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7-02-28汤浩文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汤浩文

【摘要】 目的:探析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两组,每组37例。在所有患者中,对照组予以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能够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疗效确切,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子宫压迫缝合术;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5.0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50-03

剖宫产产后出血是患者在分娩期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是指胎儿分娩后24 h内,其出血量高于500 ml[1]。此病症不仅有较高的病发率,而且对胎儿与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据统计,在所有产后出血患者中,有70%~75%的患者均伴有宫缩乏力现象[2]。在治疗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通常都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为探究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7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中,剖宫产32例,

阴道分娩42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对其分组,对照组

37例,其中年龄24~36岁,平均(29.5±2.4)岁;孕周32~39周,平均(36.4±2.6)周。观察组37例,其中年龄25~37岁,平均(30.6±2.7)岁;孕周31~39周,平均(36.5±2.3)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方法,按照常规注射的方法,向患者体内注入止血药与宫缩素,同时,医护人员还要按摩患者的子宫部位,必要时,予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即:手术医师要站在患者一侧,且面向患者。在子宫峡部水平向子宫膀胱反折腹膜方向,将阔韧带前叶打开,用手将子宫握住后向一侧牵拉,将宫颈旁的结缔组织分离。当看见或者触知搏动的子宫动脉后,医护人员可在剖宫产切口稍下方,使用7号线按照由前至后的顺序,在子宫肌层穿过,随后自子宫侧动脉丛最外侧阔韧带无血管区向前穿过打结。在离宫颈侧壁1 cm位置处,触诊输尿管无进针后,对宫颈侧壁予以缝扎。对侧的处理方法与上述相同。

观察组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下推患者的膀胱腹膜使其反折,并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子宫内侧3 cm以及右侧子宫下缘2~3 cm位置作为进针点,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设置出针点,即子宫内侧4 cm以及右侧子宫下缘2~3 cm位置,给予对应缝合。缝合期间,需要在患者宫底部把缝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观察前壁与进针部位是否相对应。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宫体予以适量加压后,需要收紧两根缝线,待确认检查不存在活动性出血后实施打结,并关闭子宫切口,将其放回到腹腔内观察10 min,查看是否存在二次出血现象的发生,待保证患者子宫活力与颜色正常,且阴道未有出血现象发生、子宫下段没有渗血表现等,方能关闭腹腔。需要注意的是,关闭腹腔时,需要逐层进行,并且对位缝合。

1.3 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

以产后出血的相关治疗标准为依据,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与生命体征情况均已恢复到正常状态,同时,患者的子宫也恢复到正常收缩状态,且尿量为30 ml/h以上;有效: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与生命体征情況均有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子宫收缩情况也得到改善,且尿量为30 ml/h左右;无效: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与生命体征情况未得到改善,同时,患者的子宫还未能处于收缩状态,且患者每小时的尿量都低于30 ml[3]。总有效=显效+有效。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6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出血量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产后出血在妇产科疾病症中属于临床常见并发症,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多指胎儿在分娩后的24 h内,产妇的阴道出血量高至500 ml以上[4]。由于导致产后出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宫缩乏力等,使其易引发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和阴道流血等常见症状,能严重危害产妇的生命安全。

所以,针对剖宫产后出血病症,医护人员应当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形成因素,及早为患者制定相对的治疗方法。在早期阶段,给予患者传统手术方法处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却不能达到患者的需求。而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治疗产后出血病症时,医护人员一般给予患者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5-6]。子宫压迫缝合术是一种新型手术方法,不仅能使产后出血治疗的成功率提高,而且还能避免子宫切除率,同时,此手术方法还具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既能使患者的机体损伤程度降低,也能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子宫压迫缝合术的种类有很多,像Cho缝合术和B-Lynch缝合术等,均为子宫压迫缝合术的常见方法。B-Lynch缝合术是指,在患者的切缘下2 cm以及子宫切口右侧中外1/3处进针,将黏膜层穿透后进入宫腔,其出针处则为切口上缘 2cm[7]。在右侧宫底中外1/3处,把缝线绕到子宫后壁,需要和子宫前壁切口的位置相对应,进针进入宫腔,出针位置则是和横向至右侧后壁与左侧相对应的位置,随后,从左侧宫底中外1/3处,把缝线向上绕至左侧前壁,和右侧相对应的位置依次是,右侧子宫切口上和下缘缝合。此手术方法能避免患者子宫肌肉收缩后其余组织过短,子宫切口在缝合后因对合差,造成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的发生。Cho缝合术是指,将第一进针点选在产妇子宫出血比较危重的位置,在缝合过程中,要保持子宫前壁至后壁的贯穿,在第一进针点一侧的3~4 cm位置,缝合期间,要保证子宫前壁至后壁的贯穿,随后,在第2进针点的缝合方法与第一进针点相同[8]。待形成一个方形后给予打结,停止出血后,医护人员要按照常规方法将子宫切口关闭。通过上述所述可知,医护人员在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给予针对性治疗,这样既能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并发症状,减少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不但能使患者的产后出血病症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贾惠琴.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06-107.

[2]刘艳,蒋小亚,吴婉林.登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55-157.

[3]卢阳.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8(19):50.

[4]王丽娜,郑剑兰,肖丽.Bakri球囊联合Zheng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6):2661-2663.

[5]刘玉双.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6):19-21.

[6]余祯秀,谭晓燕,杨红兵,等.子宫压迫缝合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4):4707-4709.

[7]段瑞青,薛琳娜.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止血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17):3694-3695.

[8]罗立芳.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174-175.

(收稿日期:2016-08-02)

猜你喜欢

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不同给药方案对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的心率及血压影响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分析
B—Lynch缝合及宫颈钳夹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观察
子宫背带式缝合在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