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家乡文化资源 创设适宜游戏区域
2017-02-26王晓玲
文 王晓玲
盘活家乡文化资源 创设适宜游戏区域
文 王晓玲
我们的家乡——宿迁,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北小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课程游戏化的建设中,我们发现对于幼儿和幼儿园课程而言,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感性的资源,就越具有教育的价值。于是,我们尝试激活家乡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课程中的活教材。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这将有利于幼儿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较少挖掘和利用家乡的本土资源,低估了本土资源对幼儿的教育功效,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幼儿对本土领域认识的空白以及情感的缺乏。为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中,仔细研读省厅“六个支架”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尝试从本地、本园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中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盘活这些课程资源,并和区域活动有机融合,从而使我园的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更贴近幼儿生活;使我们的游戏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
家乡文化资源 区域游戏活动 盘活资源
一、用“意”创造,构建个性化区域活动
(一)与资源相结合,创设个性化区域
首先,合理选择利用家乡文化课程资源,寻找到孩子们的需求点与家乡特色文化相结合,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个性化区域。如:小班的孩子对好吃的食品最感兴趣,于是小三班老师和家长、孩子们在这个话题上大做文章,带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附近的顶好西饼屋,孩子们看到了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糕饼,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饼干,还知道了糕点的制作流程,回园后便积极行动起来,收集了各种糕饼的包装盒、图片、模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烤箱,好吃的西饼屋开起来了;小一班的牛奶加工厂、小二班的育婴房也相继投入游戏。中班的孩子在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乡美食的活动中,对家乡的饮食文化和美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在积极的讨论中,萌发了把家乡美食搬进幼儿园的想法,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搜来了小石磨、小蒸笼、大的圆形蛋糕盒、奶茶杯等材料,中一班的宿迁煎饼摊热闹非凡,中二班的丁家汤包店生意兴隆,中四班的叶家烧饼铺不断推出新口味。大班的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每个班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活动区域,如大一班的家乡桥梁工作室,大二班恐龙化石考古队、大三班运河水力研究所等等都将家乡的文化资源活学活用到区域建设中,让我们的区域活动独具特色、彰显个性。
(二)与季节相呼应,打造节庆活动特色区域
我们根据宿迁主题节庆活动的举办时间和它们的内容特点,从中选取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即:家乡名酒节、骆马湖渔火节、西楚文化节、泗洪螃蟹节。在反复琢磨与探讨后,根据每个节庆活动的季节与时间特点,开展相应的主题区域活动。如:一月份,我们结合西楚文化节,投放小旱船、跑驴、霸王鞭等材料,邀请爷爷奶奶和孩子们一起玩旱船、霸王鞭,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金秋十月,我们的螃蟹节活动开始了,观察螃蟹、画螃蟹、玩螃蟹游戏、庆祝螃蟹丰收的表演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十一月,我们结合名酒节创设“酒文化”的区域活动,酿制葡萄酒,设计酒瓶、包装酒盒等等活动让孩子们对家乡酒的生产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与主题相渗透,层层推进区域活动
我们充分挖掘家乡的文化资源,关注幼儿感兴趣的人和事,将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各年龄段、各种风格的系列主题活动。并将区域活动与主题相渗透,层层推进,让主题在区域中得以延伸、拓展。例如,围绕“家乡美食节”这一主题,我们从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健康领域、艺术领域制订五大领域的目标,设计美食小侦探、美食之旅、楚街美食一条街、家乡美食宴等区域来满足幼儿情感、认知、语言、动作技能的发展需要。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层层推进,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把对家乡的兴趣转变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以“融”兼容,打造联合共享区域
联合共享区域有着班级专用区域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在我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中,我们重点打造联合共享区域,结合课程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家乡文化资源,创设满足幼儿兴趣、发展、能力需要的宽松自由的联合共享区域。
(一)合理布局 多角度变通场地用途
我们利用幼儿园教学楼“回”字形的建筑特点,多角度变通场地使用空间,合理布局,构建共享区域,具体分四步走:
1.变:对幼儿园的一楼阴雨大厅进行合理调整,我们改变原来马路交通模拟场景一成不变的模式,用玩具架将其一分为二,一边变为全园共享的积木建构区,投放了两套大型积木,供孩子进行自由搭建。另一边,我们提供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pvc管,让孩子进行创意组合,两个共享区采用班级预约的方式管理。这样孩子们在需要活动时提前预约,既减少使用冲突,又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2.融:将二、三层楼的若干各自独立的小区域进行整合,首先将所有固定的材料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放置在材料资源架上,把活动空间留给孩子们自己进行规划、布局,他们根据自己设置区域的需要到资源架上选取材料进行游戏。场地和材料进行融合共享后,孩子们可以自己设置活动主题,自己规划活动场地,今天可以是宿迁煎饼店,明天可以变为冰激凌店。这些综合性的区域活动互动性强,经常是跨班互动,打破了班与班之间的限制,给孩子们的区域活动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3.添:在活动区域,我们添置了各种活动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摆放有序、资源共享、易于取放、操作方便。如:在走廊尽头添置开放的搁物架、整理箱,将游戏材料分类摆放,二楼增添了小石磨、烤箱、食物制作模具,以及一些和家乡美食相关的图片、制作原材料等。三楼还添置了一些与民俗相联系的材料,如布头、丝线、泥巴等,供幼儿开展微型的主题区域活动,如:包粽子、扎染、泥塑。
4.挖:合理挖掘幼儿园走廊、楼梯间、后院、操场等活动空间,创设共享区域,使空间设置、布局摆放更为合理。如:将小中班午睡室外的走廊创设成可同时容纳三十余名幼儿共同活动的“编织一条街”,有扣纽扣、纳鞋底、穿鞋带、编草筐等共享区域;在南操场创建“项王演武场”,利用原有的木桩、攀爬墙,又增添了射击、投掷、跨栏等材料,发展孩子们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使之成为全园孩子运动的乐园,我们还发动家长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自制健身器材……
(二)创新运作模式 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1.与其他领域融合,打破单一功能。如:在“纸筒建构”共享区域里,幼儿运用围合、叠放、累高等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幼儿园的围墙怎样搭更坚固?宿迁大桥的桥面怎么搭?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其主动建构自己关于搭建的知识经验,更是将纸筒建构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了。这些不仅能让幼儿获得新的认知体系,同时还能看到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以及幼儿间、老师间的合作与共享。更难得的是,各种有趣的秘密在幼儿的探究中逐渐被挖掘……
2.幼儿经验取长补短,形成发展共同体。如:同年龄段班级之间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由于各班幼儿存在不同差异,在材料的投放、利用上,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借鉴。教师可以就某一内容在不同班级之间开展活动,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如:“五粮粉加工坊”中,幼儿在探究杂粮粉的加工过程:杂粮脱粒——捣碎各种杂粮粒——磨成粉——筛粉,这些不同小区域的活动操作让幼儿之间相互倚赖,相互合作,这便是互补活动的体现。
三、从“需”践行,尝试户外学习中心建设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一种隐形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的安排随时随地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在课程游戏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在室内环境或区域中学习了。我们的老师在设想,如果改变学习场景,增加游戏趣味,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又会如何呢?于是我们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尝试建设户外学习中心。
首先,在户外学习中心的设计和布置上,我们考虑一个共同的问题:“幼儿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大量调查、论证后,我们从以下具体方面设计:场地的功能设置和材料的投放。如:我们结合家乡文化资源和地域特点设计建设的植物探索园,种植了常见的果树、草莓、玉米等,还种植了具有项王故里标志的槐树,增加了放大镜、昆虫观察盒、软尺、木尺等观察工具以及小铲子、小水桶等劳动工具,分类摆放,随时供幼儿观察、探索、劳动。
其次,在建设中注重多领域的渗透。如:我们结合家乡京杭运河资源设计的运河文化学习中心,将科学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既可以探索水的特性,又能在摆弄、游戏中了解宿迁闸、皂河闸的工作原理,还可以自己动手在河水上建造桥梁,帮助自己过河。又如: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生长的一片竹林,在其间铺上不同材质的小路,路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还有方形和三角形,每种形状的小路长短不一,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在其中。此外,我们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尺子、木棒、绳子等测量工具,让孩子们在量一量、比一比中建构数学知识。在小山坡上,我们利用塑料管道、轮胎、绳索、圆木设计成孩子们攀爬、滑行、钻爬等运动学习中心,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家乡文化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园本课程的内容,拓宽了区域活动的价值,也为提高、发展幼儿各项能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开展,幼儿的经验得到拓展,交往、表现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绚丽多彩的生活、丰富有趣的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热情。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机关幼儿园)
[1]盖伊·格朗兰德.《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2014.1
[2]崔利玲.《沿着获教育的轨迹前行》,2015.3
[3]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