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视觉艺术的“图—声”叙事及其审美建构

2017-02-26

关键词:互文视觉艺术文本

张 伟

现代视觉艺术的“图—声”叙事及其审美建构

张 伟

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模式,声音在现代技术媒介的支撑下突破了传统表意场域的局限,与图像构筑的互文图谱成为现代视觉艺术表征策略的新景观。声音对图像叙事的命名定位、信息弥合、时空转换、情感建构等功能为声音叙事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发展平台,而有声言语、音乐以及音响作为声音叙事的三种形态在视觉文本中与图像构建的耦合关系则将“图—声”互文推向深入,由此带来的现代视觉艺术的诗性再现与韵味复归也引发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现代视觉艺术 声音叙事 图声互文 表意

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交流途径与表意方式,声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颇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人类固有的生理机能,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言语表达成为远古人类沟通情感、传播信息的原初媒介,特别是借助声音来承载、传递复杂的社会意义成为人类不同于生物界的重要特征,由此建构的声音世界也成为人类社会高等性能的特有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言:“最自由的而且响声最完美的乐器是人的声音。”*[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369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可以说,人类世界的表意空间是从声音开启的。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声音的记载、保存乃至远距离传递都是不可逾越的壁障。声音转瞬即逝的属性使得人类文明的符码只能采用言语交流的记载符号——文字——去进行记忆;而同样承载情感表达和意义传递的音响、音乐也都由于记载、保存的技术难度而衍化为现实中颇为牵强甚至难以契合的文字描述。声音成为了人类表意空间中一度缺席的在场者。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使得声音的留存与远距离传递成为20世纪人类感官发展的重大事件。“视觉转向”的现代变革使得人们在研究视觉镜像的同时意识到声音的重要使命。尽管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声音、耳朵和听觉问题很少成为理论的焦点*王敦:《声音的风景:国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1 期。;但随着视觉现代性成为社会文化的显性标记,视听一体的现代视觉艺术不可避免地将视觉与听觉这两个“认识性的感官”(黑格尔语)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现代视觉文本中,图像与声音构筑的复杂表意结构与互文图谱则又是声音引发学界关注乃至走进研究视域的内在缘由。声音文化成为现代视觉艺术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声音在现代视觉艺术表意空间的崛起,意味着这一古老表意模式在现代世界的真正复归。

一、“缺席的在场者”:声音叙事的传统镜像与现代复归

作为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声音的存在比人类社会要久远得多。人类有声语言的产生则第一次将声音当作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媒介,继而标志着声音叙事非自然化进程的开启。就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而言,言语这一声音模式成为远古人类与外界自然进行交流沟通的最好方式,声音遂也衍化为人类认知世界、表现自我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言语声波的局限,人类的有声语言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传播;加上声音本身转瞬即逝的特征,这一交流媒介主流化地位的维系时间实则短得多。随着言语记载符号文字的出现,有声言语只承担即时性的交流,跨时空、远距离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书写则由文字去承担。作为声音的另两种表现样式的声响与音乐,同样受到传播时空的限制,即时性成为它们不可避免的承接壁障。

在人类文化传承的多数时段中,由于跨时空留存与传播的局限,声音这一最为古老的交流方式和表意手段逐渐被淡化。尽管在今天看来,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知世界、阐释世界的两个主要感知手段;但相比于视觉感知,声音建构的听觉空间地位则要低得多。中国古代文论中标榜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依象以成言”等话语,都将“言”“象”这种视觉表达方式作为阐释“意”的最佳方式,而声音是被排除在外的。在西方,尽管柏拉图声称“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199页,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但整个西方艺术史更多的是一部视觉艺术史。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将视觉誉为认知和洞见的最好途径;达·芬奇更是把眼睛称为“心灵的窗户”,将视觉尊为领会真理的知觉。在当代社会,视觉感知更是成为认知外界的主流样式。文化研究领域中兴起的“视觉转向”“景观社会”“图像霸权”都是对视觉认知功能崇奉甚至偏爱的体现。声音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被有意无意地剥离、淡忘。即使在现代“视觉转向”的宏大语境中,作为视觉图像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的声音叙事也遭遇忽视,成为“缺席的在场者”。

诚然,声音叙事的现实局限性与文化层面的理性认知还是有着差异的,中西方不乏有学者对声音的地位和表现提出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创立的“因声求气”说就是对有声诵读的极大推崇。在他看来,(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刘大櫆:《刘大櫆集》,第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刘大櫆认为,作品中的“神气”必须借助接受者诵读时发出的“音节”这一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只有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方能领悟作品的“神气”,由此声音被视为认知文意的最佳途径。对声音表意地位的推崇还表现为以绘画形态来体现声音的存在。荷兰画家蒙特里安创作于1943年的《百脑汇爵士乐》就是这一典范的代表。蒙特里安在画面上采用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方块分割和控制画面;画面上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块,在由红、蓝、灰色圆点的映衬下呈现出独特的爵士乐节奏感;画面上红、黄、蓝的色块又象征音乐的高、中、低音,在水平线和垂直线交织的“五线谱”中溢动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蒙得里安以独特的画面设计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勾画出一曲鲜明的视觉音乐。当然,无论是刘大櫆抑或蒙特里安对声音的推崇都是间接的,都是借助其他艺术形态实现对声音叙事的理性认知。声音转瞬即逝的特征使得任何形式的标举与推崇都是有限的。直到近代技术变革,凭依电磁录音和传输技术,声音可以被随意复制、再造与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摆脱了发声源头的在场制约,进而实现了商业乃至文化市场上的交易与消费,对声音叙事的注重与标举才成为可能。麦克卢汉在认可一切媒介都是感觉的延伸的同时,已然意识到视觉与听觉不同的文化功能与属性。他认为,当下社会处于一种“重新部落(地球村)时代”;与文字时代单调的视觉主导空间相比,电子时代实现了听觉的真正复归;尽管这一时代视觉感知仍然至关重要,但缺少听觉的加盟与支持,现代意义上的感知是极不全面的。因而,他将声觉在现代社会的复归称为“声觉空间的崛起”*E.Carpenter, M.McLuhan. Acoustic Space∥E.Carpenter, M. McLuhan. ed. 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Boston:Beacon, 1960:65.,从而赋予声音叙事以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声觉空间的复归:现代视觉文本的声音叙事及其审美维度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表意元素,声音是一种感性材料由空间上的组合排列转化为时间上的回旋与震颤的运动结果。现实世界的声音叙事不仅属于物理层面的声学问题,也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声觉问题,因而,声音叙事取决于客观上的外在技术条件和主观上的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契合。换言之,声音叙事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声音叙事在应用物理手段承载意义的同时,又交融着理解、含蓄、包容、接纳等多重人类主体所特有的精神特质。

在世纪之交的文化嬗变中,无疑以视觉图像的“现代转向”最为抢眼。现实生活中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图像文化正迅速发展,并蔓延于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的方方面面。人类主体饕餮着视觉的盛宴,生活在一个充溢着视觉图像的时空境域中。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54页,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诚然,作为现代社会与日常生活的主流表意模式,视觉图像充盈着高雅殿堂与日常生活的多元文化空间,成为现代社会中亮丽的审美景观和文化现实。与传统视觉图像相比,现代视觉艺术依托数字媒介的技术支撑,除了表意范围与深度远远超越传统图像外,现代视觉图像的动感性与综合性也要强得多。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绝不拘泥于简单的视觉传达与图像表意,而是由合成多项表意元素而构筑为集成性表意体系。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多元表意图谱中,声音作为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无疑受到格外重视。现代数字技术解除了声音留存以及远距离传播的技术羁绊,声音叙事获得了随性表意的自由:“声音不同于文字,它是区别于视觉影像的另一种影像,而它们是可被听到的,是一种视觉影像的新维度,一个新构成元素。”*[美]汤姆林森·霍尔曼:《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第4页,姚国强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可以说,现代视觉艺术中声音和图像组成一个互动的叙事整体,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由形状、色彩、光线组合而成的视觉世界,也是一个由言语、声响和音乐构成的听觉世界。“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是一种化合,不是机械相加,也不是声音是视觉的重复,不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更不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它们相互影响,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法]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第205页,谭家雄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声音同样承载着记录与传达人类的感知经验、情感体验的文化特征,与图像一起编织着集成表意的投射平台。某种程度而言,现代视觉艺术创构了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平衡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建构了一个图像与声音交互作用、整体而又联动的视听世界。

现代视觉艺术的勃兴为声音叙事的复归与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创造性的声音叙事借助言语、声响和音乐的巧妙结构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意义。这种叙事意义与现实视觉图像相互结合,成为现代视觉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以及情感化的表意元素,声音叙事代表着一种在场的直接关注,它所创构的叙事意义是对视觉图像的形象描绘和有力补充。“声音将不仅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第18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声音凭借现代视觉艺术的表意空间,借助自身特有的表意特征,为视觉图像叙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

首先,声音叙事为现代视觉图像的表意路径提供了命名定位功能。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图像叙事沿袭着传统图像表意的既定模式,通过图像展示的方式来达到表意目的。然而,与传统图像叙事不同的是,传统图像的叙事结构和展示路径要简单得多,其呈现的表意空间通常是单一的、静止的,因而反复品味、“涵咏”成为释解传统图像的一种常见感知方式。现代视觉图像尽管依然遵循着展示性表意的常规路径,但无论是图像的内在结构抑或外在数量都远非传统图像所能比肩,再加上动感化的展示形态,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与接收需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完成;特别是现代图像叙事复杂的表意结构营造出多义乃至歧义的文本意义,这无疑增加了现代视觉图像解读的难度。要在海量的图像叙事中突出关键信息,借助声音的命名定位功能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应用声音定位系统,在转瞬即逝的图像呈现中标注出蕴含重要信息的图像,在有限的时空中引发观众的及时关注,就成为了声音叙事的重要目标。现代电视广告通常即是如此。由于电视广告播出时间的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动感的图像展示引发观众的关注,引导其及时捕捉、领悟广告传达的核心信息,声音往往成为锁定图像信息的重要方法。如益达广告中,当白百何饰演的丫头将一盒益达口香糖放在桌上,郭晓冬饰演的厨神拿起口香糖倒两粒在手心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连串快速展示的视像;而倒在手心的口香糖估计很少为人所注意,此时广告以厨神的对白“吃完来两粒”将口香糖食用的数量和方式点缀出来,使得广告中最重要的信息得以凸显,进而完成了广告影像组合表意的目的。

其次,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声音有时可以担负视觉信息的弥合、补充功能。现代视觉图像作为信息承载的主流媒介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信息是非直观的甚至是抽象的,仅凭视觉图式很难加以呈现,因此借助声音这一表意模式,弥合、补充视觉图像叙事的缝隙和空缺就成为有效方式。换言之,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声音叙事担负着间接塑性的作用,亦即将图像叙事无法表意或表意不够充分、容易引发歧义的图像信息修复完善,进而弥补图像表征功能。诚然,在不同的表意语境中,声音的塑性功能是不同的。现代影视中,配音演员的个性配音往往成为影视人物性格能否塑造成功的关键。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扬独特的配音手段,1988年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周星驰诸多影片中颇具特色的语言方式和笑声无疑成为其电影艺术的经典景观。电视广告亦是如此。现下热播的艾比利薯片广告就充分利用了声音的塑性手段来拓展广告的感染力。薯片这种商品很难通过视觉形象和视觉感知来凸显它的特征,而广告代言人黄晓明将薯片送入口中发出的独特清脆的声音无疑激发了观众的视听联想;随后音乐响起,众人欢快起舞。这种视听设计借力商品的声音来延展商品的潜在形象,在无形中引发观众的条件反射,进而从心理上唤起心灵愉悦,推动观众对商品的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

最后,声音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对视觉图像叙事的链接联动功能。现代视觉图像不仅是充溢日常生活的静态物象,而且愈益演化为数字技术支撑的动态影像。由于自身的动感属性,动态图像在完善直观叙事、促进受众感知的同时,表意的信息量比静态图像要大得多。在纷繁复杂的图像流中,表意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往往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碎片化”的图像样式,进而遮蔽了图像自身的表意路径。由于声音本身的命名定位作用,现代视觉艺术借助声音的意义引导和定位手段来推动音画结合的表现形式,借力声音来促进图像的剪辑加工,加强动感镜头、场景的转换和链接,形成一种“声音蒙太奇”效应。而声音凭依自身的时间属性将蜂拥而至、散乱空间的图像联结为具有连续性、有序性乃至整体性的统一叙事,突出重点图像的意义表达,淡化从属图像的空间地位,进而将诸多图像整合为一个意义集中的表意体。在香港导演吴宇森指导的影片《变脸》中,片头字幕出现时贯穿着一系列画面,其间伴奏的那两段共6分30秒的音乐蒙太奇,便是声音链接图像、缝合意义的最好例证。

三、“图—声”互文:现代视觉文本“图—声”叙事的三种维度

作为现代视觉艺术中重要的视听创意元素,声音凭借现代数字媒介实现了自身表意的超然复归,已然成为当下视听世界的重要事件,“视听合一”“声画一律”终于步入现实。就声音与图像的关系而言,现代视觉艺术的表意语境塑造了诸多组合形态。声音与图像在延展各自的表意模式中构筑的“互文”关系无疑最为典范,“图—声”互文成为现代视觉文本中最为炫目的结构图式与文化景观。依据声音的具体样态,这一“互文”结构可衍化为三种叙事维度。

其一,言语与图像构筑的互文谱系。现代社会“视觉转向”的文化现实引发学界对“图文”在关系的理论思考与激烈争议已是不争的事实。“图文”关系既是一个传统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文”的涵盖范围来看,“图文”研究中的“文”在绝大多数场合被默认为文字化的语言,而作为信息载体原身的言语却为学界所遗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声音由在场言语交流开始,逐渐形成以文字为载体、与文字相结合的语言样式;也正是具有物质形状的文字使得人类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能够展开,文字遂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诚然,文字的创建为人类信息的存储、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诸多便捷,人类文明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字的发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文字在践履表意路径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文字本身通过非语音因素所背叛的乃是生命。它同时威胁着呼吸、精神,威胁着作为精神的自我关联的历史。它是它们的终结,是它们的限定,也是它们的瘫痪。它中断呼吸,在字母的重复中,在限于狭隘范围并为少数人保留的评注或注释中,它妨碍精神创造活动,或使这种创造活动无所作为”*[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第3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尽管文字的记忆与传播割断了生命的在场,使一切具有生命感的事物被剥离了现场的精神意义;然而,传统表意世界声音留存与传播的天然壁障使得除了文字这一最佳的替代系统外别无他求。视觉艺术的现代发展真正实现了声音作为独立媒介的重新复归原位,使之取代文字,与图像叙事一起完成组合表意的现代架构,进而实现了“图像—言语”叙事的互文新景观。

现代视觉文本中的有声言语作为一种表“真”元素,关涉着文本诸多图像叙事的在场性与真实感。言语不仅包含大量的文本信息,而且能够组织、建构场景与气氛,架构图像叙事的现实时空,推动图像叙事的有序发展,提高图像对观者的情绪感染力,进而增强图像的叙事效果。现代视觉文本中的有声言语一般以内聚焦视角的对白、旁白与非聚焦视角的旁白等方式组成。所谓内聚焦视角的对白和旁白,通常以文本中某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事物、阐释画面、表达图像以及图像之外的意义及其引发的内心体验。基于观察者的视角,所有的图像叙事以及衍生的意义都以“我”之立场发出,现代影视及多数由明星代言的广告通常遵循的就是这一言语组织方式。非聚焦视角的旁白则是以一种全知性叙事视角来评论图像、阐释意义。言语发出者通常不出现在图像中,伴随着图像呈现的是一种画外音,句式简洁、语言凝练、客观直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一些电视纪录片和广告往往选择这一言语表达方式。在现代视觉文本中,由于言语作为声音叙事的主流模式,与图像叙事并非处于同一个表意平面上,很多言语叙事都是后期合成音效的结果,因此图像与言语之间的互文通常呈现出图言同步、图溢于言、言补于图等形态。所谓图言同步是指在视觉文本中,言语作为能指与作为所指的图像呈示较为同一的对应关系,图像的意义呈现与有声言语的意义解读是同步的,指向范围也大体一致,“依声索像”在这种互文体例中理应是可能的。然而,现代视觉文本的声音通常是后期加工的结果,再加上现代视觉图像“闪现”的信息量巨大,有声言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图像信息加以意义解读,因而图像表意的范围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往往是大于言语指涉范围的,由此造成了图溢于言的互文景观。所谓言补于图则是指,尽管现代视觉文本充溢着大量的图像,但图像之间的衔接机制是不固定的,后一幅图像不一定是前一幅图像的必然补充或演进;同时,动感化的画面闪现使观者在有限时间不一定能及时捕捉到图像提供的所有信息,甚至是一些关键性的信息也常有遗漏;于此,利用言语实现信息的弥合、补充,化解图像与图像之间以及图像与观者接受之间的脱节就成为现代视觉艺术的必要手段,形成现代视觉文本中言补于图的常态表意机制。

其二,现代视觉文本中的“图—乐”互文图式。音乐作为现代视觉艺术声音叙事的重要表现样式,与图像同样构成复杂的互文关系。与有声言语一样,音乐也是一种独立的叙事形态与表意样式。在现代视觉文本中,音乐凭借着自身的叙事元素旋律和和声来组织和画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视觉画面信息的吸收从直观视角来激发观者的思维习性与情感认知,进而从隐性维度凸显图像叙事的意义阐释,营造图像信息接受的特定氛围,激越观者认知图像信息的审美情感。就音乐与图像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而言,其表现形式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音主图辅”式。在现代视觉文本中,尽管图像与音乐两种叙事模式处于一种相对平行的阐释轨道中;但就两者在文本中构筑的表意范围和表意程度而言,音乐叙事置于主体地位,图像不过是对音乐叙事的直接和间接辅证,这一“互文”关系缘于音乐本身的独立叙事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意体,它可以独立地完成叙事过程,图像的存在仅仅是从某一种侧面来支撑、佐证音乐叙事的表意效应而已。当下流行的音乐电视多数都属于这一“音图”互文模式。

二是“图主音辅”式。与上述不同的是,图像在这一互文本中居于主体地位,音乐一般作为背景音效来支撑画面的叙事效果。就音乐在这种互文本中的功能而言,其情况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音乐作为视觉图像叙事的辅助手段,发挥图像信息的弥合与承接作用。现代视觉文本是一种以视听双方位感官来激发观者审美认知的艺术形态,图像的呈现是瞬时的、变化的,对信息的传递与阐释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因而在图像阐释的过程中信息的遗漏与缺失不可避免。于此,凭借音乐叙事来弥合图像叙事信息的缺漏成为当下视觉艺术的重要方式,在影视艺术中尤为如此。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多处使用背景音乐来暗示情节的延展:经历一整天杀戮的犹太人在夜幕降临之时逃出来,影片画面显示的仅仅是夜幕下平静的街面、商店和惶惶不安的犹太难民,很难从影片画面捕捉情节延展的有效信息;而画面背后响起的哀怨、悲悯的大管旋律却产生一种信息暗示、弥合效应,低沉的旋律预示着新一场屠杀的即将开始。对现代影视而言,音乐已然成为影视故事情节的基本元素,在影视图像叙事中承载着显在的渲染作用和潜在的结构功能。二是音乐叙事对视觉图像时空观的审美重构。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与侧重于空间观念的图像有着本质差异;而现代视觉艺术将二者融为一体,无疑将界域明显的两种表意模式在时空观上实现了弥合与互动。在现代视觉文本中,音乐赋予链动的图像以时间感,让图像信息在音乐的时间链条上延续,不至错乱。另外,在瞬时转换的图像呈示中,音乐可以缝合两个图像过渡时可能出现的脱卸,起到一种空间转换的目的。三是音乐对图像叙事的情景设置与情感渲染效应。“音乐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感情潮动的非偶然的认识,也就是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了解作为主观整体的经验。”*[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第146页,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诚然,情感是音乐叙事的主要目的。就心理层面而言,音乐实质上属于一种心理活动的自白式交流,它凭借旋律、节奏等音乐形态来感染并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并不存在于音乐中,而是存在于特定对象启发下听众所想象或虚构的情节中”*Jean Jacques Nattiez.Can one Speak of Narrativity in Music?.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ological Assiciation,1990(2):249.。在现代视觉文本中,音乐常常处于情绪节奏的控制中心,借助旋律、节奏、调性、配器的组合、变换,潜在地建构匹合图像意义的特定情境,引导观者的情感走向以契合于图像表意的既定范畴。同时,消解单纯图像展示可能形成的冗长乏味的接受成效,赋予图像叙事以情感的律动与诗性的生命体验。

其三,图像与音响之间的“互文”关系。音响作为现代视觉艺术不可忽视的声音系列,在文本中愈发扮演着重要的叙事角色,与图像形成了多元化的互文关系。在传统的声音叙事中,音响由于音长的简短、音色的单调进而自身承载意义的有限而备受轻视,而现代视觉艺术的勃兴赋予音响以特定的文本建构意义,使其成为图像叙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音响能够增强图像表意的在场性与真实感。如果说声音的三种表现形态中言语侧重于表意,音乐侧重于表情,那么音响则侧重于表真。在很多时候,音响特别是特定音效占据着视觉文本表现与注意的中心,与画面形成严格的同步关系,是图像事件的直接体现者。其次,音响在现代视觉文本中可以实现对图像情节的置换。图像作为现代视觉文本的主要表意形态承载着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然而图像的呈现同样受制于光线、空间转换等因素的牵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图像无法实现自身的表意方式,而借助音响则可以实现对图像情节的置换,弥补图像因光线、空间转换而带来的叙事中断。例如,黑暗中的一声枪响,尽管观众从图像上无法辨识任何有效信息,但仍然可以推导出枪声背后的情节延展;隆隆的雷声,即使图像呈示的空间是在室内,但仍然可以起到交代情节的作用。最后,音响可以为视觉画面补充塑性、弥合画面信息。如前所述,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特定的音响效果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而且直接推动了图像的表意效能,弥合了图像信息传播的不足,为图像叙事承担一定的塑性作用。

诚然,声音叙事的三种形态在纵向上有所重叠,但究其与图像的关系而言却层级分明。无论是言语抑或音乐和音响都担负着事件叙述的功能,它们作为有源的声音系统,都来自叙事时空,与画面时空保持一致,成为银幕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同属于视觉文本的“事件层”。言语作为视觉文本的常见声音范式则以对白、旁白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画面不能替代的逻辑思考和理性思维。它与图像构成的时空关系较为暧昧,不易确定,可归属于视觉文本的“意义层”。音乐与音响作为与画面叙事平行的时空存在,不属于画面构建的叙事时空,仅依托自身的叙事手段来弥合、推动图像本身的表意效果,增强图像叙事的情绪感染力,因而音乐和音响则可划归为“情感层”。正是现代视觉文本中声音叙事延展的多维叙事形态和层级体系,使得视觉图像无论是表意效能抑或情感体验都颇具优势,从而直接推动了现代视觉的全方位架构。

四、韵味的隐现:现代视觉文本“图声”叙事的时空表征与诗性复归

长久以来,声音与图像作为意义的主要载体一直处于彼此独立的表意位置,两者离多合少,始终没有合身为一个整体。现代视觉艺术赋予声音与图像一体化表意的新图景,在声音与图像合作叙事的交集境域中成长壮大。合作的本身是以个体自身的不断调节为前提的。作为时间艺术的声音与作为空间艺术的图像在共同完善叙事本质的基础上也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时空表征。

在现代视觉的文本结构中,声音叙事凸显为一种时间形式,图像则表现为空间形式;但图像在文本中作为一种完整的信息表达,需要像声音一样在时间维度展开。图像在时间上是单轨的,只能按照既定的顺序排列在同一条轴线上;声音则不同,声音是多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音的排列是无限的,因而在视觉文本中与单轨视觉图像对应的是多重声音构成的场域。视觉图像传递的信息衍生于多幅画面链接的横向时间线上;声音叙事传递的信息则不仅衍生于横向时间线,同时也衍生于纵向的点截面上。就此而言,声音在画面同步呈现的过程中,在画面展示的时间点上呈现的是一个“场”的维度,这是由多重声音构成的立体的、重叠的“场”。正是这一“场”的作用,使得声音在视觉文本中对画面具有了良好的时空定位效应。它表现出来的空间感与视觉画面保持一致,体现着画面内在的空间体验。此外,声音在协调画面时空效应的同时,在视觉画面之外又创构了一种画外空间。这是凭借听觉感知所建立的想象空间,它并非真实地存在于视觉画面中,而是存在于听觉世界里。它独立于视觉图像,却又是视觉画面空间的延展与文本意义的延伸;它使得有限的图像叙事空间衍生了无限的空间感,在赋予现实图像以真实、在场活力的同时又开启了一个蕴含无尽意义的审美想象世界。

严格说来,人类视觉感官的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社会意义层面的深刻革命;而每一次变迁都是对前一次的修正与完善。现代视觉文本中“声音”的复归以及声觉空间的重构无疑沿袭着这一发展路径。早在80多年前,本雅明就断言艺术正从传统“韵味”的艺术转化为现代以“震惊”为表征的艺术。现代艺术的复制性赋予这种转化以可能。机械复制时代改变了艺术的生产与存在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艺术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内涵。本雅明以时兴的视觉艺术摄影为例,发出了对艺术本质变迁的审美思考:“照相机记录了人的相貌,却没有把他的眼神反馈给他。”*[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第15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韵味究竟是什么?那是一种标明时空点的奇特灵气,是遥远的东西绝无仅有地做出的无法再近的显现。”*[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29,11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在本雅明看来,技术复制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丧失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因而有“韵味”的艺术是作为与机械复制艺术相对立的范畴出现的,“在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可以用‘氛围’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的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品的‘氛围’”*[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29,11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修缮既有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前行的。至今看来,我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到本雅明艺术品“韵味”消失的审美体验,无法设身处地地感悟现代艺术造就的“震惊”体验与传统艺术“韵味”消解相互交织的矛盾心境,我们更无法断言我们已经走出了机械复制的时代。然而,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即时传播,声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声画协同成为现实——尽管声音还没能实现使画面产生像人类视觉同等的立体、纵深、色彩以及光线效果。安德烈·巴赞所预言的视觉艺术中“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第2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的那种“写实主义神话”尽管距离我们还很远,但数字声音技术的发展正在接近这个梦想。现代音频技术将动态的自然声音转化为静态的、定量以及定性化的数字信号,人类可以自由地组织、处理声音并且精确地实现与自然声音的等同效应。就理论意义而言,数字技术在跨时空进行在场交流这一层面不仅可以传播声音,同样可以传递嗅觉、味觉、触觉乃至大脑神经细胞的一切精细活动,进而构筑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时空境域。这个时空境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感知方式与审美体验。声音叙事的复归正向这一时空境域迈出第一步,本雅明所哀叹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了的艺术“韵味”已然隐现,在现代视觉艺术中滋生、壮大。

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为声音的现代叙事提供了复归的平台和腾跃的翅膀。尽管限于技术,声音还远未能像我们期许的那样自由起舞,但是它凭借现代视觉文本而构筑的叙事策略与审美图景,愈发体现出这一古老表意方式复归的坚实与强大。它在现代视觉文本中承载的表意场域为现代视觉艺术灌注了更为真切的生命活力和在场体验,而由此衍生的审美感悟亦将愈益深刻和久远。

【责任编辑:赵小华】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视觉艺术的现代结构体系研究”(gxyqZD2016030);中国第57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现代视觉艺术的互文图谱研究”(2015M571472);安徽农业大学稳定与引进人才项目“互文性视域下的视觉文化研究”(yj2014-11)

2016-03-19

I01;J01

A

1000-5455(2017)01-0168-07

张伟,安徽庐江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互文视觉艺术文本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