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写作助力学生田园情怀的建构
2017-02-26■冷永
■冷 永
乡土写作助力学生田园情怀的建构
■冷 永
当前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严重地偏离生活轨道,漠视乡土田园文化,致使学生生命的根基不稳。为实现写作与生活的整合,以写作为载体,立体地、全方位开掘乡土田园写作的科学路径,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促发写作视域的新融合,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诉说生活、悦纳生活、创造生活,助力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生活场域获得生命的重新建构与扎实成长。
乡土写作 取向导引 文明传承 生命成长
农村初中生习惯用自己的笔记录别人的话,在别人的故事里揉入自己的情感,写“别人的故事与生活”,遗弃了自己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在作文中“背井离乡”。精神大迁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这看似是“人往高处走”的理想追寻,实则隐含的是对乡土田园的不了解,对当下生活的不自信。田园失守,精神之树怎会结出丰硕果实?乡土田园是学生生命之根,生活之根,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责,一旦丢失,就切断了学生的精神根基。课题组立足写作教学实际,着力开发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搭建联通写作教学与乡土生活的桥梁,以乡土写作为载体,开掘乡土素材,承接乡土文化,坚守乡土精神。以乡土写作课程为根须,引导学生皈依乡土,悦纳田园,深根生活。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导向
当下教材对写作教学的指导较之以往具体、丰富,但尚缺系统性、序列性与持续性,写作教材的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没有着力点,学生获得的写作知识是零散的。系统的写作教学需可依托的载体,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关照学生生命发展的写作课程成为一种必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这与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基于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进行自主开发的理念相同。课程开发的动态发展过程,即是对乡土田园写作资源进行系统开掘、选择、规整、再加工的过程。
乡土写作课程本着为生活的基本导向,基于助力儿童在自然场域获得成长的立场,立足学校写作生态和学生写作诉求,努力唤醒对学生来说看似熟悉其实陌生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情怀。贯通生活与写作间的渠道,拓宽作文视野,导引他们自觉走向写作本源,提升写力,实现写作的生活化,达成传承乡土文化,根植田园生活,认同乡土精神的终极目标。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写作需要,通过乡土田园写作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现写作与生活的关联,促生新的写作视域融合,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生命的印证。乡土写作课程不是要取代国家课程的地位,而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验式的有益补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以整合,构成三者一体的完整写作教学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层阶架构
乡土写作校本课程,是立足农村初中生乡土生活体验,以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现状为基础,以自然为写作实体,遵循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诉求,设定系列化的写作训练目标、内容、模式及相应的评价活动。“层阶”指的是以乡土素材为写作的材质意象层阶,在此基础之上,逐级登阶衍生发展乡土写作的情感意境层阶与精神意义层阶,三个层阶是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布局。依据学生现实写况,梳理出由乡土素材、乡情取向、乡魂淀积三大板块组成写作课程的层阶架构体系。
1.乡土素材:开发与规整。
乡村蕴含饱满的原生态写作素材,镶嵌在学生的生活轨迹中。要引领学生零距离走进田园,在熟悉的地方捕捉遗落的风景。针对学生认为乡土素材就是人与自然景物的窄化认知,要对乡土素材进行深开发与再拓宽。学生面对种类繁杂的生活素材,常感不知从哪里下手,这需对乡土素材进行分类与规整。具体从四个维度开发,其一是乡邻,这是乡土写作的核心内容,在乡土的大背景下,与田园密切关联的乡人身上投射出乡土的特质,在劳作生产活动中最能体现他们纯净的品质、淳朴的性格、勤劳的态度、互助的风气。其二是乡景,乡土田园是乡人的栖身所在,是人与自然相遇的场域。自然风光是乡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是他们审美的重要依托,可作为写资独立成篇,也可作为写人篇的背景。其三是乡事,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找到身边可写的地域特色事件,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在乡土这一场景中对事件本身进行叙述,保持与生活的顺序同步,让作文具有像田园生活本身流动一样的共时感。其四是乡俗,乡村的历史人文、习俗沿革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是乡土文明的积淀,是农村初中生实现乡土写作的文化根基与底料。
2.乡情取向:赞美与反省。
写作活动是促进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深入生活情境,丰富情感体验,拓展生活经验,激发审美想象,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生成与发展的表征之一。具体活动状态中的情致就是人对生成它的现实世界的感应与表态。写作这一活动原本从属生活,在乡土田园中,学生生活的情感与态度会直接体现在所写的作文中。面对乡村,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些情感源自真实的生活,都可以在写作中表达出来。但在功利化的写作导向下,学生作文中的情感抒发由“杂多”被压缩为“单一”——喜爱与赞美。窄化了学生写作的情感表达,把学生从真实生活里赶走,必然催生虚假作文。台湾地区在写作上倡导语文教师要大力启发学生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乡土田园文化的赞美与反省。乡土化写作情感表达的取向,简言之为乡情取向,应是多向、多维、多义的,不应横加设限。对乡土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是乡情的主脉,对乡村现象的反省、批判同样是需要理解的情感活动,会推动乡村的真正发展。赛费尔特说:“写作是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在写作上有足够的自由度,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体会到生活与写作的关联,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
3.乡魂积淀:生成与坚守。
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很少使用乡土写材,作文设计的人事给人“不城不乡”之感。对传统文化与习俗不涉及,不传承。与乡土田园日渐疏远,表明他们对当下生活的背离。身心分离导致精神家园的失守、生活方向的迷失。不可否认传统乡风乡俗的部分内容远离现实生活,很难与今天的生活节奏保持一致,应加以改变或完善,比如繁冗的仪式、不合理的规矩等。但必须承认:薪尽火传的优良乡土文明与习俗传统是乡村的根与本,哺育、滋养了乡人,需承接、坚守。乡土化写作课程旨在通过写作活动引领学生以田园生活为根,以乡土文明为魂,引导学生以“深生活”“慢生活”“细生活”“真生活”的体验方式皈依乡土生活,重新理解田园,生成新的生活经验。并以“慢动作分解”的写作方式加以展示,传承乡土文明,优化乡村传统,提高写作思维能力,拓宽学生写作与生活相融通的空间,培育乡土情怀,促进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反思与建构。田园是实现乡土写作的天然大课堂,是满载诗意的实体,亦是学生成长的智库。将写作触须深植其中,可铸品格,升境界,锻灵魂。达成生活与写作相交融,经由写作反映生活,寄托生命,学生的精神依凭写作而得以升华。
三、课程实施的循序渐进
乡土田园写作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特点,在写作素材的开发、写作知识的丰富、写作素养的提升、生活态度的重新建构上起到促进作用。在勾连写作与生活的基础上,以“入”“说”“听”“做”“悟”五字诀挈领,实现写作与生活的相互转换。“入”即“入田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深入生活用心体察,而不是浮游于生活表面,如参观果品示范园、田野采风、夏夜纳凉会等活动,让学生融入乡村,学习生活,达成写作向生活的溯回。“说”即“说乡景”,乡村风物、山水田园,永恒纯净美好,学生对身边的风景易感知,可用对景倾诉情感、对人推介乡景口绘的方式展现田园的自然之美,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听”即“听乡音”,这里的乡音指的是乡村民谣、民间曲艺、家乡故事等,这类可听写材,是乡土的历史积淀,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以倾听的方式进行确认,听民间艺人的演唱,听老人讲乡村的典故,带给他们人文熏陶,为作文增添乡土文化气息。“做”即“做农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入水而渔”,亲身参与其中,是了解乡土的最佳方式。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乡村,参加植树种菜、采摘瓜果、割麦收稻等劳作活动,真实的劳动体验,会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更深刻,乡村生活经验因活动而生成,自然而然开掘出写作的源头活水。“悟”即“悟情怀”,乡土化写作的最佳局面莫过于“想和自然田园融为一体,成为同一者——赋予它以生命。”完成前四个维度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思维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牵引学生反观生活,思索生命,他们因此产生追问,这需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对乡土生活视域下的生命进行理性、智性的思悟,营建乡土情怀,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厚重的精神底子。
田园资源是写作必备的知识点、适写素材的源点、表情达意的触点。乡土写作课程是学生走向乡土生活的介点与路径,乡土田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纯净而天然,载物,亦载神。引领学生置身于自然生活这一活的动态写境,生活之根在文字中获得生长。顺应自然,尊重乡土,生命之根深植田园,田园情怀蔓展,生命得到滋养,就能真切感知生活之美,尽情表达生活之美,进而创造更美的生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农村初中‘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E-b/2016/06)研究成果。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