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关于人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2017-02-26赵唯贤
李 君, 赵唯贤
(1.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技系, 湖南 湘潭 411102;2.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郑州 451191)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关于人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李 君1, 赵唯贤2
(1.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技系, 湖南 湘潭 411102;2.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郑州 451191)
人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运动员和健身者调节、控制、分配生理资源以及避免运动带来的过度疲劳。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个方面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同时提出关于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为“过度劳累易伤身体”的说法提供依据。
运动疲劳;现代医学;传统医学
疲劳是指持久或过度劳动后引起机体不适和工作效率降低,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1]。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内稳态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原因所造成的[2]。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能力暂时降低,但经过一系列休息和调整后,机体可以恢复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降低;而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迟缓,协调能力降低。
1 现代医学关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闫苍松[3]认为主要有三点:①运动力学原因: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和组织反复受力,当作用力强度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时,可使骨骼或肌肉组织受到严重损伤。②生理生化原因:机体能源储备减少,造成机体组织功能下降导致运动性疲劳。当从事大量的运动时可导致机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造成机体肌肉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ole,ATP)降至(接近)最低点,特别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时,机体内的葡萄糖被大量消耗,造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量减少。③心理学原因:运动过程中机体各组织系统的活动均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当机体疲劳时,如果过多依靠意志力或决断力继续运动或活动,机体难受的感觉会较快消失,动作变得轻盈快速,即“第二次呼吸”。但过多的“第二次呼吸”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从而产生心理性疲劳。
1.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复杂,有“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和“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等[4]。靳磊等[5]认为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三种:①活动所需基质的消耗:在人体供能系统中,ATP和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CP)是直接供给组织器官的能量,其他能源诸如糖、脂肪、蛋白质都必须先转化为ATP或(和)CP供能,而且脂肪和蛋白质又必须先转化为糖才能供能。②代谢产物——乳酸在体内大量的蓄积。大量乳酸的积聚影响了机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能力;抑制了磷酸果糖激酸的活性,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导致肌肉收缩与舒张能力急剧降低。③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可使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造成细胞组织功能的损伤甚至破坏[6]。
1.3 运动性疲劳的一般恢复 目前的疲劳恢复方法主要有合理休息、物理疗法、心理调节、健康膳食等。冯炜权等[7]认为运动疲劳的消除方法主要在于机体迅速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乳酸等代谢产物排出。闫苍松认为运动疲劳恢复的方法有:①保障充足睡眠:充足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到最低,有利于机体内能量的积蓄和储备。②医学生物学手段:调节运动负荷,器械疗法、按摩疗法,及时补充营养。③心理学恢复手段:机体情绪因素对疲劳的消除也有非常重要作用,豁达欢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加速运动性疲劳症状的减轻或消除。通过调节机体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从而改善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2 传统医学对于疲劳的认识
2.1 关于疲劳的概念 关于疲劳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劳则气耗”。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五劳有一者为疲劳:“五劳者:五曰疲劳。”朱丹溪曰:“大劳则火起于筋”,龚廷贤曰:“劳极筋力更伤肝”。《玉篇·病部》指出:“疲,乏也。疗,倦也。”由此可见,传统医学很早就对机体疲劳的症状有了一定认识。
2.2 传统医学对疲劳病机的认识
2.2.1 脏腑功能失调 肾、肝、心、脾的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肾藏精,在体合骨,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起滋润作用;肾主水液,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四肢轻劲有力。疲劳最易伤肾,肾精不足,可导致激素分泌减少,身体能力下降。疲劳同时伤脾,使身体肌肉出现瘦削、精神疲惫等症状。七情过度又可影响人体气机和气血津液的运行,日久则脏腑失养,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紊乱,而产生疲劳症状。
2.2.2 过度劳累 劳累过度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等。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重导致身体精疲力竭,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过度劳累可导致气血失常,气滞血瘀或气虚无力,从而可以使人产生疲劳。
2.3 运动性疲劳的传统医学恢复方法
2.3.1 全身按摩放松 传统医学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激化和增强内分泌系统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并可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同时可以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及时消除血液中游离乳酸,加快机体恢复。对于疲劳患者,头部按摩可清利头目,养心安神;背部按摩可激发全身阳气,调整失衡脏腑生理生化功能;同时配合身体其他部位的推拿,能使全身经脉通畅,气血营卫调和,则疲劳所引起的诸症自消。
2.3.2 针灸作用 针灸对恢复和消除运动性疲劳效果显著。针灸治疗能起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和健脾益气养血之功效,改善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王文远[9]通过强化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症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针灸治疗组在肌张力、心跳、呼吸频率、血糖等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证实针刺有减轻疲劳的作用。徐玉明[10-11]等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针灸足三里穴能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使运动小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增加,可能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有一定作用[12]。
2.3.3 中药作用 马玉兰等[13]采用养阴柔肝方对实验大鼠进行运动性疲劳实验,结果表明此方可以提高在大鼠运动状态下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提高机体缺氧耐受的运动能力。李丽等[14]运用补气活血的方剂对实验小鼠进行运动性疲劳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肌肉组织中的SOD、CK、和ATP活性均明显恢复,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还有学者对中药冬虫夏草进行了研究,认为冬虫夏草可以提高小鼠肝(肌)糖原的储备,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15]。
[1] 徐京文,董经宇.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志,2008,15(1):58-59.
[2]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方法展望[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219-220.
[3] 闫苍松.运动疲劳研究综述[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4(13):428-431.
[4]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2-65.
[5] 靳磊,郑琨.论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新西部,2008,8(29):222-224.
[6] Melvin W,The ergodenics edge pushing the of Sports performance[J].Human Kinetics,1998,6(9):171-173.
[7]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2(2):17-29.
[8] 曾秀英.浅谈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92-93.
[9] 王文远,牛栋,王辉,等.平衡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1):13-15.
[10]徐玉明,王瑞元.针刺和磁提针对骨骼肌长时间收缩后静息电位变化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9,19(1):75-76.
[11]成守仁.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常用的恢复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1):99-103.
[12]贾天奇,常立云,宋佳霖,等.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29-1531.
[13]马玉兰,胡利民,史丽萍.养阴柔肝方对大鼠耐运动性疲劳能力和血清、股四头肌AChE 活性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2,(2):46-48.
[14]李丽.补气活血方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6,23(3):65-66.
[15]梁志强,李何,涂俊杰,等.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项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28-130.
[责任编辑:赵洋]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投稿须知
1 投稿
文稿须打印并附电子文稿和作者有效联系方式。稿件勿一稿多投,否则经济损失由作者本人承担,文责自负。投稿时请同时寄审稿费及稿件处理费50元,在3个月内未收到稿件处理意见时,请及时向编辑部查询。由于本刊已加入全文数据库系统,凡不同意上网者,请勿投本刊。
2 撰稿
·内容 要注意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文字力求简洁、通顺,具有逻辑性,在使用文字、图及表格表达时,内容不能重复,图及表格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表格中不能缺项。
·文题 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使用非公知公认缩略语,立项课题论文在文稿脚注中注明。
·作者 姓名、工作单位及部门、单位所在地、邮政编码。
·摘要 结构式(社科类论文用报道性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标目书写,简明扼要,字数200~250字,以第三人称书写,不重复文中信息,不能有成果评价性语言。英文摘要同中文摘要对应,并须将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地名、国名、关键词等内容全部译出。关键词要尽量选用主题词,共3~8个。
·正文 分“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名词术语规范且全文统一,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英文缩写、符号、简称,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均需有中文表述,其后在括号内注名英文全称,缩写。表格为三线式,数据须经统计学处理、核对准确,小数点后保留数位一致,文中注明统计学方法。
·参考文献 以近三年为主,必须在论文引用处以脚注形式标出,并以文中先后次序排序。文献作者,前三名要全写出,三名以后加“等”。
格式 书籍: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 期刊: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
作者简介 论文首页脚注,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无学位的填学历),职称,从事工作。
▲作者必须留有效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4 编辑部通讯方式
地址:郑州市纬五路8号 邮政编码:450003
E-mail: hnzyxb@163.com 电话:0371-65585453hnzyxb@sohu.com
Research Progress of Human Motion Fatigue in Mod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Jun,ZHAO Wei-xian
(1.XiangtanMedicineandHealthVocationalCollege,XiangtanHunan411102;2.HenanMedicalCollege,ZhengzhouHenan451191China)
The research of human motion fatigue can help athletes and body builder to adjust,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void the excessive fatigue caused by exercise. This paper from two aspects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of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ns for sports related fatigue recovery and for workers in the clinical overwork easily hurt the body to provide the basis, and make people better preventing disease.
motion fatigue; mod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12-10
*课题项目:湖南省卫计委2015年资助项目(B2015-164)。
李君(1983-),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讲师,从事药理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G 804.8
A
1008-9276(2017)03-0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