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背景下教师“教”的行为纠偏与扶正
——叶圣陶思想观照下的教师“教”的策略

2017-02-26陈雪峰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指向性叶圣陶指向

■陈雪峰

自主学习背景下教师“教”的行为纠偏与扶正
——叶圣陶思想观照下的教师“教”的策略

■陈雪峰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观点,使得教师的“教”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考察了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这一观点的时代意义更加明显。本文在厘清“教”和“不需要教”的关系的基础上,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观照当下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教”提出三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教师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更具生成性,更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师行为 教学生成 策略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当下教育领域很多新的尝试和变革都是这一理念的延续。如果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这一理念其实是在倡导课程意识的回归。在讨论具体实施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厘清“教”和“不需要教”的关系。“教”不仅是指教师的行为,同时也指教师引导下的教学活动,它指向的是行为和过程;“不需要教”是指长远的目标设定,涉及课程的整体效用,它指向的是目的和结果。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我们就能够明白,要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我们需要在“教”上下功夫。

一、“教”要指向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对课堂教学的量化考察。目标的达成能够证实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教师的“教”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中最基础、最容易操作的指向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指向性的“教”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向教学目标进行,这样,“教”才能和“学”合二为一。学生活动的指向性明确了,如同找到了前行的路标,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在行进过程中也就不再需要教师的“教”了。

二、“教”要使课堂有所生成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课内既定任务的完成,但教材的“例子”的作用还没有凸显。所谓“例子”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强调课堂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在教材之中生发出教材之外的内容。特级教师黄厚江曾指出:“阅读教学不是讲阅读知识,不是讲阅读方法,更不是把课文变成阅读材料,把阅读课变成做练习,而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学生阅读。”这样的课堂才是指向生成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指向发展的。

三、“教”要促进学生生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是课堂的目标,而且是整个课程的宗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全面的、善于处理生活的普通公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适度的“教”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抵近。

具体而言,教师要通过课堂教授学生“渔”的本领。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能够使学生学会“学”。这样的“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现时成长,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具体教学方法

明确了叶圣陶先生的“教”的含义,接下来就应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的为了“不需要教”而“教”的一些具体方法了。

1.启发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只需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举一反三、触处自伸的本领,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得到学习语文的实益,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自求得之’,那就进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这句话起码有这样两层含义:一层是方法指导下的学习实践;另一层是教师主导下的能力提高。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教师的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启发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基于课前的预设,敏锐地观察课堂上的学情变化,于疑难处、争议处等,在教学间隙进行适时而巧妙的介入,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内容上的启发和行为上的规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2.导引术。

“导”是“讲”的艺术,是教师主导课堂的具体形式。如果说启发侧重于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那么导引则侧重于学生外在的实践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所说的“提问”和“指导”就是教师“教”的具体化。叶老进一步解释道:“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教师“导”的形式就是“多方设法”。“多方”即教师在课前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学情掌握的基础上的预设;“设法”即教师要考虑方法的恰当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将课堂“导”出新意,“导”出活力。

3.隐身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也就是说,教师讲太多了,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所以,教师要学会适时的“隐身”。具体而言,隐身术首先包括三个不讲(魏书生):凡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查找资料后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老师不讲。其次要学会在课堂上“留白”,即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师要学会“点到为止”,即严格把握“讲”的度。教师要明确,讲的目的不是说出,而是有利于引出和导出,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引和促进。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隐身”成就学生的“出场”,从而实现课堂上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的“教”是一项技术,它需要教师在研读文本和考察学情的基础上做出充分的预设;教师的“教”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以“润物无声”的手法,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帮助学生有效地学、长远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指向性叶圣陶指向
声源指向性仿真研究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一款低频偶极子声源设计
刍议小学指向性提问写作教学——以《慈母情深》为例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