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视阈下秦观的雷州创作研究
2017-02-25宁峰,杨瑞
宁 峰,杨 瑞
(1.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2.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文化视阈下秦观的雷州创作研究
宁 峰1,2,杨 瑞1
(1.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2.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秦观在雷州创作的文学作品厚朴苍劲,尽脱铅华,主要描写了奇特的巫医风俗、殡葬习俗、造酒风俗、腊祭习俗、婚俗等雷州民族文化事象。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管窥雷州风土民情对秦观后期心理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心理转变对秦观在雷州的创作情感及创作方向改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秦观;雷州创作;民俗事象;创作影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世称淮海居士,被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哲宗元符元年九月,被徙雷州,《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02记载:“元符元年九月,……秦观特此除名,永不录叙,移送雷州编管。”[1]1770秦观的一生,可谓命运坎坷,最后被贬于雷州,永不收叙,使秦观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秦观被贬于雷州的这段时间,创作了近三十篇作品,具体的篇目有:《海康书事十首》《雷阳书事三首》《无题两首》《反初》《抱瓮》《和陶渊明归去来辞》《赠苏子瞻》《自作挽词》《精思》《江城子》《偶戏》《读列子》《陨星石》《病犬》等。
当前学术界对秦观的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对他的思想性格,秦观词及秦观与其他人的比较研究中,如刘海清的《秦观性格论》[2]是从秦观入仕前后的词文创作中的改变来探讨秦观性格的变化;曹辛华的《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3]是从“词调”这一独特角度研究秦观词的特点和意义,而学界对秦观的民俗创作方向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作者试从民族民俗事象等方面对秦观在雷州时期的诗文创作进行分析。
一
秦观刚被流放于雷州时是郁郁不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观悲愤的心绪慢慢得到了缓解,他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逐渐学会了随遇而安。秦观在雷州所作诗文《海康书事十首》其四云“读书与意会,却扫可忘忧。尺蠖以时诎,其信亦非求。得归良不恶,未归且淹留。”[4]240这首诗可以反映他当时的心理状况,能够回到以前固然是好的,但既然已经回不去了,不妨留下,有一种放开的随性,也正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秦观开始融入雷州当地的生活中,创作了不少关于雷州本土风俗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宋朝雷州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一)巫医盛行 雷州风俗奇特,巫医现象盛行,给秦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秦观的《雷阳书事三首》其一云:“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4]232骆越族崇尚巫术,但凡遇见征伐、生育、生产、疾病、死亡等重要事件,都会进行占卜,主要是以鸡卜问凶吉。雷州当地民谣中也有此风俗记载:“妃髀妃髀,有鸡宰,无鸡卖,拿鸡骨,卜厦屋,还拿鸡皮补红鞋”[5]27。雷州地区出土的古墓中常现陪葬的鸡骨等物,应当就是与此风俗相关,反映了当时雷州人浓厚的崇巫观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秦观在对这一风俗进行描写的时候,并没有对此加以鄙视,仅从客观的角度对雷州这一风俗进行了记录。苏轼的创作中也写到过岭南崇巫现象:“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6]294可见,这种迷信的崇巫现象在岭南地区十分盛行。
(二) 殡葬风俗 秦观在雷州所作《雷阳书事三首》其二有云:“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4]232给我们展示了雷州人民送殇的场面,这里的殇即未成年而死。雷州人在送殇时,既吹笛子,又打腰鼓,还准备了猪羊等祭物,这一切都是为了驱鬼,祈求安康,“鬼去百无殃”。“打鼓助哀”,“鼓乐歌唱”,以打鼓唱歌来款待“尸体”,用呼喊歌唱的声响来赶走作恶多端想要干坏事的“厉鬼”。 宋代的周去非对这种葬俗亦有描写:“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7]88他还说岭南殡丧时穿着白色的衣服,亲友聚集在死者的家里昼夜打鼓欢歌。这种欢歌的作用类似于吹笛子、打腰鼓,都是为了驱赶鬼魂,祈求生人的安康。
(三)酿酒风俗 秦观被贬雷州期间,因遭受的打击非常大,曾经有一段以酒解忧的人生低谷期,其《饮酒诗四首》之一直言曰:“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虚空为消陨,况乃百忧身。惜哉知此晚,坐令华发新。圣人难骤得,得且致贤人。”[4]89无法消弭的诸多忧愁,只好于醉酒中追求暂时的解脱。“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爰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4]506这里的英灵春,系指由当地的一座山命名的一种新式酿酒,《广东通志》卷十三曾有记载:“在城的北面五里处,是郡治主山,相传累出于此,英灵显异,因此命名。又俗名乌卯山。”[8]357,雷州原来的酒比水还淡,使人喝之无趣,秦观说他来这里一年了都没有喝过,为了招待贵客,雷州人民酿造了“英灵春”。
(四)腊祭习俗 雷州人以立冬后己酉日为腊,不同于其他地方俗成的戍日, “州人循习,以立冬后己酉日为腊。先祭其先祖,然后集亲故而共饮焉。或云,路伏波之辟九郡也,徐闻之人以冬已酉日遇害,故州人以是日为腊而祭其先。颖滨《和陶渊明停云》诗有云:‘人饮嘉平,浆酒如江注。’云雷人以十月腊祭,盖其年已酉在十月耳。”[9]67秦观《海康书事十首》其六有载:“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杀牛檛祭鼓,城郭为沸动。虽非尧历颁,自我先人用。大笑荆楚人,嘉平猎云梦。”[4]241描述了雷州人民腊祭的盛况。冬至日,在雷州半岛农村,人们都要到本家族堂里拜祭先祖。家境稍丰的人家准备三牲祭品拜祭祖先,家人一起设宴共餐。各村各族,杀牛、杀羊、杀猪拜祭族堂,之后设宴共餐。
(五) 婚俗 秦观在《雷阳书事三首》其三中写道:“旧传日南郡,野女出成群。此去尚应远,东门已如云。蚩氓托丝布,相就通殷懃。可怜秋胡子,不遇卓文君。”[4]232这里描述的是雷州地区通婚的风俗,青年男女通过在闹市的贸易中来彼此表达感情。男女之间可以互相观察,具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性。许多年轻的男女挣脱了传统包办婚姻的约束。类似的观念在雷州民歌中也有体现,雷歌《上街便送到下街》:“上街便送到下街,孤星吪高送到低;送得冤家回去宅,雾露滴湿娘绣鞋。”[10]26写的是男女约会来回相送的场景,这种男女约会显然与当时主流的传统婚姻礼俗相悖。更为新奇的是,当时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先育后婚”现象:“世上些嫜真好笑,生侬过前才坐轿;侬在暗间找父母,母在阳台做新娘。”[10]113这种大胆的风气,在封建礼教看来是有伤风雅的,但这却是当时人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反映。
秦观雷州诗文创作中的典型民俗事象分类统计简表
民俗事象代表篇目典型例句信仰习俗《雷阳书事三首》其一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人生礼仪《雷阳书事三首》其二《雷阳书事三首》其三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蚩氓托丝布,相就通殷懃。岁时节日《海康书事十首》其六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杀牛檛祭鼓,城郭为沸动。商业习俗《海康书事十首》其七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一日三四迁,处处售虾鱼。饮食习俗《海康书事十首》其四《海康书事十首》其二粲粲庵摩勒,作汤美无有。荔子无几何,黄柑邃如许
二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它既反映在服饰、饮食、建筑等日常生活领域,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信仰、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等心理层面。因为生存环境及历史条件的不同,各民族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个中缘由颇多,诸如历史变迁的不同步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宗教信仰的不一致性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性等。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造成了民族文化观的不同。但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不一定会成为各民族交流的障碍,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及文化涵化。
秦观在雷州的诗文创作反映了他对雷州民俗文化的认同与接纳,体现出对不同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观。秦观来自于先进的中原文化圈,如陈寅烙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所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1]245秦观的文学创作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而雷州地处落后的岭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岭南一带相对落后的经济与文化,但秦观并未对雷州“落后”的民俗文化加以鄙视,反而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对雷州民俗文化赞赏有加。陈廷悼曾言:“少游名作甚多,而理俗亦不少,去取不可不慎。”[12]68吴梅也说:“唯通观集中,亦有但俗处。”[13]137例如,秦观身处闹市观察“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一日三四迁,处处售虾鱼。青裙脚不袜,臭味猿与狙。孰云风土恶?白州生绿珠。”[4]241(秦观《海康书事十首》)在这首诗里,秦观用了一个反问句,“孰云风土恶?”此句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对雷州风俗文化的认同。他认为聚散在集市上的青裙光脚的渔女非常淳朴可爱,还用“绿珠”二字表达了他的欣赏,说她们像古代的美女绿珠一样美丽。这种淳朴的民风在秦观的贬谪生活中注入了一道亮光,让秦观能够远离被贬的悲苦,去欣赏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更为可贵的是,秦观还较为客观地看待雷州当地迷信事象,他的《雷阳书事三首》写道:“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4]232这是在描写雷州重祀信巫的迷信文化。但秦观并没有对雷州落后的迷信文化进行贬斥,甚至,他还把自己融入到雷州人民中,为雷州的传统腊祭文化感到自豪,如《雷阳书事三首》写道:“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虽非尧历颁,自我先人用。大笑荆楚人,嘉平猎云梦。”[4]232一句“大笑荆楚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了秦观的欣赏。
在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群体间联系紧密,从未中断。以汉民族为基础,多元民族文化在不间断的联系过程中得到相互理解与认同,渐渐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4]539多元的、各有差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正是秦观后期文学创作异于此前风格的基础。
三
官场上的挫折,加之被贬边穷地区的艰难生活,这些对于被贬的官员来说,毫无疑问是他生命里的一场悲剧,在远赴被贬地的途中,漂泊者的孤独、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以及对个体命运何去何从的忧虑,都会在他的书写中得以呈现。秦观也不例外,在赶赴雷州的路上,秦观的心情除了忧虑更添了一丝绝望,被除名且永不收叙,这意味着秦观已经被朝廷放弃,不同于之前被贬的郁闷与无奈,此刻他的人生充满了痛苦与绝望。“昔年淮海来,邂逅安期生。谓我有灵骨,法当游太清。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夜参半不寝,披衣涕纵横。誓当反初服,仍先谢诸彭…耿光洞寥廓,不借日月明。故栖黄埃里,绝想空复情。”[4]237从他的《反初》中可以看出他此刻身陷绝地的痛苦与悲愤。
秦观并未一直沉沦在悲痛之中,在屡受挫折的命运中,秦观已经能够渐渐地习惯被贬谪的苦难生活,“在参透一切之后,反倒有了一些淡然的超脱”[15]。就是这种超脱使秦观的内心平静了下来,他开始接受雷州当地纯朴的风土民俗。这种平静下来的接受并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他主动适应异域文化的必然结果。秦观对他在雷州的贬所有这样的描写:“卜居近流水,小巢依嶔岑。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炉香入幽梦,海月明孤斟。鹪鹩一枝足。所恨非故林。”[4]241(秦观《海康书事十首》其三)住所周围有鸟儿环绕,有缓缓流动又清澈见底的河水,还有海月和幽梦,清幽的环境让秦观的心情也放松许多,开始渐渐变得潇洒与豁达:“左手持蟹螯,举觞属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客至壶自倾,欲去不容间。”[4]89(秦观《饮酒四首》其二)他还与雷州地方上的学子书生一起研究诗艺,以诗会友。当地人对秦观敬重有加,多有帮助,使秦观的心情能够更快地恢复,徐培均的《淮海集笺注》中有记载:“雷阳有余承务者,曾为少游展力,并为东坡传书。”[4]11
雷州风土人情对秦观的心理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心理转变对秦观后期文学创作的情感与方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对创作情感的影响
在创作情感上,秦观前期的文学作品情感丰富,文风浓丽。他前期所创作的词深郁、真婉,意境朦胧,却是别有一番空灵之美。如这首《满庭芳》:“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16]28?”还有他情感真挚、思想深远、见解犀利的诗文,苏轼曾谓其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17]185,黄庭坚也评其文“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陈友论斯文“如钟磐鼓笙。”[18]78但在雷州的作品中,仿佛洗净铅华,之前的深凄情感化为宁静淡然。如《雷阳书事三首》其三有云:“可怜秋胡子,不遇卓文君。”[4]232这首秦观是以十分客观的态度来书写,即使是用典如文君私奔,也洗去原本的绮艳色彩,点到即止,诗风精纯,却气格高古、气息纯静,令人肃然。当初那个多情款款的柔弱书生,在世事的沧桑中转变了很多。秦观在雷州的日子里,或造访当地的黎民百姓之家,或外出赏景,或以诗会友。他的心情变得平复的同时,他的作品也变得有超脱之感。如他的《无题》:“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不与死生变,岂为忧患渝。西伯囚演易,马迁罪成书。性刚趣和乐,浅浅非丈夫。”[4]198秦观在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下开始以一种通透的姿态对待人生世事和自身所遇,其作品在情感上也趋于淡然与宁静。
(二)对创作方向的影响
在创作方向上,秦观前期文学作品多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怀才不遇等个人情志以及男女情思。如秦观较为有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6]28但在雷州的作品中,秦观创作的方向开始转到身边人、身边事,他开始“亲尝躬耕垄畔的滋味”,他的《海康书事十首》其一中提到:“灌园以糊口,身自杂苍头。篱落秋暑中,碧花蔓牵牛。”[4]240这是他向雷州人民学耕种的写实。他还描写雷州有名的物产油柑:“粲粲庵摩勒,作汤美无有。上客赋骊驹,玉奁开素手。那知苍梧野,弃置同刍狗。荆山玉抵鹊,此事繇来久。”[4]319荔枝和黄柑“荔子无几何,黄柑邃如许”[4]480。
正是由于雷州民风世俗的影响,秦观在雷州的文学创作融入了更多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才使得他后期的文学创作有了更为舒展的表现空间,也正是由于这种穷则愈工的后期诗作,才标志着秦观诗文创作的最终成熟。雷州民俗以别样的情怀感染了秦观,渐渐抚平了他心灵上的伤口,使他逐步变得宁静与超脱,也正是这份平静与超脱使得秦观后期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朴实恬淡风格。秦观在雷州的诗文创作对雷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世研究雷州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0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海清.秦观性格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03-105.
[3] 曹辛华.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43-48.
[4]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 何希春.雷州歌大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6] 苏轼,等.苏轼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 郝玉麟,等.广东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 王象之.舆地纪胜·雷州[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 高诚苗.雷祖文化活动纪实资料集[M].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2008.
[11]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12] 陈廷悼.白雨斋词话: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 吴梅.司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
[1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5] 刘会想.论秦观的人格个性及其诗词文创作[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6] 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 徐培均.岁寒居论丛[M].合肥:黄山书社,2011.
[18]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责任编辑:陈尚真)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Qin Guan in Leizho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Culture
NING Feng1,2,YANG Rui1
(1. Fuyang normal college The faculty of arts,Fuyang Anhui 236041,China;2.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Wuhan 430074,China)
Qin Guan's works created in Leizhou with a simple but profound sty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cal customs of witch doctor, funeral procedures, brewery, lunar festivals and wedding ceremony. Through these works, the influence of Leizhou folk customs to the change of Qin Guan' thought in his later life can be found, which in turn exerts great affects on his creation emotion and direction.
Qin Guan; works created in Leizhou ; folk custom; influence on creation
2016-09-23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4D79);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0764)。
宁峰,男,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G127
A
1006-4702(2017)01-0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