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艺术简论
2017-02-27谢励斌
【摘 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组织和教学气氛等七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教学表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22-03
历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维与掌握方法、建立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历史问题与探究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应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性、量力性的特点。根据上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历史学科实际和联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综合利用教学各环节、各要素、各手段、各条件与临场发挥的技巧与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气氛热烈,形成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领导性的特殊认识过程,使教学成为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真正实现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涉及过程、基本环节、原则、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内容。而就历史教学艺术而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基本环节上,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上,具有全面性、針对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对所处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应当达到的程度的规定,也是制订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一书中,以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划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1964 年由克拉斯沃尔所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中,由价值内化而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该教育目标分类反映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因素,成为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之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此外,辛普森在 1972 年所发表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级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提供了动作技能领域内容。
在 2011 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着力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即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要求通过该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做到掌握、感悟、养成、开拓、认识、形成等不同维度要求,从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意义。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性
所谓教学重点的突出性,即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主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做好各种上课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上课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各历史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明确每节课之要求。教师应在课的类型(由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划分)方面,明确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的任务,做到根据不同课程实际加以量化,将单一与综合结合。教师应在课程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与相互关系)上,能够把握具体教学内容之差异、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的不同而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掌握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贯穿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下作业等各历史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原则要求以稳定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将新旧知识通过启发法加以结合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重点有的放矢而非简单重复(即简单地重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各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评定指导权,力求在使学生强化新知时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纲目分明、温故知新。教师应明确教学和课程要求,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所进行的划分,义务教育阶段着眼于适应让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让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要求,具有相当层次与选择性,给学生多种机会发展不同之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实践与创新水平。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应在坚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利用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在保证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基础性与适用性统一、逻辑性与顺序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层次性与衔接性相统一。即要求教师必须教授客观真理而非主观臆断,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受教育者利用教科书作为工具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论从史出、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水平。要求教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弄清基本史实与教材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符合学生需要与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基础性和适用性统一。要求教师能够辨明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做到寓系统性于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分清基本理论与基本史实之间异同,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着力提高学生变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横向和纵向上处理好历史教科书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问题,做到不孤立、不偏废。
四、教学方法的得当性
从教学方法而言,目前中学阶段主要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发现法等。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历史课程性质、历史教材特点、中学各阶段学生特点、教学时间与环境、教师自身水平和特点灵活加以选用,使受教育者可以联系自身兴趣、求知欲、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或由已知到未知以形成稳定而清晰的知觉以解决历史抽象概念与分析历史问题,进而领会知识;使受教育者凭借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而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吸收、运用形成自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巩固知识;使受教育者通过眼、口、手、耳等綜合运用多维立体学习而将知识转为能力以运用知识;使受教育者反馈受教育信息,促使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获得学习经验而得到发展智能以成长进步,完成检查知识的目的。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应避免经验主义或简单化,做到不拘泥于教学内容或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真实性、启发性、实用性、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变通性、顺延性、指导性、总结性,做到不忽略各教学方法的功能性,能够考虑利弊而加以组织利用。教育者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介的运用,避免依赖。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学习与交流能力,注重学习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经验或教学方法。
五、教学表达的清晰性
所谓教学表达的清晰性,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表达言语快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使用流畅、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运用规范、准确、清楚的板书或幻灯字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表达的清晰性,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坚持主题的前提下富于创新,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好必要准备。在提问环节,教师应综合利用诱导提问、疏导提问、台阶提问、迂回提问。教师应力求做到充分准备、抓住时机、考虑实际。在讲授环节,教师应促使受教育者通过了解、感知、理解而学会认识、分析、解决而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对各知识点陈述、分析、解读、发挥,做到在讲授时准备充分、明确目的、生动形象、简洁通俗、系统和谐、突出本质、适时可变。在板书或板画环节,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学会发散思维,启人心智。板书或板画内容上,教师应通过线条、笔画、漫画、素描等绘制方法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传授架构并能够做到贯彻始终,从而使教师正确地通过黑板、投影机等设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载体表现出来,进而加以分析,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使之概括系统化,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结果。在结课环节,教师应梳理概括、拓展提高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自然结尾法、悬念留疑法、前后照应法、激励法、汇报法、比较法等结课方法,促使学生通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检验结果、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等环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六、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作为当前各类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内容与课时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组织地即时进行集体授课而扩大并加快提高教学规模、速度、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因为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即时、一致性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范例教学模式,旨在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尝试重构历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从个别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整合,利用经典案例使学生学会感知历史现象、归纳基本史实、迁移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选取有感染力的史实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价,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交流活动完成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任务,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加以发挥,通过问题、假设、验证、归纳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用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智慧通过呈现具有概括、整合引导材料而引出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学生协调知识解决问题。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信,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并要求学生给予反馈,教师应把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采用发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归纳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利用程序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教学模式部分理论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个别差异,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自身潜力,以促使其自我完善。
七、教学气氛的热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视学生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学生对话,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进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以乐观与欣赏的态度感染学生,使之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寻求改善;教师应以师爱宽容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从个人、群体、学习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形成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气质、思想品德、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进步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从而赢得学生肯定和尊重,改善教学气氛。
此外,热烈的教学气氛也离不开教师所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把握受教育者实际,恰当选择或整合所要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使教学富于可行性、综合性、灵活性,指向性、层次性,在发挥教师主导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师应做到將旨在抓住知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与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化策略等内容型策略相结合。教师应利用集体、个别、小组教学,以利用形式型策略统筹教学形式;应自觉利用各种教学技术程序等方法型策略;应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全面开展综合型策略,根据师生实际对指导教学等取向做出正确而合适的取舍。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所进行学习的活动,而且也是在学校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引导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学习活动。即通过围绕课程任务而展开的师生学习活动,它以课堂作为主要载体而伴随教学任务变化与组织形式差异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规范要求下自主把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教学,教师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克伯屈.教育与现代文明[M].孙承光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
[2]罗森塔尔,雅各布.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周采.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兆璟,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潘菽.社会的心理基础[M].上海:世界书局,1930:1-103
【作者简介】谢励斌(1991— ),男,四川成都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