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2017-02-28邱明义林链凤林江泉赖海银胡树桥
邱明义 林链凤 林江泉 赖海银 胡树桥
【摘要】 目的:探究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0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与参照组(51例)。对参照组实施择机手术治疗,对研究组实施急诊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实施时间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方案的实施时间分别为(11.50±2.65)d和(18.55±3.4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63%,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诊手术; 重症胸部创伤; 创伤性休克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0.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33-03
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是因胸部遭受外力作用导致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并造成患者休克的现象[1]。重症胸部创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情出现后易产生创伤性休克,同时伴有其他并发症,因此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约占临床死亡人数的9%[2]。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于200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与参照组(51例)。参照组女25例,男26例;年龄19~65岁,平均(35.48±1.65)岁;胸部受伤时长1~7 h,平均(2.33±0.45)h;其中13例坠落致伤,11例车祸致伤,15例斗殴致伤,12例其他原因致傷;20例轻度休克,17例中度休克,14例重度休克;22例左胸伤,18例右胸伤,11例双侧胸伤;30例开放性损伤,21例闭合性损伤。研究组女25例,男27例;年龄19~64岁,平均(35.45±1.70)岁;胸部受伤时长1~6 h,平均(2.35±0.40)h;其中12例坠落致伤,10例车祸致伤,16例斗殴致伤,14例其他原因致伤;19例轻度休克,18例中度休克,15例重度休克;21例左胸伤,19例右胸伤,12例双侧胸伤;28例开放性损伤,24例闭合性损伤。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损伤时间、类型、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择期手术治疗,即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患者实施手术。依据患者的具体创伤情况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手段,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伤害。同时对患者的创伤部位实施包扎和处理,之后移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观察。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急诊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呼吸状况与实际病情进行分析,若患者病情需要的话,可以将胸腔闭式引流管置于其胸部,进行快速体检与气管插管处理。一般是对患者呼吸系统分泌物状况进行检查,如果有分泌物过量或者堵塞的情况,则需要快速冲洗,同时保证呼吸畅通。若患者存在气管损伤现象则应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处理,对患者的创伤位置进行处理与缝合。结合患者病情及时进行CT、B超、X线片等各项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患者胸部的损伤程度以及合并创伤情况,从而有效开展急诊手术与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胶体液、晶体液或血制品等)。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划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关指标正常,休克症状得以彻底扭转,胸部外伤引起的相关症状完全消除则为治愈;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关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偶尔会出现小范围的波动,但无需进行特别处理,休克症状得以基本扭转,胸部外伤引起的相关症状有所缓解则为有效;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关指标仍有显著异常,休克症状未见扭转,胸部外伤引发的相关症状也未出现好转,或者出现患者死亡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使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方案实施时间对比
采用择机手术治疗的参照组患者实施了(18.55±3.46)d的治疗方案,采用急诊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实施了(11.50±2.65)d的治疗方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急诊手术实施情况
52例实施急诊手术的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有10例(19.24%)实施气管插管术,8例(15.38%)行血管修补术,11例(21.15%)行肾、肝、脾切除术,7例(13.46%)行膈肌切除或修补术,9例(17.31%)行肺切除术,7例(13.46%)行肺修补术。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63%,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类安全隐患与事故,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3]。高处坠落、交通伤害等极易导致重症胸部创伤,造成患者休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脏器功能造成影响,一旦患者血压回升,则易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及生命安全,甚至会导致死亡。现阶段由于各类高危事故频发,重症胸部创伤并创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也逐年攀升[4]。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一直是医学界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研究的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伤情较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休克表现。造成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的胸部损伤常存在其他合并性损伤;(2)张力性或者开放性气胸导致纵隔移位,引发循环功能紊乱;(3)存在心脏损伤或大血管损伤,进而造成失血性休克;(4)心脏因受到严重损伤而出现排血量减少的现象,造成心源性休克;(5)患者心室隔、心脏瓣膜穿孔导致心力衰竭。上述原因是造成患者死亡的直接因素。所以依据这些原因,在对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抢救时,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5],从而实现更及时、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endprint
传统的治疗手段是采用液体复苏的方式对低血压患者实施治疗,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6]。实施急性剖胸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生重症肺裂伤的患者;胸内存在明显活动性出血病灶的患者;胸内主动脉、主动脉弓与上分支出现破裂的现象;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症状;气管与主气管破裂,食管、膈肌破裂;穿透性胸外伤。对于心脏大血管存在创伤的患者因其病情较危及,因此不宜进行太多的检查[7],而因依照简要的诊断结果尽快进行开胸手术,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检查,并注意患者的腹腔脏器是否存在损伤或是否有其他隐蔽性损伤。尤其要注意处于胸壁心脏危险区域的损伤创面,严禁血压回升之后再施行手术[8]。同步进行纠正休克、插管以及开胸检查。实施急诊手术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病情来选择抗休克治疗的方法,即在实施静脉压检测的环境下选取适合的晶体液或胶体液展开治疗,对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纠正,同時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择机手术治疗的参照组患者实施了(18.55±3.46)d,采用急诊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实施了(11.50±2.6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2例患者中,10例(19.24%)实施气管插管术,8例(15.38%)行血管修补术,11例(21.15%)行肾、肝、脾切除术,7例(13.46%)行膈肌切除或修补术,9例(17.31%)行肺切除术,7例(13.46%)行肺修补术。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31%)远远高于参照组(68.6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国平.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0):2786-2787.
[2]张潮杰.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99-100.
[3]马飞,常捷芳.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临床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29-30.
[4]张健.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临床探析[J].吉林医学,2014,35(32):7237.
[5]李斌.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3):538-539.
[6]罗军民.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效果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132-133.
[7]高枫.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ICU救治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117.
[8]向明江.重症胸部创伤的抢救治疗[J].大家健康,2014,8(18):140.
(收稿日期:2016-0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