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内容,转变方式,生成课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探究

2017-02-26江苏常熟市碧溪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5期
关键词:综合性语文课程课文

江苏常熟市碧溪中心小学 陈 静

整合内容,转变方式,生成课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探究

江苏常熟市碧溪中心小学 陈 静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存在着一些“通病”。教师应在教学中尝试有效链接与整合语文课程内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通过挖掘课程内容的整合、转变学习方式的整合、探索课程生成的整合等途径,力图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素养。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之一,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整合课程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出发点,强调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整合,是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的潜在课程形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必须坚决确保课程的“语文性”,同时努力实现活动的“常态性”。

1.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综合性学习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这一原则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制定中可见一斑:第一学段要求“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三学段要求“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等。教师在挖掘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首先必须保证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2.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常态性”

教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时,应实现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常态性。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综合考虑,结合其他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完成。若能综合安排教材中的各个板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将教学和训练内容落到实处,学生的能力在整合而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切实有效地得到了提升。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包括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四篇课文让学生懂得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练习2”诵读与感悟小诗《我不期望回报》,让学生获得“给予就是不期望回报”的感悟;“习作2”要求学生学会用表达内心的爱的方式来感恩。在学习《我不期望回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四篇课文主人公的口吻述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情感,以课文推动对小诗的理解,以小诗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组织复习回顾第二单元的课文与练习,把孤立的听、说、读、写环节和不同的学习板块转变为交错融合的学习,通过整合课文、练习、习作的学习内容,汇合词语的理解积累、课文的阅读感悟、写作方法的指导,贯通前后知识的联系与互补,从而更扎实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转变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这种行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征,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效发挥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1.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习建议。通过小组活动的分组、分工、磨合、协调,学生努力扩展自己参与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积累语言和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调查、访问、讨论等各种实践活动体验语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2.教师:发挥“组织、监控、激励”的导向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教学组织作用、示范作用和监控作用。教师必须对活动做好整体规划,清晰有序地组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适时地帮助与鼓励,能激起学生实践的动力,战胜挫折的勇气,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不断地在锻炼中得到了提高。

如五年级下册的《学和做2》是《节约用水》,意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先讨论分工合作,任务落实到个人;之后,学生通过向老师家长咨询、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等多种方式,积累材料,以文字或图标的形式反映调查结果;再进行集体的交流,以成语诵读、诗歌吟诵、书法展示、公益广告、手抄报等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在合作中不仅学习、丰富了知识的积累,还有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最后学生总结反思活动过程,教师进行评析指导,以此来完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探索课程生成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外在有利因素的刺激下不断向前发展。

1.还学生自主表达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敢于发言,积极表达。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

2.搭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平台

课内的延展、课外的应用和学科间的联结突出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与“整合”,时间、空间、内容更为开放。课程的生成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把语文课堂扩展为整个现实世界,把语文学习转变为学生的真实生活。

如开展班级阅读,教师设计了“图书漂流”活动。每月初,每位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写一份“图书推荐卡”,在班级内展开图书漂流。每天早上安排十五分钟“阅读时间”,让学生安静地阅读自己喜欢的童书。在读完这本书后,可在“图书推荐卡”后简单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启发等。同一本书,会有许多不同的读者,生发出不同的读书感悟。利用午休时的十分钟时间,由推荐者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品读,小读者们自由发言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围绕阅读开展一分钟演讲、手抄报展示、美文诵读、故事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语言的体验与感悟,丰富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探索、反思、创新,让语文课程成为学生充满活力的言语生命实践。就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洪玲,陈小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综合性语文课程课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背课文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