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选择

2017-02-26

关键词: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教育

马 早 明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选择

马 早 明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前者经由中亚一直延伸至欧洲,后者则连通通往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海上航线。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言,中国境外起点就是东南亚。早在2003年10月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署并发表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1]。为巩固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本地区和平、发展和繁荣,随后双方制订了多个“行动计划”,全面深化和拓展双方关系与互利合作。2015年中国政府博鳌论坛期间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与合作机制等。2016年8月11日,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3],在教育领域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思路、重点合作内容和基础性举措。

一、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具有坚实基础

有学者指出,中国与东盟合作有着极其深厚的、共同的社会文化根基,双方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源性非常明显[4]。一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影响很深远。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是主流文化,政府的治国思想就是儒家管理思想。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华人数量比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中仍然保留着儒家文化传统。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构成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合作的基础。二是,汉字和汉语在东盟国家广泛使用。汉字和汉语在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无疑是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推手,也为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新加坡,汉语是国家官方语言之一;在泰国,中国广东话就很流行;在马来西亚,既有华文报纸,也有华文学校,华文是马来西亚的通用语言;在越南、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都有大量华文媒体及华文受众。三是,佛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的宗教信仰。在东南亚诸国,佛教影响很大,尤其是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国还将佛教视为国教。佛教信仰成为除了汉语以外的,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又一个纽带。东南亚国家很多大学都设有佛学研究机构,因而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学之间的佛学研究也是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渠道之一。四是,相近的节日习俗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许多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因此其节日风俗也很相近。这些节日习俗表现出一种文化传承上的延续性,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如春节就是越南、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国的重要节日和法定假日。简言之,中国与东盟经由长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共性文化,为彼此高等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社会人文合作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多元合作机制的确立密不可分。这些合作机制包括部长级磋商机制、交流培训机制、促进合作机制等。在“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已经在青年、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建立了定期部长级磋商机制,为常态化开展社会人文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与东盟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等,在科技、卫生、环境、教育、媒体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并取得了实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卓有成效。2016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可以说,高等教育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大亮点。此前,双方已连续八年举办教育交流周,签署了近800份合作协议,打造了人文教育交流的响亮品牌与基础。[5]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东盟大国平衡战略和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推出以及菲律宾单方面所谓“南海仲裁案”的尘埃落定,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遭遇诸多挑战。

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是东盟国家新时期的一种战略选择,即“利用中国、制衡中国”,这是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东盟先后于2005年、2009年和2012年与日本、韩国和印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国家无疑在众多合作领域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修订和补充。其中,针对中国方面的防范和遏制呈现上升势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平衡重心从东北亚向东南亚转移,试图平衡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给中国与东盟合作增添阻力。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就是美国和日本联手在背后推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氛围。[6]为此,2016年7月25日王毅外长在老挝万象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议时提出了今后中国与东盟间的六大项重点工作。[7]其中,社会人文合作是今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支柱,通过中国社会文化及教育领域中的软实力丰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内涵。

如前所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天然的纽带让中国和东盟在高等教育合作,特别是在留学生培养、语言学习、联合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十万计划”,即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目前,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分别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等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报告数据显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 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 101人,中国赴东盟国家留学生从2010年的16 947人大幅增长至2015年的39 662人。[7]但是,基于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选择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行,中国需要重新审视东南亚战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在双边与多边社会人文交流与合作方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提出新的策略。

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选择

(一)协同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助力东盟社会产业转型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强,尤其是中国大陆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亟需大量技能型人才本地化。这为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合作培养提供了市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被规划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重点领域。其实,除了学历教育,近年来中国针对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农业、医疗、金融等领域技能人才的培训越来越频繁,并在广西、云南、贵州、黑龙江、福建、四川等省区设立了10个教育培训中心,培训领域包括商务会展、文化艺术、对外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新能源、农业、电力等。[8]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正式提出:“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9]据统计,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中国西南省区已成为东盟留学生聚集地。[10]很显然,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深化将会大大促进东盟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中国规模庞大的高职院校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东盟文化教育合作的新亮点。为此,双方需要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逐步实现就业市场从业标准一体化。

(二)研制中国东盟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打造一体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尼国会演讲中首次郑重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11]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希望在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12]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则需要双方年青一代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意愿。这就有赖于年青人的精神导师——教师的精心培育。因此,促进双方教师流动,增进彼此沟通理解,建立中国—东盟教师专业标准,打造一体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使命。当前,需要加强中国—东盟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交流,推动双方师范院校校长交流访问、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研修,促进区域内各国间对优质教师教育模式互学互鉴。

(三)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

2010年,在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刘延东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学历互认、高校间的学分转移和互认,鼓励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学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并降低区域内国家之间学生流动的障碍,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13]2016年8月11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支持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范围的学历互认机制,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3]基于此,在全面实现中国与东盟学历学位互认后,可以探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教育资源互补协作,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人才流动和智力支持。

(四)协力培养东盟业界精英,夯实命运共同体政治基础

受中国国家发改委的委托,2016年浙江大学承办“东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级研修班”,培训了来自印尼、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九个国家22名政府高级官员、知名企业家等[14];受中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举办高级行政人员硕士(MPA)项目;中国教育部还为东盟各国的教育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青年骨干教师举办“教育行政官员研讨班”等培训项目[15];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资助下,中国南海研究院承办了“首届中国—东盟海洋法律与治理高级研修班”[16];受中国商务部委托,由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合作研修班”在南宁开班,培训了来自东盟多国的旅游管理部门及高校官员等[17]。此类培训需要继续全方位推动,但应该是先双边后多边统一规划而不是各自为政。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无论是对政治精英还是行业领袖,双方都可以利用各自的教育优势协同培养。目前,我们需要提升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层次,并加强双方精英阶层价值观方面的沟通理解,推动双方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区域身份认同,以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政治基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全文)[DB/OL]. 新华网,2003-10-0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9/content_1114267.htm.

[2] 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DB/OL]. 人民网,2015-03-28.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26764633.html.

[3] 让“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推进共建立“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答记者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6-08-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608/t20160811_274678.html.

[4] 黄瓅,马向东. 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 大学教育科学,2011(5):92—97.

[5] 俞懿春.人文交流合作正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新支柱[DB/OL]. 人民网,2016-08-03.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16/0803/c1002-28605687.html.

[6] 许利平.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合作.当代世界,2013(10):36—39.

[7] 张陨璧,王毅.谈中国—东盟外长会情况:中方提出六项重点工作[DB/OL].中国日报网,2016-07-26. http://cn.chinadaily.com.cn/2016-07/26/content_26218267.htm.

[8] 杨云. 职业人才培养将奠定中国与东盟新黄金十年人才基础[DB/OL]. 中国新闻网,2014-09-01.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9-01/6551843.s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6-07-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10]方 宝. 近十五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1999—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 比较教育研究,2015(11).

[11]陈海峰,郑青亭,习近平. 守望相助五个坚持 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DB/OL]. 人民网,2013-10-03.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03/c1024-23100920.html.

[12]习近平: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DB/OL]. 中国新闻网, 2015-03-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301.shtml.

[13]刘延东. 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DB/OL].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08-07.http://www.jyb.cn/china/gnxw/201008/t20100807_380534.html.[14]西部开发司子站. 东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级研修班成功举行[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2016-03-17.http://www.ndrc.gov.cn/gzdt/201603/t20160317_792935.html.

[15]高伟浓, 何美英.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发展. 东南亚纵横,2011(7).

[16]王子谦. 首届中国—东盟海洋法律与治理高级研修班在海口举办[DB/OL].中国新闻网,2016-01-25.http://www.chinanews.com/df/2016/01-25/7732162.shtml.[17]翁晔. 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合作研修班开班[DB/OL]. 新华网, 2015-10-15.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5-10/15/c_1116828412.htm.

马早明,安徽枞阳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