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固摄浓缩丸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观察
2017-02-28刘星宇黄寻知姚子睿
刘星宇+黄寻知+姚子睿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固摄"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益气固摄浓缩丸联合替米沙坦、单用替米沙坦治疗。结果 对照组替米沙坦片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定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功能和血钾,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功能和血钾,P>0.05,无显著性差异;尿蛋白定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较替米沙坦组下降。结论 单用替米沙坦片与应用替米沙坦联合益气固摄浓缩丸均能减少尿蛋白,合用益气固摄浓缩丸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益气固摄;脾肾气虚;替米沙坦;蛋白尿
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程发展中,蛋白尿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要想延缓疾病的进展,控制蛋白尿是关键点[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常采用益气固摄浓缩丸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片进行治疗,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年龄18~75岁;男35例,女25例;病程1~2年20例,2~3年15例,3~5年25例均符合入选标准。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替米沙坦片(国药准字31412020规格80 mg/片北京万生药业)口服80 mg/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组同时给予我院中药制剂益气固摄浓缩丸,药物组成党参43 g、黄芪58 g、白术43 g、山药58 g、陈皮43 g、白扁豆43 g、鹿衔草58 g、白茅根58 g、芡实35 g、薏苡仁43 g、川芎35 g,由本院制剂室统一制成丸剂。口服。25丸/次,3次/d,观察6个月。
1.3疗效观察
1.3.1疗效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2、3、6个月各检测血压、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和血钾等各1次。
1.3.2疗效判定标准 若常规检查发现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的减少幅度较治疗前减少40%以上,或蛋白减少++,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幅度在40%以上,红细胞计数减少≥3个/HP或++则为显效;若常规检查发现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的减少幅度较治疗前减少幅度在40%以下,或蛋白减少+,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幅度在40%以下,红细胞计数减少3/HP或+则为有效;若未达到上述指标,则为无效。
1.3.3安全性指标 检测治疗后血常规(WBC、RBC、PLT)、肝功能(ALT、AST)及心电图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版系统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对照组替米沙坦片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和血钾比较:对照组替米沙坦片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功能和血钾,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较替米沙坦组下降,见表2。
3.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腎小球肾炎患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若不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详细的查体,往往找不到辩证论治的依据,会认为患者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治疗着眼于整体调节,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症状,对该病有良好疗效。所以说,某些时候,特别是一些微观症候群,中医并不能科学、准确地来阐述其病因,此种情况,借鉴现代医学的一些诊查手段,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微观检查相结合,开拓辩证思路,全面诊查疾病,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目前研究表明,ARB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蛋白尿,但是临床控制率不高,进一步降低尿蛋白而加大ARB剂量后又容易出现低血压反应。故在ARB类药物基础上配合我院院内制剂益气固摄浓缩丸(党参、白术、山药、陈皮、薏苡仁、白扁豆益气健脾;鹿衔草、芡实补肾固精;川芎活血化瘀;白茅根凉血退热;黄芪健脾益气,并可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以补偿尿中丢失)在临床上使用多年,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应用益气固摄浓缩丸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使用方便,值得推广,但应注意长期用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李幼姬,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58.
[3]王海燕,郑法霄,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