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2017-02-28姜丽
姜丽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0月,医院诊断确诊病毒性脑炎44例,采用CT、脑电图(EEG)、MRI、腰穿检查(34例),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急性期及早给予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密切监测肝功能及血常规,给药时间10~15 d,同时对症治疗,地西泮止惊治疗,甘露醇、地塞米松降颅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均衡,6例患者联合丙种球蛋白,剂量400 mg/kg·d,连用3~5 d,对症治疗发热、昏迷,恢复期给予康复训练、中枢神经营养剂治疗。结果 重症病毒性脑炎61.36%(27/44);重症者MRI异常率、CT异常率、脑电图异常率、典型临床表现率高于普通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检查异常91.18%(31/34),细胞数增多为5~1000个/mm3,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轻度上升0.5~1.0 g/L,压力增高11例,糖与氯化物正常;急性期治疗时间2 w~1个月,近期预后不佳11例,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死亡,远期预后不佳17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采用影像学检查、腰穿、脑电图、临床表现联合诊断并不困难,治疗需及早采用抗病毒、降颅压治疗,以减轻中枢神经损伤。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诊断;治疗;并发症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病毒感染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候群,年发病率约为3.5~4.7/10万,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普通病毒性感染性脑炎等,全世界已知上百种病毒与病毒性脑炎有关,但仅1/3~1/4可确定致病病毒[1]。病毒性脑炎病变常侵犯脑膜甚至扩散至脑实质,病程多凶险,多见于小儿,过去该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存活患者也常伴有后遗症,近年来该病诊疗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欠佳[2]。小儿病毒性脑炎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轻重悬殊,尚无规范的诊疗路径,总结经验非常必要。2013年1月~2014年10月,医院诊断确诊病毒性脑炎44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4患儿,其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5.5±1.4)岁。症状表现:发热43例、头痛35例、呕吐18例、抽搐21例、嗜睡15例、昏迷17例、巴氏征阳性1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0例。
1.2方法 采用CT、脑电图(EEG)、MRI、腰穿检查(34例)。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CT,举证512×512,MRI采用E2.0T 型MRI扫描机,T1加权成像采用TRT00ms。ECG检查采用16导脑电图机扫描计,按照10-20系统放置碘基,时间常数0.3s,滤波50 Hz,分别进行单、双极扫描,记录30 min。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于疑似的病毒性脑膜炎,及早给予抗病毒治疗,针对HSV脑炎采用更昔洛韦,伴有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性脑炎也采用更昔洛韦,剂量10 mg/kg·d,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肝功能与血常规,给药时间10~15 d。对症治疗包括地西泮止惊治疗,对于伴有颅内压升高小儿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降颅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均衡,边脱水边补液,预防脱水过度。6例患者联合丙种球蛋白,剂量400 mg/kg·d,连用3~5 d。针对患者发热、昏迷等症状对症治疗,恢复期给予康复训练、中枢神经营养剂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以WPS 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诊断结果 44例患儿,其中27例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余17例诊断为普通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CT异常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可累及白质,MRI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异常,普通患儿CT表现为轻度异常。重症者MRI异常率、CT异常率、脑电图异常率、典型临床表现率高于普通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4例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检查显示异常31例,细胞数增多为5~1000个/mm3,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轻度上升0.5~1.0 g/L,压力增高11例,糖与氯化物正常。
2.2预后 急性期治疗时间2 w~1个月,近期预后不佳11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差,2例遗留癫痫,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死亡。远期预后不佳17例,主要为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感觉障碍。
3 讨论
3.1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 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率高,这与儿童血脑屏障尚不完善有关,病毒极易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病。多数患儿急性起病,早期诊断困难,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普通患儿,本次研究中普通脑炎典型临床表现占11.76%,且典型临床表现鉴别并不容易[3]。该病进展迅速,需及早诊断,与癫痫、智力低下等疾病鉴别。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腰穿等, CT、MRI、脑电图、腰穿是诊断主要方法,腰穿可反映脑脊液成分变化,但腰穿接受率低,实验室检查时间长、病毒分离率低。本次研究显示三种方法可有效鉴别诊断重症脑炎,指导早期强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CT检查病毒性脑炎,可了解病变严重程度、范围,为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MRI无创,可较早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程度,为早期鉴别诊断创造了条件。EEG检查接受率高,可反映神经细胞異常生理电,早期病毒性脑炎异常率较高,研究中普通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率也达到47.06%,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病毒性脑炎以脑膜或脑实质水肿、充血为主要病理改变。
典型的病毒性脑炎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或有混杂密度灶,多数边界清晰,MRI中T1WI可见不均匀低信号影,出血者为高信号影,T2WI表现为高信号,边界清楚,多为为斑片状、脑回样强化病灶[3]。需注意的是,不同时间段影像学、脑电图检查表现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疾病早期,异常检出率相对较低,对于普通的脑炎不推荐CT、MRI检查,对于病情进展的重症脑炎,再考虑MRI检查,以提高敏感性。一般而言感染2 d后脑电图检查便可出现异常,阳性率高,在早期诊断中价值更高。
3.2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 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方法基本成熟,包括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治疗等,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利巴韦林、单磷酸阿糖腺苷也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有效药物。抗病毒治疗药物疗效与剂量、应用时间、疗程有关,及早用药非常关键[4]。重症脑炎需大剂量用药。对症支持治疗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用药时需注意控制用药速度,脱水补液治疗需适度,避免过度脱水。对于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尚存在争议,一般不推荐激素治疗,对于顽固性难治性病毒性脑炎才考虑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尚缺乏高质量系统评价证据[5]。进入康复期,有必要采用康复训练、脑神经营养等康复治疗,以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
3.3小结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腰穿、脑电图,临床表现、脑电图及腰穿脑脊液检查是首选,重症进展期脑炎选择MRI,治疗需及早采用抗病毒治疗,积极对症治疗,以减轻中枢神经损伤。近年来基因靶向治疗药物开始涌现,但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有待时日。
参考文献:
[1]Seki M, Suzuki S, Suzuki N,et a1. Limbic encephalitis up to date [J].Nippon Rinsho, 2011, 69(3):442-447.
[2]谢艺红,杨进业,谭毅,等.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断质量评价[J].疾病监测,2012,27(4):256-259.
[3]纪祥,罗军,吕建广,等.脑部多发性硬化的CT、MRI表现[J].临床荟萃,2011,26(16):1452-1453.
[4]郭虎,陆海英,郑帼.对病毒性脑炎的再认识[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861-1863.
[5]王团美,查文婷.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 meta 分析[J].中南药学,2015,13(1):99-101.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