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的探索之旅
——在饲养观察蚕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2017-02-26顾美宁
文 顾美宁
生命科学的探索之旅
——在饲养观察蚕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文 顾美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有利的、充分的条件。”时值养蚕季节,我们班养了十几条可爱的蚕宝宝,在饲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反复从蚕的外形、动态、习性等几个侧面作详尽的观察,在看看、记记、找找中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看一看——发现蚕宝宝身上的秘密
一天早晨,蒋韵言小朋友一到教室就往盒子里看去,突然他指着一条蚕大叫:“不好啦,这条蚕宝宝要死了!”我一看,那条蚕宝宝真的脚朝天不动了,颜色也变得很黄。再仔细一看,原来它在蜕皮,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连忙叫他们耐心观察蚕宝宝蜕皮的过程,大家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的,看了大概两三分钟,蚕宝宝终于蜕完皮了,戴晨胥皱着眉头问:“蚕宝宝怎么还是不动?”说着要去摸摸它,蒋韵言赶紧挡住他说:“不能碰,蚕宝宝刚蜕完皮,需要好好休息!”
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为什么蚕宝宝要蜕皮?蜕皮之前它们为什么不动也不吃桑叶?有的说:“蚕宝宝冬眠了。”有的说:“可能蚕宝宝病了。”孩子们议论着。最后我和他们一起观看了蚕宝宝一生的视频,他们知道了蚕在发育过程中,从孵化到结茧,一般要经过四眠、五龄,发育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脱去旧皮,生长新皮,在脱皮期间不食不动,叫做眠,眠与眠之间叫做龄。
幼儿由对蚕宝宝成长过程的观察发展到对“蚕宝宝如何生存”“为什么蜕皮之后就变大了好多”等问题进行思考,正验证了皮亚杰关于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理论。
二、记一记——记录蚕宝宝的生长问题
蚕的一生变化很明显,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他们观察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再寻找相应的答案,这样比说教要更加生动,幼儿也更容易接受。
在记录时,我着重引导幼儿将观察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一天,汪旭和金涵在科学区讨论,汪旭指着蚕宝宝的身体说:“这个黑点到底是什么呢?”金涵说:“我也不知道,那我们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吧!”汪旭在记录纸上画了一条蚕,并在它的身体两侧各点了8个点。这时金涵指着桑叶旁边一层黑黑的东西,说:蚕宝宝拉的大便真有趣,怎么一点都不臭呢?”说着就在记录纸上画了很多方形的黑点,还在黑点上画了弯弯曲曲的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三、找一找——寻找生活中“蚕宝宝”的踪影
在观察记录蚕宝宝活动情况之余,我根据幼儿需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制作了调查表《生活中的蚕宝宝》,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找一找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和蚕宝宝有关的,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交上来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丝绸衣服、蚕丝被、蚕丝面膜、蚕沙枕头、蚕衣入的中药等。孩子们还从家里带来了一些丝织品,放在了蚕丝制品展示区,每天大家都会来到展示区看看、说说,对这些丝织品又多了一些了解和喜爱。
这个活动充分将蚕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幼儿对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这种小小的生物产生了小小的敬意,蚕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天,但是它为我们人类做出的贡献却很大,可以说蚕浑身都是宝。
四、秀一秀,展现江南水乡人儿的柔情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教育内容要来源于幼儿生活。我们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达成教育目标。除了在展示区展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其余的丝巾、丝绸布等全部放在了表演区。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把围巾装饰成腰带、披肩;有的将其改成了帽子、头巾等等,大家穿戴一新,伴随着音乐摆出各种造型,个个都是模特儿。
“丝绸时装秀”激发了幼儿对丝织品的兴趣,并且让他们了解了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充分显现了丝绸文化的魅力,对培养幼儿关注民俗文化、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考与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只小小的蚕宝宝让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期待,让幼儿既参与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增长了相应的知识,又提高了幼儿的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我们从生命科学的基础出发,在使幼儿获得初浅的生命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同时,感受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激发儿童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从“做”科学,初步理解科学,从而意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心幼儿园)
[1]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
[2]王志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徐作英.《生物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