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2017-02-26左鹏军
左 鹏 军
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左 鹏 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表明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其中阐述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思想多元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为人民做学问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党的领导与学术繁荣的关系,体现出圆融的辩证思想和高超的理论智慧,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 哲学社会科学 辩证关系 思想特色 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目标,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表明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繁荣发展的号角。不仅如此,讲话还蕴含着理论深度、思想力量和辩证智慧,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和准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启发意义。本文拟探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面对并处理好的几对辩证关系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的两大部类,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两种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科学与文明水平,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与科学文明的发展进步不仅为准确认识和合理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制造了越来越多的难题,也为处理好二者关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一问题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当代中国已经显得非常突出、异常紧迫。这一问题假如解决不好,很有可能影响和制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持续发展,也有可能对相关领域产生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都相当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发表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示或论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地位做出了深刻论述,揭示了科学与文明发展的规律。在这些思想资源、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文明及其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构成的人类文明视野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肩负的艰巨任务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性、不可或缺性进行了精辟阐述。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价值、意义、地位的论述具有突出的新思维、新思想特点,表现出新视野、新高度,把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推进到了新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不是矛盾冲突、对立背离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彰显促进、相互映衬发明的关系。在人类科技与文明、人类文化综合发展的意义上,二者是一体的、共生的,它们如一鸟之双翼、一体之两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着一定阶段的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水平、所拥有的科技能力及所取得的智慧成果。假如说自然科学主要反映着理性、分析、实验的能力,反映着向外部世界探求、追问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出尽可能准确精密的科学理性、技术水平的话;哲学社会科学则主要从诗性、阐发、感悟方面表现思想与智慧的进步,反映着对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的探究、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主要表现出充满理想性的诗性与人文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同样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不论是在理论阐述、科学观念上,还是在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范例都一再证明着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采取同等重视、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基本方针,并在规划、要求、支持、激励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在某些特殊时期、特殊政治文化学术背景下,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不很深刻、并不很全面,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如对自然科学及技术那样。这种情况的存在和延续虽然有当时历史条件、国内外局势、特殊需要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总体上、长时段来看,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它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有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和独特地位被空前明显地展现出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问题也被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谋划、合理布局、齐头并进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紧迫的程度。无论是从学科领域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党和国家的新战略、新举措、新要求来看,中国已经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清醒面对、智慧安排、妥善解决的时候,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理规划、共同发展、协同创新并以此开辟中国特色科学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深刻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和思辨智慧,反映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科技与文明协同发展、相互依赖、共同为人的特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性的明确阐发,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整体意识和理论自觉,反映了对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特点、内部规律、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并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明确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思想多元的关系
在当代世界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有价值、有益处的思想观念、学术传统,保持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集中人类智慧成果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非常突出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众多的学术流派之间做出智慧高明的选择,不断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那么,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而且已经被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尽曲折的多种探索和深刻而丰富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特别是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实现的不断中国化过程、取得的巨大思想成果所充分证明。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定性,而且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本身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应当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假如缺少了这个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道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特性、学术个性之所在,也是它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集中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一再证明这种理论选择、思想方向的正确性。当然,这也是今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指明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从理论自觉、政治信念、思维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既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切实的实践意义。
另一方面,处于思潮众多、价值多元、学说多样的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中,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不会限制或影响吸取其他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的优长之处和有益经验?如何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思想经验、学术成果统一起来?这也是我们必然面对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对此,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特点中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也可以由此探寻可行的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也是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的科学。这是它具有不竭的理论价值、常新的实践意义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并不是拒绝其他思潮、价值和学说,也不会限制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恰恰是为了有效吸收、合理借鉴各种思潮、价值、学说的有益部分与合理因素,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扎实构建和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立场方法为合理吸收、有效借鉴其他思想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创造了足够的实践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9,11,11,18,13,9—10页。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不相容的思想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尤其需要发展的、创造的观念。这既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运用其他思潮、价值、学说中的有益部分、合理因素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吸纳其他思想、价值、学说正是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承担的新任务、新使命。
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并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自我束缚,也不是为了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思想、学说中的可取部分。恰恰相反,这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其他思想、学说中的有益部分、思想精华,作为自己的补充和营养、对比和参照,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理论基础,指明总体方向。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当今科技发达、迅速变革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下,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许多科学领域都不能不面对、不可不回答的问题。正在创造发展、积极构建中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自是如此。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功构建,也关系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对于世界学术发展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5,16—17,18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相统一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独特优势、难得资源:“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5,16—17,18页。。非常明确,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最根本、最独特的思想学术资源必然来自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来自绵延数千年依然枝繁叶茂、传承发展的中华学术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中华文化本身出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坚持中华文化价值立场和学术立场,通过充分民族化的道路走向充分世界化。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文化与学术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积累的多种经验,应当意识到,这样的认识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纠正某些历史时期出现的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懂得充分尊重、不晓得自觉传承,从而造成一些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流失的现象大有裨益,对于廓清当下仍然可见的缺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认同和体悟等不可取现象,也是及时有力的针砭。
另一方面,坚持民族性不仅仅是为了本民族,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显现自我学术价值,为世界学术做出独特贡献。因此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命题就是世界性。对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5,16—17,18页。在坚持民族性立场和民族学术特色、坚持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要积极主动地创新发展自己的民族学术传统,在传统学术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获得新的时代意义和发展动力,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参考、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学术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让世界听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声音。只有在世界学术话语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应有的影响、取得应有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显示出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价值。这样的认识为妥善处理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具有思想观念、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对于纠正近代以来时常出现、当下仍然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或只懂得固守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守思潮、国粹倾向,或一切思想学术均以外国为标准、为崇尚的鹜外思想、媚外倾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不可兼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的关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能否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需要进一步明确,坚持民族性是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而世界性则是民族性价值的充分体现。在当代世界文化背景、学术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相互转化中探求一条繁荣发展的创新性道路。这条道路可能并不平坦,这个历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个方向应当通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康庄大道。
四、为人民做学问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具有很强主体性、思想性、时代性、民族性色彩的科学,因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及其研究活动必然面临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学术目标、成果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变革、价值多元、选择众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往往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研究者来说,则经常具体表现为是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仅仅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成就的获得而开展研究的问题。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不能不思考、不能不面对这一既充满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不同回答,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学术追求、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学术追求、研究态度、精神思想状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崇高而质实的要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12—13,13页。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和学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12—13,13页。把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视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个核心问题,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坚守和努力方向。从理论上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式和可取途径,既包含着数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也包含着对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学风的密切关注。反映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及其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研究工作的思想要求和价值期许,值得认真深入领会,也应当深刻反思。
那么,是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个人价值就不重要,也不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呢?是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不需要承认和尊重个人价值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承认和尊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鼓励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和成就的取得。关键的问题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关系,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12—13,13页。,以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学问、取得业绩成果,实现个人价值和学术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25,25—26,26页。不仅提出了崇高的要求,其中还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辩证思想。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国家、民族不仅根本无法从事研究,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不再可能。因而为国家、为民族做学问、做贡献就是一种必然要求。这不仅是国家、民族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外在要求,也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个人价值的实现、成就的取得、荣誉的获得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但是,只有当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才可能取得最大的学术成就,赢得最崇高的学术荣誉。这不仅是国家、民族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期望,也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内心的渴望。只有坚持社会责任,坚持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与个人学术理想、学术追求的统一,才能最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需要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学问、搞研究,也需要实现个人价值。重要的是寻求二者的协调统一,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必须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好研究工作,取得学术成果。只有基于人民、国家、民族利益的个人价值才可能是崇高持久的个人价值,也只有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才能充分显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说,将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通过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学问实现个人价值,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内心向往和行动指南。
五、党的领导与学术繁荣的关系
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显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必须在已有经验、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精辟的论述:“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25,25—26,26页。加强党的领导的目的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创新体系,有力促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点非常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25,25—26,26页。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还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25,25—26,26页。这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加强党的领导,二是改善党的领导。就加强党的领导来说,需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力量和优势,通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抓引导管理等措施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是具有极强专业色彩的学术领域,简单的、外在的、表面的领导显然难以深入持久,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更加内在、更加核心的问题,即如何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特别是需要领导干部从不断加强自身哲学社会科学修养、不断提高水平、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寻求改善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从外在指导、外部管理转向平等交流、内在引导、内部管理,体会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才能真正进行有效、有益的领导,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可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增加累积,而应当形成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领导是改善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改善领导是加强领导的深化和体现;加强领导通过改善领导而充分实现,改善领导通过加强领导而得到巩固。二者必须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彼此印证,目的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制度保证。这不仅是对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其繁荣发展提出的极高要求,而且体现了党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理论认识的提高。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诸多条件的支持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27,27—28,28,29页。并提出通过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27,27—28,28,29页。等方面,细致周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建设的方向,既是对全党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可以说是在新形势、新目标下对我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思想、人才体系建设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创新性发展。
除了人才体系建设及各种制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其他政策、方针、条件与之相配合,形成稳定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27,27—28,28,29页。;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27,27—28,28,29页。;三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27,27—28,28,29页。。假如说前两条是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提出的总体要求,后一条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要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仅仅依靠党的领导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强化学术理想、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意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内部建设和自我完善,自觉把学术活动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如此方可能具备学术上的大格局、大理想、大气派,方有可能实现立德与立言的统一,方有可能做出不愧于时代要求的大学问、真学问。
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根本上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也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想目标转化为现实可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既是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党的领导的一种检验和促进。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再次体现了思想的智慧和辩证的观念。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提出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的持续发展繁荣,抓住了思想保证和制度保证的关键,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战略目标、指导思想、理论特色、策略方针等方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高远的前瞻和精辟的论述,将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推进到新境界、提高到新水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从理论内涵、思想深度、思维方法来看,讲话所包含的理论魅力、思辨智慧、辩证观念,尤其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几个核心问题的全面把握、理论思考和精辟阐述,不仅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特点和理论意识,展现了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辩证智慧,反映了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而且为继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理论方向,特别是为在发展性继承、创造性探索、创新性弘扬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巨大的思想空间和理论可能。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杨孟葳】
2016-10-12
C12
A
1000-5455(2017)01-0055-07
左鹏军,吉林梅河口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