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讨论中教师角色的介入策略分析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2017-02-25朱金燕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承天寺小组讨论艺术

■朱金燕

小组讨论中教师角色的介入策略分析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朱金燕

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是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体现合作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的小组活动由于教师的“缺场”而变得盲目且杂乱,这就需要教师角色及时有效地介入,从而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作用和效率。

小组活动合作教师介入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师角色的介入实际上是教师以“在场”的方式对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从而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抵消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课堂上,学生活动具有天然的盲目性,这是由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领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方式的历练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介入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小组活动。

一、倾听的艺术

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教师应掌握的一个教育技巧。倾听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可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中相对自由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误区,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成对学情的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着重倾听以下声音:一方面,教师要倾听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共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一般会对相对浅显和明确的内容达成一致。在教授苏教版八上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学生在小组中翻译课文,都在“念无与乐者”中“念”字的翻译上出现问题,这就是小组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的产生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土壤,这种介入可以作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触发点,从而使课堂上的“问题”从共性逐步走向个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倾听小组讨论中个性的声音。在讨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因人而异,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会提出难度各异的问题,“问题”的层次性逐渐凸显。个性的声音是个体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这种个体思维的独特性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并诱发出讨论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激发,彼此启迪。

对学生的讨论过程的倾听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深层次观察,是对课堂上学情的深层次把握。只有对学情产生横向和纵向的立体认识,才能为课堂活动的进一步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二、表扬的角度

心理学上把表扬定义为一种“个体偶发行为的强化方式”。教学中的表扬就是教师通过“强化”将学生“偶发”的、“无意识”的行为进行一种方向性的指引和方式上的规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这是在强调表扬和鼓励在教学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善于运用表扬这一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方法上的表扬。学生在对这一课的讨论中,除了分析字词句之外,还能够结合自己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的了解,帮助同组学生深入文本。这样,小组讨论在内容上就被放大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知识的丰富进行表扬,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是个体态度上的表扬。在小组讨论中,总有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问题的价值有多大,他身上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是难得的,不仅可以将小组的讨论引向深入,同时可以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影响。

还有一种是隐形的表扬,即教师在实施表扬的时候,除了语言上的赞许,还可用肢体语言呈现,例如一个温婉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甚至是一个热情的拥抱。这些同样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表扬是一种心理上的激发,能够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征服欲望,而征服的乐趣又是生命中较高层次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同时产生进一步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活力的”,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三、提示的方法

如果说倾听和表扬证实了教师在形式上的“在场”,那么以提示的方式“干预”课堂,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指导则证明教师的实质上的“在场”。提示也是教师介入学生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当然,在介入的方式方法上,则需要教师因课堂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提示:

一种是指导性提示。在对“念”字的讨论中,有些学生直接来向我询问,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出了两个提示,一是用“念”来组词,并找出相关同义词;一是结合下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内容来推测。在这一提示过程中,教师的提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更是对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一定的锻炼和提升。

另一种是问题性提示。很多时候,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令人鼓舞的,重要的并不一定是要明确问题的答案,而是探究答案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所以,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把与此相关的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抛给学生,让他们在问题的讨论中得到锻炼。

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是规范小组讨论行为,提高小组讨论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而是艺术——解放的艺术、发现的艺术、唤醒的艺术、欣赏的艺术、激励的艺术。”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规范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关注小组讨论的过程,从而使其在讨论中彼此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启发,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东洲国际学校教师)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75.

[2]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

猜你喜欢

承天寺小组讨论艺术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纸的艺术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记承天寺夜游
爆笑街头艺术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