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山东省东营市东凯小学“文智课程”实践及其成效
2017-02-25曹玉泮林春晓
◎ 曹玉泮 林春晓
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山东省东营市东凯小学“文智课程”实践及其成效
◎ 曹玉泮 林春晓
2011 年建成并招生的东凯小学,地处山东省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校初期,生源大多是开发区务工人员和商贸流动人员的子女。基于这一现状,学校倡行“建设人文、和谐、典雅的书香校园,培育智慧、健康、友爱的文明少年”办学理念,提出“言行文明、志趣广雅、基础宽厚、视野高远”的学生发展目标。而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要办好一所学校,不能死盯着考试分数不放,必须让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生活,在生命的美妙体验中快乐成长。
一、构建与实施“文智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办学实践中,学校领导班子不仅达成共识,而且经过深度调研、反复磋商、周密论证,确定在课程改革中寻求突破。于是在省市教科研专家指导下,开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与实施。
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始于语文、品德与社会、传统文化等国家与地方课整合而重构的人文素养课程《语文与修身》,其建构与实施不仅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出一条独具“东凯特色”的路径,而且在东营树立一个行动标杆。尤其在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之后,瞄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东凯小学建构“文智课程”的行动方向。“学生是完整的人,各个独立学科所立足的只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某一部分。想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机整合和系统实施。”学校领导班子的行动意愿为“文智课程”建设确定前行方向。于是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设置学生发展的具体指标,弱化乃至消除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解决分科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体系、忽视学生自身建构能力的矛盾,实现以综合课程全面培育学生整体素养的育人目标,从而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
比如,在五年级以“借物喻人”为主题的人文素养课上,执教老师整合《梅花魂》《落花生》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文章,学生在习得“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同时,对梅花精神、花生精神和樟树精神有了新认识,体悟到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革命精神等高贵品质,并在同类迁移学习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引领学生领悟王冕“借物喻人”古诗、绘画《墨梅》和歌曲《红梅赞》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加深人文底蕴对学生的濡染。比如,体验“花生精神”时,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身边有很多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体面的生活,却做着很多对我们极有用的事。这让我想到了风餐宿露的外卖叔叔、起早贪黑的清洁工人,他们默默无闻,方便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城市。”不仅如此,学生习作中的菊花、松树、小草等,也都具有了灵性和高贵品格。
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助力学生学到知识、完善人格,让散落在不同角落里的核心素养,在相对集中的时空里得到落实,由此改变传统育人单纯依靠说教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课程与课堂的中心,从而使立德树人得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在认知中得以提升。无疑,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增加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学科割裂和内容交叉、重复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
伴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文智课程”实践与时俱进,在注入新理念和新内容的同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主旨内容,通过“文智课程”实施,力促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说,东凯小学倡行的“文明、智慧、健康、友爱”学校精神,不仅彰显“核心素养”的育人实质,而且验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正确方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的智力资源保障
“文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对学校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试想,若没有教师正确认识课改,没有教师真诚认可和接受课改,没有教师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课改,即没有教师的内在动力与真才实学,课改会是什么结果?“作为实验教师我是有顾虑的,教师是课程重组的构建者,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者,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哪里?教师有能力重构课程、实施课程吗?”宁老师对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的困难预想不是个例,很多教师在实践中也产生过类似念头,甚至打过退堂鼓。对此,学校领导班子有着清醒认识:“学校要成就两类人,一是学生,二是教师。要想成就学生,必须首先发展教师;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是学校的真正发展,这是教育的本真之所在。”学校育人靠课程,课程建设靠教师。课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直接链接,教师、课程和学生互为因果、彼此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
美术教师杨老师在《春节》主题课程整合中,从语文课中老舍《北京的春节》的诵读,音乐课中伴随《春节序曲》欢快旋律展开春节的想象,到传统文化中当地民俗、民风(灯谜、春联等),再到美术课中绘画、手工、泥塑、剪纸、书法等,借助多种艺术综合体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感受和体验节日氛围、艺术魅力以及传统精神。“通过艺术体验和手工实践,从学科本位转向了学生本位,从任务导向转向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导向和问题导向。一节 90 分钟的大课下来,孩子们往往意犹未尽,自动在课下开展相关专题的拓展学习,自主地把对春节的探究延伸到课外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杨老师展现出的综合素养、艺术视野,使整堂课的价值水准超越传统课堂。通过超学科和跨学科整合的做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提升综合艺术素养,而且利于形成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倒逼机制”,由此促进教师、课程和学生实现有机互动、共同发展。“这种挑战不仅益于学生发展,更益于教师发展,除了学校量身打造的培训方案之外,我还自学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提升文学和音乐修养的课程,因为艺术是相通的。现在我正努力在课程重组中历练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型教师。”杨老师自信地说。
“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现有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能培养出怎样的人?课程重组让我成了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具有了课程的甄选、构建能力,我不得不改变自己,迎接挑战,改变守旧惯习,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青年教师初老师在反思日志中写道。她对课程重组的思考深度和高度,让她逐渐脱离教书匠形象,并向课程专家方向发展。
东凯小学的课程重组拓宽了教师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的视野,改变了教师思考与行走的方式,提升了教师整合教材和重组课程的能力,深化了教师教学实践和教育境界的思考。“文智课程”建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师德高尚、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活动载体,同时也为全面育人提供了智力资源保障。因此可以说,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设让东凯小学师生发展进入相互联系、互促互进和共同提高的共享共赢模式。
三、回归育人本质是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的根本目标与行动旨归
东凯小学通过课程重组,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使课程育人功能得以极大发挥;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活动整合、“教”与“学”整合、学习方式整合,从而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可以说,东凯小学通过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建设多样化课程载体和多元化成长环境,有效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妈妈,今天我们用游戏方式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再也不头疼这类题了。”“艺术体操老师夸我柔韧性好,让我在队伍前面领操。”“泥塑课上我捏了一座草房子,由于熟悉老家的老屋,老师还让我做评委呢!”李同学主动向妈妈说起学校的事。“爸爸,早上我们读了诗歌《想象》,语文课学了《飞向蓝天的恐龙》,下午的搭搭乐乐就能搭出霸王龙、剑龙。”陈同学兴高采烈地向爸爸炫耀。“老师,今天游泳比赛游了第二,教练说我上身长,像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刘同学显得很激动。
从上述学生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得到激发,学习场所开阔,不用时刻正襟危坐地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生评价同学角度变得全面。“文智课程”为孩子们打开探索的“窗子”,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美的风景,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存在感。
学校从周一到周五上午落实国家课程,下午(除周四)安排两节 50 分钟的长课,设置奥尔夫音乐、国画、拉丁舞、泥塑、乒乓球、足球、戏剧、合唱、二胡、播音主持、书法、剪纸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仅艺术素养板块,开设美术素养、音乐素养、语言素养等三大类课程。针对学校教师专业特长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学校聘请一批校外高水平的专业老师,采用校外教师主教、校内教师助教的课堂管理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课程菜单中选择喜欢的课程,以走班形式,找到自己同伴、老师进行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文智课程”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获得家长充分认可。“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孩子接触外界的场所。东凯小学尊重学生个性,教会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好。孩子从这里了解世界,学习与人相处,找到兴趣,平衡文化学习与特长发展……”一位家委会的爸爸说。“常有人评价我们这一代人:低情商,缺失爱好、信仰,幸福指数低,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回忆自己三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堆砌着块垒般的试卷和考试,艺术的空白、运动的缺失、创造力的蒙蔽,动手能力的冻结,以及视野的逼仄,多么贫瘠的童年和青年!庆幸我的孩子不会重蹈覆辙。”一位诗意未泯的妈妈在家长日志中感慨着。“我不用担心孩子看电视、玩平板。作业之余,她会做些手工,还会把日语课、韩语课上学到的寿司、拌饭搬到我们家的餐桌上。当我宅在家里做‘低头族’时,孩子总会拉着我到楼下打羽毛球。孩子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一位女孩家长由衷地向邻居夸说。
东凯小学五年级五班的学生,选好“导演”,排练起英语课本剧,精致的舞台、流利的口语、感人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动人的配乐,让课堂活跃起来。英语角的同学用精心排练的节目与外教欢聚在学校礼堂,把气氛推向高潮,家长也纷纷参与,让忙碌的寒冬充满收获的喜悦。
四、建设幸福教育生态是建构与实施“文智课程”的实践愿景
东凯小学的“文智课程”是让“教育”生长“幸福”,让校园变成智慧的乐园。学生的幸福源于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家长的幸福更是源于孩子的发展。
“初秋,午后。走在东凯小学的校园,正值上课时间,没有听到想象中的书生朗朗。来到一间间教室,他们有的在搭搭乐乐的教室里快乐地拼拼插插,有的在书法课上凝神静气地挥洒翰墨,有的在拉丁舞教室里恰恰舞动,还有的在国画课上勾勒水墨丹青,在手工课上揉捏摔打陶泥、在羽毛球场上奋力PK、在绿茵场上激烈竞技……”一位家长在家长开放日的感言里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我们所要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纯粹的快乐、探索的自信、求知的幸福。每个孩子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智能特点,张扬个性、快乐学习。”这是东凯小学匠心勾画的教育愿景。四年来,学校孜孜致力于课程重组的教学改革,打造“文智教育”文化,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每个孩子都有做梦的权利,东凯小学的“文智课程”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体育健将、舞蹈家、画家或者音乐家,而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营建全新教育生态,构建学生成长的智慧乐园。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还搭建展示的舞台:艺术达人、六一汇演、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拉丁舞展演等,“通过选修戏剧表演、播音主持等校本课程,我能在市里的朗诵演讲比赛中摘取桂冠,担任东营电视台少儿春晚的小主持人,还能在全省的‘金话筒’比赛中获得金奖。”对于成绩,张同学怡然自得。
学校课程的门类并非越多越好,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课程建设不能只做加法,还要学做减法,还给孩子智慧、美好的童年。对童年期孩子来说,不应是日日夜夜挑灯夜战的枯燥和痛苦,更不应是每天铺天盖地的试卷和作业。小学阶段是孩子知识探索的初始阶段,是孩子步入多彩人生的第一步,是形成优秀品质的奠基期,学校不应成为束缚孩子求知欲和禁锢孩子理想的“文明监狱”,应该有艺术、运动,以及奇思妙想和无尽的创造力。
东凯小学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每天都快乐而充实。在学校,他们学会求知,懂得友爱,培养责任感和信心,收获坚强和勇敢。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后续成长的“隐形翅膀”。相信他们在今后人生旅途中会振翅高飞,成就最好自己。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城镇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重组研究”
(课题批准号:ZC15062)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曹玉泮。
(作者:曹玉泮,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校长;林春晓,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3
B
1673-9949(2017)05-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