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2017-02-27
(濮阳市农业畜牧局,河南濮阳457000)
猪气喘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靳文华
(濮阳市农业畜牧局,河南濮阳457000)
猪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是咳嗽和喘气,剖检变化为肺的尖叶、心叶、膈叶对称性实变,以及肺门淋巴结增生,多呈慢性经过,常有其他病菌继发感染,这是集约化养猪场常见的疫病之一,也是SPF猪场要求净化的疫病之一。该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急性型以怀孕猪及小猪多见,病猪呼吸次数剧增,每分钟60~120次以上,严重时张口呼吸,口、鼻流沫,呼吸声如拉风箱,一般咳嗽次少而低沉,有时也有阵发性咳嗽,病死率较高,一个猪群急性流行型常可持续约3个月,然后转为慢性。慢性型常表现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后咳嗽最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伸颈,头下垂,咳嗽用力,严重时,腹式呼吸,减食。隐性型不表现任何症状,或偶见个别猪咳嗽,生长发育一般正常,剖检时有肺炎病灶。隐性型猪气喘病在老疫区的病猪中有相当大的比例。
1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其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传染在哺乳期就开始了,由大猪传给小猪,小猪在6周龄或更大时才出现临床发病。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妊娠后期母猪常急性发作,死亡率高。
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数急性经过,症状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老疫区多数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在气候骤变、阴冷潮湿、猪群拥挤、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时常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初、中期病猪用药物治疗后,病状暂时见好,以后又能复发,后期难以治愈。
该病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胸膜肺炎、沙门氏杆菌病等,可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2 病理剖检
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呈淡灰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切面流出微浑浊灰白色带泡沫的浆性或黏性液体,病程长或重时病变部呈淡紫色、深紫色或灰白色、灰黄色,半透明减轻而坚韧度增加,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具有特征性增大的水肿性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和支气管带有泡沫性渗出物。
3 治疗
选择自然发病、气喘病流行病猪,按体质量、病情轻重情况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体质量与病情基本相似。
药物为土霉素、卡那霉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和土霉素、鱼腥草注射液和卡那霉素注射液等。
试验于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在某学校牧场分3批进行,每批饲养管理大致相同。
试验分3批进行,对每批猪在治疗过程中都分成5组,设计为:第1组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土霉素混合的悬浊液;第2组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卡那霉素的混合液;第3组采用单独肌注土霉素油剂;第4组采用单独肌注卡那霉素注射液;第5组设定为对照组,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不采用任何治疗手段,自然治愈。
4 讨论
结果表明,鱼腥草土霉素肌肉注射、鱼腥草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治疗气喘病疗效好,而土霉素、卡那霉素单种药物进行肌肉注射的治疗方法对猪气喘病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好。虽然上述药物对猪气喘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针对该病的特点,还是应该做好预防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和早期隔离断奶(SEW)技术,从系统观念上结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有助于建立和保持无气喘病净化场。
4.1 环境控制
关于通风和保温的关系。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舍外最低温度可达-15℃,一般规模猪场多采取密闭式饲养,为了保温常将门窗紧闭,有的还在窗外加一层塑料布,舍内空气污浊,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超标,造成猪气喘病发病严重。所以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要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保温。育成舍和肥猪舍北窗关闭,南窗白天开,夜间隔1~2个开1个,以保证通风良好。
4.2 环境消毒
为了杀死环境中的病原体,猪舍内每周带猪消毒1次,发病严重时可增加消毒次数,生产区10 d消毒1次。每次转群后彻底清扫消毒,消毒药可用2%次氯酸钠和0.3%过氧乙酸交替使用。
4.3 避免应激
不同日龄的猪混群、连续不断的流水式猪舍、过度拥挤等都可诱发该病,要避免这些应激因素的产生。
4.4 猪支原体弱毒苗免疫接种
在注射前将临床症状严重的猪予以淘汰。种猪和后备猪每年8月份至10月份免疫1次,每头猪免疫剂量为5 ml,在右侧胸腔注射(注射部位在倒数第2肋间)。仔猪可在5日龄内进行早期免疫,免疫剂量为2.5 ml,右侧胸腔注射,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成及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
S858.28
:B
:1004-5090(2017)07-0022-02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