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再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017-02-26吴建琛
◎ 吴建琛
请勿再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 吴建琛
自从提出要把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各校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从目前情况看,单凭学校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排除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障碍,社会各有关方面不再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火上添油,真正把七彩童年还给学生,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不再成为“人世间最艰苦的一族”。笔者建议,各有关方面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确保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一、营造宁静、舒畅、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
在每年中考、高考前后,人们都不难看到与听到有关考试招生的种种宣传报道。一是有各高中、高校为抢生源所作的招生宣传广告和现场推介会、咨询会;二是有关中考、高考的形形色色新闻追综报道和广播宣传;三是所谓名家的蛊惑人心、做弄玄虚的复习辅导。其中,包括名目繁多的知识辅导、考试辅导、心理辅导、营养辅导、试题猜测,等等。搞得考生和家长昏头转向,无所适从。
据史学家们研究,认为即使是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社会舆论也没有如今强烈。回顾我国五、六十年代,高中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几,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考生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
笔者认为,现在需要的不是在这方面再火上加油、推波助澜,给考生和家长本来躁动不安的心理,制造更强烈的外部剌激,让他们整日整夜处于这种烦躁的环境和气氛中。这样,不但无助于考生的复习迎考,而且有害于考生的心身健康。所以,全社会应义不容辞。共同为考生营造一个宁静、舒畅、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复习迎考,取得最佳成绩。
作为家长更是要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蔼、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要一天到晚唠嗑考试,无形中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安排,不要横加干涉、越俎代庖。即使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的中学与大学,家长也不可以责怪、埋怨、讽刺挖苦、甚至漫骂孩子,而应以宽容慈爱的心态,和蔼亲切的笑脸,体贴入微的举止,柔和委婉的话语劝导学生。虽说,中考、高考对孩子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大事,但也并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情,没必要如此沉重和紧张,尽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态,轻装上阵。
事实上,社会上出现的关于中考、高考种种宣传,并不是真正给考生及其家长以指导与帮助,而是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火上添油,让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社会各方面应清醒认识考生与家长的心理状态,认真做好有助于考生充分发挥潜力的工作,给他们添加“润滑剂”、安装“助跑器”,还给他们七彩人生,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二、严格限制出版粗制滥造的各类教辅材料
每逢假期或新学期开学前夕,各书店都会顾客盈门、人头攒动。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尤其是毕业班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应该说,家长能同孩子一起到书店去买书,这是一件好事、一种好现象。问题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不只是假期或学期开学前夕,而是要在平时经常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让孩子在书籍的海洋中、知识的殿堂里,与书籍交朋友,同知识打交道,让他们喜欢看书,热爱学习,吸取营养,增长知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好处。另外,不单只购买教辅材料,而是要让孩子购买他们所喜欢的书籍,让孩子博览群书,涉猎各方面知识,扩充视野,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虽然,教辅材料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至今仍有不少家长对它津津乐道,难以割舍。顾名思义,辅导材料只是辅助性材料,不可当作主导材料来学习。对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购买。因为,中小学生使用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或者其他教材,已附有相应配套辅导材料,可供学生学习使用。即使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编写出版的高质量辅导材料,也无法代替课本、代替课堂教学。当然,对一些学有余力、辨别判断能力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为拓宽解题思路,训练思维方法,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购买一些质量好、水平高的辅导材料,作为借鉴比较,也未尝不可。
有些家长之所以热衷于为孩子购买各类辅导用书,目的是企图通过此类辅导材料,从中找到一条“应试教育”的“捷径”,觅到一贴“望子成龙”的“妙药”,捞到一根脱离中考、高考苦海的“救命稻草”,从而能让自己(或孩子)学得更轻松、考出好成绩、能考入重点小学、中学或高等学校,以圆进入名校的好梦。事实证明,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上,与学校教师密切配合,指导孩子认真学用教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么,孩子一定会学好,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如果离开这一根本,而热衷于选购各类辅导用书,以此来代替对孩子的正确指导,放松或忽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结果会适得其反。既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造成浪费。显然,这是一种顾此失彼、主次颠倒、得不偿失的负面做法,很不可取 。
三、坚决制止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不良做法
每逢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尽管教育部门已不再公开排名,但各地的社会媒体仍然不惜笔墨,大肆宣传所谓高考、中考“状元”。社会上也仍然有人对“状元”话题津津乐道,在他们内心世界中,还深深埋藏着一种“状元情结”。
由于这种“状元情结”,导致“状元”所在地的政府、有关企业要重奖“状元”及其所在学校。顿时,这些高考、中考“状元”也就成为被追棒的“名星”。产生“状元”的学校不仅赢得了声誉,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源。自然也给当地政府增添了不少光彩,提升了形象。
接着,不少地方政府和学校就会更加热衷于“拔尖”教育,不断造就“状元”,不惜倾力打造“重点学校”,于是导致优秀生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这种教育“功利化”的做法,实际上是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促使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家长会以高考、中考“状元”的事例,作为教育子女的典型材料,不切实际地期待孩子也能成为“状元”。诚然,这些“状元”刻苦学习、奋发努力的精神,值得学习与发扬,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状元”。
高考、中考对中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大事、是一场竞争,能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佼佼者,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赞扬的。然而,高考、中考并不是唯一的和竞争,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们还会遇到多次竞争。若过度地渲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作为社会媒体、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学会以平常心态对待,从容面对和承受各种考验与压力,从而获得成长的智慧与经验。说实在的,取得优秀成绩的少数考生需要的不是大张旗鼓地宣扬与巨额物质奖励,他们更需要的是温暖的人文关怀和进一步激励与鞭策,让他们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因此,我们不但要为少数优秀考生的优异成绩喝彩,更应该为大多数普通学生的进步热烈鼓掌。不但要为少数考生“锦上添花”,更要为广大学生“雪中送炭”。另外,我们还要不断为本地区的薄弱学校和学生,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和学生,送去阳光和温暖,帮助他们圆上学梦。只有这样,才能让蓝天下所有学子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接班人和生力军。
(作者: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刘新丽]
G 424.71
:A
:1673-9949(2017)07-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