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7-02-27王冠
王 冠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佛山 528500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 冠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佛山 528500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采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01—2016-08收治的72例H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以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以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7 d优良率、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F-36量表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7 d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5);观察组术后7 d 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 d NSE、hs-CRP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SF-36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机体炎症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高血压脑出血(HICH);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神经功能
HICH多在冬春季发病,且常见于50~70岁人群,是高血压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相关流行病学资料[1]显示,我国HICH患病率(50~80)/10万人,占脑出血的60%~80%,且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相关资料显示[2],发病后半年内其病死率可达23%~59%,幸存者中75%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均为HICH常用治疗方法。内科保守治疗以预防并发症、营养神经、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调控血压等为基本指导原则,治疗效果依赖于患者自身因素和药物对血肿溶解吸收情况,但既往研究[3]和临床实践发现,保守治疗病死率仍高达40%~70%,因此,选用外科手术治疗HICH已成为临床共识。开颅手术和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主流术式,但其临床使用情况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72例HICH患者分组,并给予不同术式治疗,分析HICH采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HICH的诊断标准[4];CT中线未移位;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研究;无脑疝;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预估生存期>6个月。(2)排除标准:由肿瘤、血管畸形破裂、动脉瘤破裂、外伤等引起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前正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者;合并全身严重感染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01—2016-08收治的72例H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1.3 方法 观察组以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CT片定位,经额部投影区无大血管经过的中下界位置穿刺,保证穿刺点距离血肿最近,使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应用颅锥锥颅,并穿透至脑硬膜下,选用带针心14号硅胶引流管,缓缓向血肿腔内进针,到达预定靶点后将针芯拔出,将无菌干燥注射器连接上,对血肿进行抽吸,抽吸过程中注意轻缓操作,酌情抽吸50%~70%积血后,将软塑带侧孔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并调整引流管位置,以保证引流通畅,同时妥善对引流管实施固定,接引流袋,残余血肿可分次注入尿激酶,使渗血或残余血肿液化后从引流管引出。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保证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内位置良好,若位置不佳,则立即调整引流管位置。对照组以开颅手术治疗,结合CT确定切口中心点,并作长约5 cm切口,然后将硬脑膜切开,实施电凝皮层穿刺,使用小吸引器吸除血肿。
1.4 观察指标 (1)疗效:比较术后7 d优良率。(2)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7 d神经功能。(3)检查对比术前和术后7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NSE、hs-CRP。(4)采用SF-36量表[6]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7 d的生存质量,量表共36个条目,本研究取生理功能(PF)、精神健康(MH)、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活力(VT)等7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值与生存质量呈正比。
1.5 疗效评定 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7]对2组疗效进行评定,4~5分为优良,<4分为较差。
2 结果
2.1 2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术后7 d优良34例,较差2例,对照组优良27例,较差9例。观察组优良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5)。
2.2 2组神经功能对比 术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7 d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术前2组NSE、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 NSE、hs-CRP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 d NSE、hs-CRP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神经功能对比,分)
表3 术前和术后7 d 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4 2组生存质量对比 术前2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2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生存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HICH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凶险,以脑实质出血为主要病理表现,可诱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并发生脑内血肿,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原发性和继发性损害,其对脑组织损伤途径包括:(1)原发性压迫损伤。血肿能够形成占位效应,使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变形、移位,从而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直接物理损伤,且血肿可造成颅内压增高,使脑灌注压降低,加重脑部缺氧缺血现象。(2)继发神经损伤。颅内形成血肿可向其周围持续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红蛋白、铁离子、凝血酶原等毒性物质,使游离氨基酸被大量激活,诱发脑部炎症反应和补体系统,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因此清除血肿,阻断脑出血后继发病理生理变化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外科手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其中开颅手术和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是两种常见术式。开颅手术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彻底吸除血肿,预防继发性脑水肿,但临床实践发现,其操作繁琐,延长了手术时间,且切口较大,医源性创伤引起出血较多,具有一定风险。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通过简单钻颅器械和特殊立体定向装置,将引流管插入抽吸血肿,使手术操作简单化,并保证较高定位准确性,其临床推广优势较多:(1)能够在早期甚至超早期对患者颅内血肿进行清除,解除其对周期脑组织压迫,挽救受压和缺血神经组织;(2)脑出血后再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重要因素,而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可通过留置引流管对血肿进行抽吸,并对血肿腔进行冲洗,有效减少再出血发生;(3)能够通过较小切口实施手术操作,创伤轻微,不会对脑组织造成不良影响;(4)术中使用硅胶软管,穿刺道变形性良好,调整较易,引流效果较佳;(5)设备要求相对较低,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HICH以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此外,既往研究[8]指出,HICH发病后,机体可产生应激性炎症反应,由其产生炎症因子能够参与病情进展过程,影响患者预后。NSE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分子学标记物,其活性变化与神经损伤具有密切关系;hs-CRP是常用非特异性敏感性炎症标志物,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度等,加重脑部缺氧缺血状态。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 d NSE、hs-CRP明显降低(P<0.05),说明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能够改善HICH患者机体炎症状态,缓解患者病情。观察组术后7 d PF、MH、RP、RE、GH、SF、VT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提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能够提高HICH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机体炎症状态,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何安邦,周奋,潘德岳,等.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 937-1 938.
[2] 梁伟,张学军,王东挺,等.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3):42-44.
[3] 陈辉,李永飞,陈锋,等.多针微创穿刺结合持续对冲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52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10):950-952.
[4] 冯伟.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3):52-53.
[5] 纪明军,刘子乾,任玉锋.不同微创技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效果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89-91.
[6] 杨金星,杨键,沈为民,等.颅骨钻孔血肿清除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8):1 835-1 836.
[7] 刘斌,要跟东,张山,等.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序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状况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59-62;66.
[8] 张艳军,孙海波,薛维华,等.改良两点定位骨孔导向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6):834-837.
(收稿2016-05-10 修回 2016-09-24)
R743.34
A
1673-5110(2017)03-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