产品,这些都是阿里基于其巨大的电商平台基础上而针对货币基金理财、网上支付、小额信贷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余额宝从上线起三个月内用户就突破 1200万,这也使得与其合作的天弘基金一跃而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基金。
(二)阿里金融的特点分析
阿里金融进军金融业仅五年多时间内,以大量客户信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以满足金融服务的相关需求,完成金融交易。来源于阿里体系内的数据及资金甚至是银行征信系统都无法企及的。
阿里体系中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一系列平台,搜集了包括从平台认证和注册信息到历史交易记录、客户交互行为、海关进出口信息等信息,以及卖家自己提供的销售数据、银行流水甚至水电缴纳和结婚证等情况,从而对卖家及潜在客户群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阿里金融还引入了心理测试系统,判断企业主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模型假设情景测评企业主对事实的掩饰程度和撒谎程度。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的计算。阿里巴巴旗下最早成立的征信机构是芝麻信用,由蚂蚁金服设立,个人信用程度由“芝麻信用分”的数值进行衡量。信用体系包括芝麻分、芝麻认证、风险名单库、芝麻信用报告、芝麻评级等一系列信用产品,依托阿里云和大数据的技术力量,对阿里平台下三亿多实名个人、37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数据进行整合,产生的行为数据相比于互联网上的交互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更为广泛也更加准确,征信体系也更具说服力,对征信业务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京东金融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京东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以电商企业为主导,建立在海量交易数据的基础上,电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民企鹅合作,为其提供融资,这样便构成了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但关注点的不同则让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方面,在资金、资源、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及运用,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金融及相关产品。以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的重点就在物流及与上游合作的方面,将有效资源汇总,形成高效的资金运用效率,当然还包括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
京东供应链金融有两个最具代表的产品——京保贝和动产金融。前者是京东在2013年12月推出的一款全新的产品。相对于早期和银行合作为供应商贷款而言,“京保贝”以京东自有资金为运营资本,供应商可以通过销售数据,采购信息等资料直接获得投资,将放款周期大大缩短。在实际执行中,京东以向供应商采购商品形成的应付账款为基础,对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而应付账款在未来是可以预见的现金流,因此会大大减少金融服务的风险,但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得到相关服务,首先,供应商最少在京东稳定采购或销售达到一个月的时间,其次,京东根据供应商在京东的采购情况、入库情况通过大数据计数对供应商信用进行评级并动态调整融资额度。
而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另一款产品——动产融资同样是基于数据分析后的金融服务。传统动产融资很难准确评估企业的动产价值,因此所能用于抵质押物的范围便被限制,这些抵质押物在被确定抵押或质押后其流动性便会大大降低。在实际中有时并不能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京东推出的动产融资,可以通过数据和固定模型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自动评估,并与有“互联网+”特点的仓配企业合作,将质押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全链条结合在一起,能够根据买进卖出调整融资额度,大幅度增加质押产品的流动性,将融资模式动态化。
(二)京东供应链金融特点分析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相比于阿里金融,其物流有着天然的优势,独立且完善的物流体系在生产、运输、存储等方面能更好的与京东金融产品结合以达到预期目的,也正因为这样,供应商在金融借贷时加深了与京东的深度对接,自身融入京东的生态体系,同时,京东与银行的合作使供应链金融完成了对供应商和银行的双向深度绑定,供应商能够得到更快的借款服务,核心企业从中受益,另外银行也希望放款更便捷,放款时间更短,对上游供应商情况的了解也需要通过京东来完成。京东的银行、互联网公司、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开辟了供应链金融新的方向。此外,相对阿里体系,京东强在物流,但用户却相差甚远。2014年3月10日腾讯入股京东15%,到今年三次增持京东的美国存托股票,无不表明腾讯和京东的合作逐步深入,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困扰京东发展的资源问题得到解决后,未来京东的发展值得期待。
四、苏宁金融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苏宁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不同于阿里和京东,一个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的苏宁,在物流网络的建设甚至整体战略规划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在发展金融的道路上更是走出了一条O2O金融的运营模式。万达成立万达电商争取从线下走向线上,京东阿里则积极开拓线下渠道,苏宁则与之不同,线下实体店和线上苏宁易购融合,不仅为苏宁建立了互联网零售生态圈,也成为苏宁未来业务的一项新的增长点。
旗下苏宁金融坚定走O2O金融之路,除了面向消费者推出了“任性付”这一如破性的金融产品外,在2012年推出蘇宁小贷,为供应商提供短期资金支持;2013年正式推出包括供应链采购、收款、结算等全流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满足供应商对各个节点的需求;2014年推出“供应商成长专项基金”,出资10亿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实现融资;同时利用线下实体店的优势与众多银行合作,共同推出服务于供应商的“银行保理”,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的扶持与帮助。
对供应商而言,在与苏宁合作一定时间后,便可借助苏宁良好的商业信誉通过苏宁金融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根据供应商的不同需求,苏宁供应链融资将银行产品灵活的提供给供应商,避免了找不到抵押或担保的窘境。基于提供给苏宁相关产品和服务而收到的结算清单对应的应收账款,供应商可以快速申请银行放贷,以便抓住市场机会,达成共赢的局面。
(二)苏宁供应链金融特点分析
苏宁有着其余电子商务平台不具备的优势——1700多家线下实体店,而这也构成了苏宁在供应链中不可忽视的特点。作为从传统行业转型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可能在电商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和在这其中浸淫已久的企业相比,但苏宁对零售行业的理解和把握,国内几乎无人能及。此外,大范围与银行合作,不仅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更在风险管理中与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接轨。苏宁银行级的风控体系,包括建立独立、完整、专业的风险管理架构,培育涵盖“全面风险意识、尽职合规意识、风险量化意识、收益覆盖意识、客户服务意识”的先进风险文化,以及适用于苏宁金融的全面风控体系。苏宁银行的积极申请也表明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拓宽消费金融范围的同时,争取对供应商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而苏宁与阿里的合作,更表现出苏宁对电商短板的积极应对以及走O2O金融道路的坚定信念。
五、大数据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以担保形式增加中小企业信用额度
核心电商企业掌握的资金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得以利用,这受限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额度,在大数据的引导下,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和信用进行分析,大型企业在投资等方面有了更高的灵活性,这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与大企业达成协议,在供应链中以担保的形式得到更高的资金,中小企业才有机会增加现金流,扩大业务范围。
(二)优势互补多方合作
每个电商平台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及优势,取长补短无疑能让每个电商平台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共赢的金融体系也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之一。阿里283亿入股苏宁,看中的是苏宁实体店在行业中价值的体现;苏宁140亿认购阿里,也是为了能分享到阿里无与伦比的客户量;京东与腾讯深入合作,提供给京东的不仅仅是手机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和各平台的支持,也让无数用户流入京东,这也促成了今年双11京东业务井喷式的增长。大数据时代,多方合作能够更好的利用数据的优势,将企业现有资源高效转化成看的见得收益。
(三)优化法律环境和信用评价技术以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生态环境
供应链金融相对于商业银行和传统企业,诞生时间较短,几年来高速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及科学技术的支持,但依旧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抵押权、担保物权等涉及供应链金融的法律概念的界定、纠纷处理、登记制度等方面的空隙和不明朗限制了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又如,各个平台还需进一步升级的信用评价体系。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营造良好的供应链生态环境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急需关注的问题。
六、总结
供应链金融是电商平台基于平台长期积累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计算出针对供应商的信用评价模式,通过对应收账款等动产的灵活应用,而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对供应链金融而言,征信信息不能仅从银行借贷系统得到,互联网中信息的交换,线下实体的买卖,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着更多的数据支持,也为企业自身提供更多征信信息。对企业而言,在没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信用等级也不足以让企业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快速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只有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众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具有代表性的电商平台纷纷寻求合作,也将会给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小型企业带来发展机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目前的形式,作为金融业的一批黑马,在供应链这片沃土上应该寻求更加灵活的融资模式,开发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更多企业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刘超.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企业并购模式的影响研究.湖北社会科学[J].2015(11):84-89.
[2]林巍,王祥兵.大数据金融:机遇、挑战和策略.财会学习[J].2016(3):140-142.
[3]刘英,罗明雄.大数据金融促进跨界整合.北大商业评论[J].2013(11):96-101.
[4]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现代管理科学[J].2014(4):3-5.
[5]杨娜娜.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金融经济[J].2016(12):79-81.
注:本文指导教师:姜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