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如何对待老龄化?
——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史占中
2017-02-28上海国资孙一元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如何对待老龄化?
——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史占中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如果不将“老龄人口”转化成“银发人才”的话,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负担沉重,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推测至2050年,中国每两个年轻人就要抚养一个老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史占中表示,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将拖累经济增长,社会抚养比的提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他建议,应着力将视为包袱和负担的“老龄人口”转化为“银发人才”,使其继续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实现“老有所为”。史占中认为,“老有所为”不仅有助于消除和缓解对人口老龄化的悲观情绪,同时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目前,中国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层次偏低,如何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老了
《上海国资》:最近,有关老龄社会的讨论已成为热点话题。您如何看待老龄社会的挑战?
史占中:老龄社会已经悄然降临。中国定义老龄人口是60岁以上,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预测到2026年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2050年可能突破4.5亿。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要超过年轻人口。这是我国老龄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老了。
比如上海,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看,上海已经连续多年负增长,也就是说,每年去世的人口远远大于出生的人口,现在上海人口增长主要是靠新上海人的涌入,外来人口不断给这个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上海60岁以上老人占整个城市人口的30%,65岁以上占人口总数19.6%,70岁以上的有12.5%。
老龄化将带来人口红利的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成就是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在人口红利已难以为继,劳动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老龄人口的抚养比不断提高。根据我们的统计,到2050年左右,可能每两个人就要赡养一位老人。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抚养成本剧增。发达的西方国家人口虽然老龄化严重,比如日本就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老龄化国家,但是他们已经是富裕国家。与之比较,中国未富先老,这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严峻的挑战。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一旦进入老龄化社会,实际产出将很快受到负面影响,需要漫长的时间才会逐步消除。
《上海国资》:会有什么办法转变这种趋势?
史占中:如果不将“老龄人口”转化成“银发人才”的话,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负担沉重,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既要转变观念,同时还要有所作为,就是积极把“老龄人口”转化为“银发人才”。人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如将“老龄人口”转化为“银发人才”,让他们继续发挥专业所长,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服务社会,可继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可带动更多年轻人就业
《上海国资》:您认为,老年人的价值将体现在什么地方?有现实的可行性吗?
史占中:开发老龄化人口,把老龄人口转化成银发人才,中国有现实可行性。
一是人均寿命在大幅提升,可能是现代医学的进步,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间的延长成为一种可能,这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第二,如果整个社会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话,毋庸置疑,老龄人体力衰减较快,但目前,社会活动方式正好由体力劳动为主向智力活动为主转变,所以未来随着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变革,老龄人在转型过程当中可有所作为,以他的经验和专业能力的积累,反而在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由于智力方面的差异缩小,老龄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老年人有自己的经验优势、人脉优势、社会影响优势,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未来的经济活动当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上海国资》:会不会挤占年轻人的岗位?
史占中:实际上,老年人不仅不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反而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就像大学教授退休以后,如果办一个咨询公司,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就业。有了老年人再就业,可以消除对劳动力不足的担心。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后,大胆地起用老年人,不断为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活力。
《上海国资》:看起来开发老年人资源非常必要,也完全可行,为什么现在我国的老年人“老有所为”并不乐观呢?
史占中:目前确实有一些现实障碍。第一,现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层次比较低。很多人提前退出社会活动领域,实际上是对老年人才的巨大浪费。
第二,目前老年人就业渠道不畅,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法规也不健全,对老年人有歧视。另外,社会有舆论压力。一个老年人如果70岁以上还在工作的话,可能会被认为是子女不孝。实际上在日本,出租车司机很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到餐厅吃饭的时候服务员大都是老太太,日本社会的观念和氛围,是鼓励老年人出来创业和就业。我们必须要大力改变歧视老年人再就业的观念。
可以做得更多
《上海国资》:像日本这样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是怎么解决上述障碍的?
史占中:日本既是高老龄化程度的社会,同时老年人再就业率也较高,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6%,但65-69岁的就业比例40%,70岁照样有人在工作。
日本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对老年人的专业能力、技能培训有专业的指导机构,比如在社区设立银发人才中心,积极鼓励和推动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他的余热。比如对雇佣老年人的企业有激励措施。整个社会环境当中也是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倡导自足自立、互相帮助、引导老年人“老有所为”。
日本有新型养老社区。社区里面是多功能定位,鼓励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老年人跟年轻人住在一起,在代际交流中,老年人可以有效地给年轻人传输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同时在交流中也得到很多愉悦,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紧密互动。这样的社区现在中国很多机构已经开始在尝试了。
另外还有开放式平台,社区通过与政府、医疗机构、大学、企业、NGO组织进行开放式的合作,不断完善各种功能,创造代际交流的机会,为老年人营造再就业和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氛围。
《上海国资》:那么,您认为,中国现在应该怎么做?
史占中:我们希望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要紧密融合,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引导,鼓励老年人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首先,可以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老年人的技能和知识培训体系,一方面是从以前的岗位中退休,同时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岗位再就业,做他能够做的,发挥他专业所长。另外就是就业对接,这可能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组织,也就是非政治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引导和帮助下,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老年人就业能为企业的经济活动降低成本。企业聘用退休的老年人,不用给老人交社保和三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还可以给对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保障的企业减税,有效激励企业积极雇佣老年人,促进老年人的再就业。
整个社会要倡导这样一个理念,退而不休。退是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并不彻底休息,重新在另外一个岗位上再就业。改变老年人原有的就业观念,消除大众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偏见。观念的误区和社会的偏见是老年人才开发的最大障碍。倡导“退而不休”的理念,有助于我们把老年人口转化为银发人才。
《上海国资》:那么是否该重新定义老年人的年龄?
史占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现在多数发达国家是把65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非洲国家将50岁作为进入老年阶段的标准,因为非洲国家健康状况落后,平均寿命比较短。
发展中国家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通常是要看其是否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由此加以判定,这个标志可能是比较科学和人文的界定,要看这个年龄是消耗社会财富还是创造社会财富?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界定,而年龄仅仅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界定。
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69岁的希拉里和70岁的特朗普在竞争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其组阁成员平均年龄也在65岁以上,最大的商务部长是79岁,虽然他们是老年人的组合,但是他们领导着世界上这个超级大国,所以,让我们刷新对老年人的观念。
查看历史,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是65岁时创立肯德基,最后成就了一个最大的快餐品牌。
美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国家,它是创业的国度。在这个国家,55-64岁的老年人创业比例,从1996年的14.3%上升到2012年的23.4%。这个年龄是相当于中国的退休年龄的。他们整个创业群体当中有四分之一是这样一批所谓的老人,从而给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活力。
美国老年人的经济活动状况给我们带来启发,就是“老有所为”拥有巨大的空间。
在欧洲,英国有110万以上的65岁以上老人仍在工作,德国60-64岁年龄段工作人口比例有52%,基本上一半以上仍然在工作,65岁以上老年人中工作比例还有1/6。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仍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