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目标的课本剧教学优化策略
2017-02-26王国富
◎ 王国富
基于教学目标的课本剧教学优化策略
◎ 王国富
课本剧是以戏剧语言来表达主题的一种文体,其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紧扣文体特点,也要做到整体观照、准确定位,并紧扣剧本特点,由此展开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教材教法;剧本特性
课本剧是现今小语教材中新颖的课文类型,是以戏剧语言来表达主题的一种文体,在目前使用的版本教材中并不多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只有两篇取自历史题材的课本剧,一是第八册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是第十一册的多幕剧:《负荆请罪》。另外,上述两篇剧本同样出现在“沪教版”第六册和“湘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在“北师大版”第十二册中,则选用另一篇独幕剧:《甘罗十二为使臣》。
一、整体观照、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剧本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代表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核心。判断是否为有效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有效。当然,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个性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带有文本特有的印记。教学目标设计固然应是三维的,但却不能陷于教条、平均用力。不同类型、不同文本的课文有自身外显特点,这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优势,必然是不一样的。课本剧又有哪些特点?第一,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集中;第二,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尖锐突出;第三,语言鲜明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紧扣文体特点,同时做到整体观照、准确定位,积极探寻剧本教材的共性目标、年段目标、教材目标和课时目标。
目前已知入选小语教材的课本剧篇目非常有限,但通过研究和整合,认为剧本教材存在其鲜明的共性目标,集中体现在:一是知识与能力。能初步认识剧本的文体特点,并读通、读顺、读透剧本语言;二是过程与方法。能在阅读体验剧本的基础上排演剧本,发展语言;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矛盾冲突中理解人物品行,真切体会剧本表达的文本价值,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共鸣。其实,共性目标还仅是教学课本剧时宏观上的把握,对照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内容”,尚需观照年段重点训练项目,制定科学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课本剧的主要内容,体会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剧中主人公的生动形象;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课本剧的排演。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推想、揣摩剧中涉及人物表情、动作、语气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整体把握课本剧的内容及前后情节发展的关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剧本表达的基本方法;剧本排演有声色,并尝试创造性展演;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等,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接着还要关注教材目标。比如“苏教版”《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文本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剧情虽显简单,但故事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独幕剧的本身特点。结合年段目标和“英才篇”为主题的单元重点,教学这篇课文至少要达成如下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学会课文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初步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品读重点片段,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动与精准;二是过程与方法。能分角色感情朗读;学会阅读剧本和尝试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紧扣重点句子,感悟主题思想,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的人物特点,特别要学习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苏教版”《负荆请罪》则是多幕剧,文体特征极其明显。结合第三学段目标,以及“真情篇”为主题的单元重点,可以考虑如下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进一步认识多幕剧的基本特点,以及幕与幕之间的关系;二是过程与方法。能在切实理解内容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合作排演小话剧,并在过程中沉淀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分析与品味,在“国为重”深刻大局观的认识下,体悟蔺相如以和为贵、宽容大度,以及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最后在课时目标上,中年段第一课时重在“认识剧本”,第二课时重在“读演剧本”。高年段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剧本”,第二课时重在“读透剧本”,第三课时重在“演活剧本”。这里不赘述。
二、尊重文本,强化读演,深度优化剧本教材教法
基于上述对课本剧教学目标的整合,解读剧本必须紧扣的“四类”目标,充分尊重剧本特性,紧扣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特点,展开课本剧教学。具体说来,不外乎如下“三部曲”:一是识剧。教学课本剧时,特别是学生首次接触剧本教材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之后,应适当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的特别之处,从而加深对剧本特点的认识。二是读剧。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括号内表现人物表情、动作的关键词语,再读好剧中人物各自说的台词,并推敲思量如何把台词蕴含的情感自然表现出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课本剧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语境的创设,要能根据人物之间的潜在冲突,化虚为实,引领学生走进剧本王国,在其语境中自由徜徉、深刻体悟,进而用心灵触摸剧本语言的温度、感悟剧本人物的形象。比如,在《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二课时教学中,就要扣住“满脸堆笑”、“回味似的”,以及公仪休层层递进、表明立场的几组关联词,让学生细细玩味、涵咏,从而逐步认识公仪休决不收礼的思想境界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后的角色表演打下一定的表达基础。三是演剧。排演剧本是教师尊重文体特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课剧本的绝好方法。因为学生活泼好动,最有表演欲。在表演中,情绪高昂、用心用情,能更自然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便于理解文本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演员一样,揣摩人物的“潜台词”,创造性地补充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学生既对圆括号内的文字在剧本中的作用,有了更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又能较好引导学生走进剧本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演出立体的人物形象。比如,在示范性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部分“爱吃鱼”时,着力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排演,充分彰显课本剧的文体特点,并在过程中习得剧本的排演方法。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讲台就是舞台,你认为这两位同学光说好台词就够了吗?哪位小导演来评一评?(板书:动作表情)
师:这位小导演读剧本读得很认真,关注到了括号里的内容,它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剧本。你觉得怎么演,能体现出“回味似的”舞台效果?
生:闭上眼睛在回味。
师:还可以加上哪些动作、表情?哪位导演来说说。
生:抿嘴,晃头。
师:说得好!其他的导演你们还有什么建议?
生:公仪休第三句台词还可补上人物的动作或表情。(比如摸胡子等)。
师:咱们再来试试。
(生再表演)
师:有进步,掌声!谁还想再来试试。
师:嗯,瞧他演得多像公仪休,真是惟妙惟肖呀!
学生分段表演完,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排演方法——抓关键词语,说好台词;加动作、表情,演活人物,然后引领学生,带着方法,自演第二部分“拒收鱼”。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剧本教学的课堂虽然没有华美炫目的舞台,但同样会给学生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教学剧本,理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发学生的排演欲望,以有效、激扬的剧本文体张力,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建构、共生长。
(作者:江苏省丹阳市荆林黄荻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4
:C
:1673-9949(2017)07-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