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究
2017-02-27郭洋
郭洋
摘 要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大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城镇二元化体制的长期实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仍存在资金不足、师资薄弱、辍学现象严重、教育價值取向错位等众多问题。本文以渭南市某镇为例,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同时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治贫”和“治愚”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再究其本质便可发现,“治愚”是“治贫”的前提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转型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就目前来看,在城镇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城镇化建设所提出的人才需求很难适应,如果继续按照这种严重失衡的路径发展,那么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无法推动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反而会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1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农村基础教育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任务艰巨,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此以有5620户农村人口的渭南市某镇为例进行分析。
1.1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两项资金渠道,所以教育附加减少超过了90%,捐集资也减少了50%”,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所获得的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大部分用于日常教学工作,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资金少之又少。 调研所在地现共有6所学校,包括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多数学校里没有独立完整的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场所,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形同虚设,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硬件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调研中,针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程度,近60%的家长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1.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上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所以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农村教师多为“民转公”,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面对现代化教育的迅速改革和创新,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调研中有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学习资料短缺和得不到老师的课下课后指导。在某些学校还存在一名教师兼任多门科目的现象,例如体音美课程往往是由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语数英等老师代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1.3辍学现象严重,外出打工和务农成为主要职业选择
家庭经济拮据、家长“读书无用论”的教育价值理念、不尽人意的学校环境等因素导致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调查发现,在这个镇上家里有2个或3个孩子的家庭占到68.48%,而其中所有孩子均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家庭只占到了总人数的13.29%。在回答“为什么会选择让孩子辍学”这一问题时,52.91%的家长谈到是由于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效果不好,削减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再加上校园生活枯燥乏味,“监狱式” 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孩子自愿选择辍学;30.38%的家长表示虽然国家已经全面免除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家中同时多个孩子上学还是会给本就脆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也有8.86%的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孩子早早工作补贴家用才是最实惠的。
1.4应试心理有增无减,德育发展令人忧心
调研中,针对“你认为上学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有75%的学生认为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拿到文凭,以后找一份好工作。“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与本体功能。”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学生面临严峻的生存竞争问题,文凭是他们走向城市的“通行证”,基础教育成为一种“功利之学”。同时在“高考”旗帜的引领下,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把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升学率也成为教师评职称,学校展业绩的重要要素,应试成为多数农村学校和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这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的产生,教学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
1.5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有待关注
很多农村家庭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青壮年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让老人照看。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处所,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68.26%,在和他们交流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厌恶学习、没有自信和安全感等心理特征。爷爷奶奶也表示,课后和放假期间孩子作业无人指导,他们有心无力。同时,家庭教育和思想引导的不足更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缺失,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不少中小学学生打群架、结队出入网吧、侮辱老师同学,道德品质败坏,法制观念十分淡薄。
2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举措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正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使基础教育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才能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2.1转变基础教育价值观念,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理念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首先,家长要淡化“读书无用论”和“升学主义”等思想,认识到教育对子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理念,让基础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体功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定位是为城乡一体化服务,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本体功能在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服务于社会则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应城镇化的历史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力求将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以适应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2.2提高基础教育重视程度,增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需要政府采取特殊政策给予保护,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持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提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的要求,政府要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教育设施供给进行协调,确保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能及时落实到位,并设置专项资金来完善农村教学资源,为各学校配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教材等教学用具和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功能厅等硬件設施,改善其教学条件,提高其教学质量。
2.3结合当地基础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施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学校工作更加有吸引力,提高教师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组织农村教师进修学习,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观摩教育教学,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还应注重教师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状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4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精准统计,与其家庭保持密切联系。教师要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对留守儿童家访,对这些学生投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农村社区应当鼓励居民之间互相帮助,非留守儿童家庭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身体和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督促。同时,社区可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主要负责留守儿童课下的学业辅导和身体健康检查,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当地政府与高校大学生支教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学生可以成立爱心支教团,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对农村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3结语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是我国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些年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城镇,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在教育上农村与城镇的非均衡发展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除了上述提出的问题之外,农村基础教育中还存在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力度,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一种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妍妍.试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村教育,2015(91).
[2] 王海涛.农村义务教育:困境与出路[M].复旦大学,2005(20).
[3] 李妍妍.试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村教育,2015(93).
[4] 查啸虎,李敏.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4.
[5] 喻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的确立及其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G].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