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研究

2017-02-27何深开封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河南开封47500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原位杂交弥漫性B型

何深(开封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9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研究

何深
(开封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将筛选的91例结外DLBCL患者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CD10和MUM1水平,将病例分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生发中心型(GCB)两个免疫亚型。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个亚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糖核酸(EBERs)的表达。结果 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为阴性,91例DLBCL中30例EBERs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DLBCL中,GCB型44例(48.4%),non-GCB型47例(51.6%);EBERs阳性表达30例(33.0%),其中GCB组中10例EBERs阳性(22.7%),non-GCB组中20例阳性(45.5%)。non-GCB组EB病毒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关,不同免疫表型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具有异质性。

淋巴瘤;B细胞;EB病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占成人淋巴瘤总数的30%~40%,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发展过程呈侵袭性,临床表现不一[1]。统计结果显示,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低度侵袭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可以演变为DLBCL,这种演变很大程度上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2],但大多数情况下,该淋巴瘤多为原发。国外学者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深入研究淋巴瘤中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将DLBCL区分为两种免疫类型:生发中心型(GCB)及非生发中心型(non-GCB)[3]。两亚型在治疗反应及生物学行为表现上均有所不同,可用来反映不同的病因及其发病过程。本研究选取91例DLBCL患者的组织标本,探讨EB病毒在结外部位的DLBC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NHL病例,依据2001年WHO中有关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DLBCL诊断标准进行筛选[5],根据组织形态、临床和免疫组化等方面特点选出91例DLBCL病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 中位年龄为52岁。对照组为2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组织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48岁。

1.2 免疫组织化学 采用免疫组化法(所用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检测淋巴瘤中CD10、BCL-6、MUM1蛋白表达量。阳性判断标准:CD10阳性表达率>10%,BCL-6阳性表达率>5%,MUM1阳性表达率>20%,均视为阳性病例。

1.3 EB病毒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相关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中的步骤进行检测。阳性标准:切片中观察到核型不规则的细胞或中—大的淋巴细胞3个以上呈EBERs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四格表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分型 依据CD10、MUM1、BCL-6免疫组化结果分为GCB与non-GCB两种分型。其中GCB型为BCL-6阳性、CD10阳性(或阴性)、MUM-1阴性,共44例(占48.4%)。non-GCB型为BCL-6阴性或CD10阴性,BCL-6阳性,MUM1阳性、CD10阳性,共47例(51.6%)。

2.2 EBERs原位杂交 GCB组EBERs阳性10例(22.7%),non-GCB组EBERs阳性20例(45.5%);GCB组EBERs阳性率低于non-GCB组(P<0.05)。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阴性,91例DLBCL中30例(33.0%)EBERs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LBCL免疫表型、临床发生发展过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且先前已有报道证实其可能包含多个独立的病种,每个独立的病种有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及机制[6]。鉴于此,本研究对91例DLBCL病例进行免疫分型,生发中心型(GCB)有44例(48.4%),非生发中心型(non-GCB)有47例(51.6%)。

在EBV基因组U5-TR区中,存在1个左向启动子控制转录片段,称为BNLF-1基因,PolyA位于BNLF-1基因166946-166950处。BNLF-1为潜在瘤基因,编码为LMP-1潜膜蛋白,已成为EB病毒分子学研究热点。LMP-1生物学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对B细胞标志及CD23、CD54、CD40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起上调作用,对CD10表达进行下调,还可激活细胞LFA3、LFAI、ICAM1等黏附分子的表达;②诱导NFKB表达活化;③诱导BCL-2基因及原癌基因的表达,同时可上调p53基因的表达。EBV基因产物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能直(间)接调节细胞基因的表达,又能影响宿主信号系统[7]。EBV之所以能够参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跟宿主B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但为什么只有一些特定类型的淋巴瘤与EB病毒密切相关,目前仍无明确答案。关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关DLBCL中EB病毒感染的报道,结果不一致。Pothen等[8]报道,380例韩国地区DLBCL中,有34例EBERs阳性,占8.95%。本研究在组织芯片的基础上大规模地采用EBERs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发现EBERs阳性率高达33.0%,GCB组阳性率达22.7%,non-GCB组阳性率高达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近50%的non-GCB病例EBERs为阳性,提示EB病毒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与DLBCL中non-GCB预后较差是否有关联,需要更深层面的探究。

[1] 程波,孙锁柱,丁姗姗,等.老年性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3):189-190.

[2] 汤杨明,白青伟,林金盈,等.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7):600-602.[3] Matsuda I,Shimizu Y,Okamoto T,et al.Follicular lymphoma mimicking marginal zone lymphoma in lymph node: a case report[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4,7(10):7076-7081.

[4] 李文生,谢建兰,张明,等.年青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2):128-129.

[5] 陈燕,崔自强,王华,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3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8):844-849.

[6] 徐妍.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4.

[7] 韩雯,孙振柱.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32):79-82.

[8] Pothen L,Rouvière H,Poncin R,et al.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revealing a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Acta Clin Belg,2014,69(4):305-308.

R 733.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1.013

2016-03-18)

猜你喜欢

原位杂交弥漫性B型
水稻整体原位杂交实验技术方法的改进
验 血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衍生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后不合并血肿的弥漫性脑肿胀中的应用
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的应用体会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有效方案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