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

2017-02-22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何 增 光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论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

何 增 光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和党建形势与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构想。其理论框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理论内容具有科学性、逻辑严密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理论体系的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带有鲜明的历史承继性,又彰显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特征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以及内涵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体现了我党领导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治国理政思想的伟大创造。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统一的、联系的思维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治理一个国家,如同运转一台机器,它必须考虑到每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一台机器就无法运转,一个国家运行也会出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整体是系统最重要的属性,“决定整体及其性质的不仅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基质——要素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1]2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治理国家的系统方法。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擘划治理国家的方略,从而做到整体推进,有序进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有重点、有配合,各个领域工作有目标、有方法,组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

首先,确定重点,明确目标,以目标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当前我国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这个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走了许多弯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转折,才使各项工作回归正途。从小康社会建设最初设想的提出到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次,围绕目标,协同推进。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方面着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方面既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系统中各个独立支撑子系统,又在各自子系统中形成完整的系统构成。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支撑,又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内在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不发展,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要解决发展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才能实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如今已进入到深水区,改革不再处于初期形态,而是处于深化期,故称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建设小康社会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社会是互相对应和协调一致的。在法治不断建立和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保障。没有法治的坚强保证,改革将难以深化甚至还会变形走样;而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无论在法治意识、法制理念、法治素养以及法制环境创设方面还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刚性制度制定方面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离开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难以为继。而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能真正担当起领导重任,党自身又必须不断净化、不断建设和完善,而这一切又只能通过深化党内改革,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实现。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环绕着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展开,三者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链条上的一环,三个链条环环紧扣,互为作用,共同致力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再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个方面又都自成系统,形成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体现在:一是小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由最初以经济指标即人均收入作为标准,到如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综合要素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仅仅物质方面达到小康,应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只有社会系统各要素协调发展,各方面都达到小康标准,人们的幸福指数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二是小康范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涵盖的范围就不是像改革开放初提出的部分人先富的问题,而是覆盖了在中国大地上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民族、不分阶层、不分家庭的所有人都要达到小康水平,过上小康生活。它打破了以前以平均小康代替全体小康,掩盖了相当部分人未达小康的假象,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三是标准的全面性、统一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的、综合的,不能由于地城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制定不同的标准,也不能因为起点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它是全覆盖的、“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诸要素达到更高水准的的小康。

全面深化改革系统中也有目标、内容和程序。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3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必须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建制度的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党建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制基础,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互为条件的关系,它自身内部各要素间同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全面小康社会必然是物质高度发达、社会更加公平、收入分配方式与社会保障系统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不断得到满足的社会,要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体系作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同理,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执政党要能够担当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重任,必须首先遵守法律制度、遵守法规党规,依规管党,从严治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3]14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了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完成这个总目标,提出的总体思路为:创建“五大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行“三个共同推进”即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达到“三个一体建设”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施“四个部署”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方面实行全面部署。基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例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3]145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引向前进,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总目标是要创建起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三型”政党。其基本思路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抓好党的建设,着力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必须开展“五大基础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三型”政党的建设目标和“五大基础性建设”共同组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建设战略工程。

如图所示:

特征之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它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理论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继承是创新和发展的的基础和前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的每个方面在毛泽东思想和既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都能找到源泉,但都没有局限于原有的观点和范畴,而是在新形势下作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四个现代化”是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梦寐追求。驱逐外敌,结束内战,统一全国后,特别是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这种探求的成果。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多年来,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和发展。从最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到1 000美元的温饱型小康,到十八大提出了高水平的小康;由最初设想的仅限于物质方面的小康到如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全方位的小康;由最初的总体性小康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惠及所有人民群众的全面小康;由小康而发展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作出的各种艰辛和努力,也反映了我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什么是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等前瞻性、全局性问题上理解更加深刻,理论更加成熟。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理论更加自信,道路更为清晰。

关于改革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有过许多精辟论述。在谈到改革重要性时,邓小平讲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370继而,邓小平把改革上升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370“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4]113从安徽凤阳小岗山试行的包产到户,到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小步走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后大踏步前进,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经过30多年改革探索,一些易改、急改的领域都已进行了改革,而一些关键行业、一些较难改革的领域的改革步伐却显得步履维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2全会报告充分肯定了30多年改革成功实践给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重要经验,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总结这些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性。这些,都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继承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自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以来,我国法制化进程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左”的干扰破坏,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决心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邓小平曾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的东西比较多,法制方面的东西比较少,到了解放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用法制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法制很不完备,也不受重视,基于此,“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5]189而且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各行各业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大大加速。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该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证了法律制度的权威地位。紧接着,一系列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到20世纪末,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揭开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篇章,各种法律法规不断丰富完善,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党代法、以权代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它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全面依法治国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党建工作。长期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延安整风、历次整党、先进性教育,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包括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以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建设经验等。改革开放以来,在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加强党建工作,提出了把党的建设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伟大工程。特别是提出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丧失了基本原则立场,各种腐化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已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长此以往,党将难以完成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既是对数十年党建经验的提炼概括,又真正抓住了当前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有理论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指导思想的一致性。两者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信念。二是理论核心内容的一致性。两者所关注的根本问题都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是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两者都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判断都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没有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在承继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实际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其创新性体现在:一是体系完备。“四个全面”每个方面内涵在之前都有所局限,不够完善,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却是从宏观到微观都关照到了所有方面,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模式。二是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的,改革开放没有止境,理论也必然没有止境。它要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它是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三是深刻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个“全面”,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作出更为深刻的阐述分析,观察问题更深刻更透彻,解决方法更有力更有针对性。

特征之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根现实,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实际,它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思辨,而是来自于实践,又能直接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无可替代的强力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理论在每一个循环期都进入到更高的境界。理论的强大力量就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客观形势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国际竞争的战略思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硬实力更体现在软实力,尤其体现在国家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上。没有科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在战略上要有宏观把握,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才能占领制高点,赢得主动。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各主要国家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这就要看哪个国家更科学、更高效、更有前瞻性。

国内形势的清醒认识。科学的决策往往建立在对客观形势与现状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必须抛弃那种任何时候都觉得形势一派大好的不切实际自欺欺人的行为,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与把握,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制定都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否则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初级阶段,矛盾、问题依然众多,并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加之国内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不断加大,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调整态势,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面临新的严竣挑战。所有问题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强化顶层宏观设计,谋划国家发展战略,就显得刻不容缓。

党建现状的深刻洞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党的建设,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从“老虎”到“苍蝇”,大大小小的腐败案例数不胜数,党内腐败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惊人地步,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甚至毒害了党的肌体,危及党的生命。全面净化党自身,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保证党能够继续领导全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发挥巨大的力量;而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其每一个“全面”既有战略谋划,又有具体措施,它是从问题出发,是问题倒逼理论创新,每个理论都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产生,因此,其实践性是不言自明。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示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203。这样的理论才能与实践达到深度融合。它不仅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更是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1] 邹珊刚,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陈尚真)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StrategicDeployment of “Four Completeness”

HE Zengguang

(School of Marxism,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Four Completeness"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s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put forward after profound judgment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Be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brand new theoretical product of Marxism in China, its theoretical frame is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while its content i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science, tight logic, the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ity.

Four Completeness; strategic deployment; theoretical charaterestics

2016-11-08

何增光,男,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A851.6

A

1006-4702(2017)01-0018-07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