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
2017-02-27邹蕾沈阳大学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邹蕾(沈阳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
邹蕾
(沈阳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对于发展群众体育、繁荣广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建设,发挥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就要采取“政府引领、民间划桨”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广场体育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就要重视广场体育虚拟社区的集散地作用,构建“集中指导—培训—分散指导”的广场体育组织模式;就要发挥广场体育组织文化“桥头堡”的作用,加强广场体育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就要改变城市社区体育原有的管理思维模式,积极构建虚拟性大社区。
城市广场;体育组织;“集散效应”
近些年,城市广场体育出现的广场舞、健步走、轮滑等健身活动,成为展示城市“广场体育热”的一道风景线。这不仅得益于群众身边的健身广场、多功能健身中心、户外活动基地等建设,还得益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逐步完善。目前,关于广场体育研究较为多见,大多研究集中在广场体育健身形式、功能、服务、场地、设施、制度和文化等建设,而关于广场体育组织的建设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从发展组织、培育骨干、扩大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等方面,如何发挥广场体育组织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以广场体育组织建设与运行现状调查及其功能分析为研究视角,探讨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寻求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发展建设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者选取沈阳市内的五个中心广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参加体育组织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计204人,其中男性市民86人,女性市民118人,涉及参与的组织数量61个,调查内容涵盖广场体育组织建立时间、规模、功能、管理,以及居民参与情况。
(一)广场体育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社团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调查显示,沈阳市的广场体育组织,主要集中在正规性的体育社团组织、民间自治体育组织和松散性体育组织。在这三类组织中,正规性的体育社团组织约占10%,民间自治体育组织约占40%,松散性体育组织约占50%,总体趋势是居民较多地参与后两类体育组织,体育社团组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沈阳市广场体育组织具体表现有以下特点。
1.广场体育组织建立时间处于起步阶段
体育组织建设反映了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广场体育组织建立时间在3年以下的占56.4%,4-5年的占13.2%,5年以上的占17.2%,其他的占13.2%。说明由于广场体育组织兴起时间较短,广场体育组织建设相对较晚,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
2.体育组织规模呈现为中等规模体育群体
组织规模反映了广场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图2显示:29人以下的体育组织32.3%,30-50人的占24%,51人以上的占38.7%,其他的占5%。进一步分析得出:广场体育组织规模大多在30人以上,占62.7%,这与广场体育项目新颖、参与热情高有直接关系。
图2 广场体育组织规模分布调查图
3.参与广场体育组织人群相对稳定性较高
在三类广场体育组织中,民间自治体育组织和松散性体育组织约占90%,这两种体育组织是广场体育组织的主体。它们具有灵活性、方便性、随意性等特点。图3显示: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相对稳定和稳定的人群约占94%,不稳定人群约占6%。这说明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人群大多是居住在广场周边的居民,这种便民的广场体育组织深受广场健身人群的欢迎。
图3 广场体育组织稳定情况调查图
4.组织内部自主管理成为主要管理形式
从图4可以看出,沈阳市广场体育组织的管理形式主要是以组织内部自主管理为主,约定俗成的无人管理形式位于第二位,占29%,而上级部门监督指导的管理形式仅占7%,位于第三位。这说明,沈阳市广场体育组织管理具有民间性与不规范性的特点。这种状况与民间自治体育组织和松散性体育组织是广场体育组织的主体有着直接的关联。
图4 广场体育组织管理形式调查图
5.体育组织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鉴于广场体育自治组织的特点,广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也呈现制度要求初级化、约定化、口头化等特点。图5的调查显示:广场体育组织有简单制度的占29.5%,没有制度要求的占42.2%。可见,广场体育组织制度完全符合居民休闲、娱乐、轻松的健身特点,也符合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初级阶段的组织发展特点。
图5 广场体育组织制度建设情况
(二)广场体育组织运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健身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
调查显示(详见图6和图7),参加广场体育组织的群体主要集中在40-70岁的中老年年龄段,其中男性占42.2%,女性占57.8%;其中在职居民占37.8%,退休人员占62.2%;收入1 000-2 000元占32.8%,2 000-3 000元占32.8%,低于1 000元占5.9%,总计71.5%,反映了参与广场体育的组织健身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
图6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群体年龄分布
图7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群体收入分布
2.参加广场体育组织的人群基本是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调查显示(详见图8和图9),参加广场体育组织的交通方式采取步行的占69.6%,除此之外,采取骑自行车和乘公交车方式的分别占11.8%和11.3%,基本反映了广场体育组织就近锻炼特点。另外,居民参加广场体育组织每周锻炼的次数7次以上的占48%,5-6次的占20.6%,3-4次的占19.1%,参加广场体育组织每周在3次以上的总计为87.7%。由此可以说明,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身边场地、身边组织、身边活动”的举措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图8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出行方式
图9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锻炼频率
3.广场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并以有组织活动为主
调查显示(详见图10和图11),参加广场体育组织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跑步、散步和健身走等项目上,总计达到85%以上。活动的项目内容丰富,其中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高达92.6%以上,说明群众参加有组织的广场体育活动成为主要诉求。
图10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项目分布图
图11 参与广场体育组织的活动类型分布图
二、城市广场体育组织的功能分析
(一)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功能
集散效应,是指通过聚集和扩散的能力所带来的效应。马歇尔(1890年)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集聚开始研究,韦伯(1909年)通过考察工厂区位的集中和分散规律,运用成本—收益比较解释了集聚的成本优势[1]。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强调把资本集中地投入到区域最大城市中心的密集型产业,通过城市增长极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缪尔达尔(1957年)引入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集散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费里德曼(1966年)的“中心—外围”理论,进一步分析在空间组织上的表现[1]。本文探讨的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是指通过培育和扶持广场体育组织,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再扩散到周边社区指导社区居民体育活动。这种“集中指导—培训—分散指导”的模式所产生的效应,称为广场体育组织集散效应。这种集散效应包括健身参与者集散、健身组织者集散、活动项目集散。
到目前为止,广场体育遍及城市所有的街区广场。但本文研究的广场体育,特指城区比较大型、具有标志性的广场。这些广场处在居民居住中心,具有地标性意义,往往具有跨社区、虚拟社区的概念,居民往往从周边各个社区而来,又回到各个社区。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具有培训体育指导员、推广体育项目、联系基层组织等集散功能,因此应该成为市区体育管理部门,培育体育组织的集散地。
(二)广场体育组织的承载功能
体育组织,是体育主体为达到目的,增强实现体育目标的效果,在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具体形式。按照社会体育组织分类,本文调查将广场的体育组织分为体育社团组织、民间自治体育组织、松散型体育群体三类,比例分别是10%、40%、50%。这三类体育组织的基本作用,一是人力汇集作用,即把个人汇集成集体,从集体中获得个人满足;二是人力放大作用,即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综合,从整体中获得更大的满足。三类体育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正规型体育社团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往往能够得到体育部门的支持,具有指导机会多、培训机会多、参加活动机会多的特点。目前,这类组织发展滞后,反映了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仍处在较低的程度。
民间自治型体育组织,是以人们共同的体育爱好、需求、情感、利益或友谊为纽带,利用广场空地和设施,开展体育活动的高度自治化的体育组织。这类组织往往成为正规体育社团组织的基础,具有类型丰富、活动频率高、吸引力强的特点。目前,这类组织成为广场健身的主要群体,也是发展体育社团组织的基础[3]。
松散型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松散型的组织具有活动灵活性、形式多样性、内容民俗性的特点,即来即散、来去自由,大多适合于早晚休闲散步类的人群,他们的锻炼地点、时间、内容往往不固定,以体验性健身为主,这部分组织所占的比重约占50%以上,是广场体育值得关注群体[4]。
广场体育组织承载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集聚健身群体、传播体育项目、组织健身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等。目前,体育部门在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方面,还没有针对三类群体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挥体育组织承载功能,特别是在广场体育这个虚拟社区的组织空间里,还缺乏对广场体育组织培育模式的认识。
(三)广场体育组织的文化辐射功能
体育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具有本体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及精神风貌的总和[5]。广场体育组织文化辐射功能,指具有承载的吸引性、形象性、宣传性等功能。
广场文化,是指在公共广场上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文化娱乐活动[6]。广义上的广场是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并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它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和商业广场等五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城市广场体育被赋予健身功能,使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带有传统性的健身活动。同时,随着城市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先后建设了一些人们休闲健身广场,这也为城市广场体育增添了活力。广场体育,是指人们在广场这一特定场所内开展的体育活动,是以面积广阔的场地为活动范围,以场地及场地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以场地上活动的人为主体,以满足活动主体的健身需求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7]。
广场体育组织文化辐射功能,主要是通过广场体育组织增强凝聚力,并将这种凝聚力体现为健身人群的组织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层面的提升。广场体育组织文化,能够保证活动的规范化,指导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广场体育组织文化,还能协调广场文化之间的关系,协调健身文化与广场文化的关系,在广场文化圈中凸显体育促进城市文明的力量,保持广场体育活动稳定、可持续具有活力的发展[8]。
三、城市广场体育组织发展建设的对策
(一)全面培育广场体育组织
目前,广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群体规模呈现中等规模体育群体,参与广场体育组织人群相对稳定性较高,民间自治体育组织是广场体育组织的主要管理形式,组织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全面培育广场体育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力培育广场体育组织,着力发展正规体育社团,扶持民间自治组织,扩展适合广场体育的松散型体育群体。其次,采取“政府引领、民间划桨”的方式,下放体育部门的权限,激活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力,推动广场体育组织建设。
(二)充分发挥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效应”
广场体育组织的集散特征表现为:参与广场健身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参加广场体育人群基本是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广场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并以有组织的广场体育活动为主体。这些特征为广场体育组织发挥集散效应奠定了基础。要改变城市体育管理方式,通过培育和扶持广场体育组织,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再扩散到周边社区指导社区居民体育活动,重视广场体育的虚拟社区的集散地作用,构建“集中指导—培训—分散指导”的广场体育组织模式,加强体育组织培训、体育项目培训、指导员培训,逐步探索以广场为中心的城市群众体育培训模式。
(三)重视广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
广场体育具有城市文化传统的特征。广场体育在休闲时空状态和精神状态下产生与发展,日益成为人们日常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最便捷、最实惠的选择,同时也展现城市体育文化和风貌,塑造和优化市民的群体文化人格。要高度重视广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场体育组织文化在增加城市居民凝聚力、指导行为规范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广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广场文化、城市精神文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广场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体育品牌项目。
(四)构建虚拟性大社区的广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健身人群的跨社区流动,是指健身者离开自身居住的社区前往其他地点、社区进行健身的一种流动趋势。广场健身人群的体育流动,是指居住在广场周边的居民,为了达到健身、休闲、娱乐、交往的目的,从居住地向附近的广场体育设施流动的现象。健身人群跨社区流动,具有流动便捷、促进社区健身交流等特点。为了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必须从城市居民传统休闲体育锻炼的实际出发,发挥以广场为中心的体育“集散效应”,在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积极支持与指导下,改变城市社区体育原有的管理思维模式,积极构建虚拟性大社区。
[1]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的知识聚散效应[J].城市观察,2010(3):64-73.
[2]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
[3]杜海波.城市广场体育的特点研究[J].社会科学及统计,2016(2):12-15.
[4]吴争.沈阳市公园体育现象的组织载体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张广林.论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4-26.
[6]余辉辉.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刍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3(1):204-206.
[7]卢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1-5.
[8]龙和文.试论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5):5-6.
“Distribution Effect”of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City Squares
Zou Lei
(College of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44)
City square sports organizations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square culture. In order to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city squares’“distribution effect”,it is necessary toadopt a“government leading,folk paddle”management style for different types ofsquare sports organizations.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squares,construction of“centralized guidance—training—dispersion guidance”organization modes.The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supposed to play the role of“bridgehead”,which urge 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old management mode to construct the virtual community.
citysquares;sports organizations;“distribution effect”
C936
A
1674-5450(2017)01-0140-05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詹 丽】
2016-09-22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5BTYO11)
邹蕾,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