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成就幸福人生
2017-02-25杨东平
◎ 杨东平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成就幸福人生
◎ 杨东平
核心素养;幸福人生
核心素养这个命题的提出,就是思考面对于未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我们对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教育的挑战就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正因为如此,全世界在 21 世纪即将到来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
如欧美国家就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了多方面的探讨。2006 年,欧盟提出的学生八项关键能力;2013 年,联合国发布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身体健康、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2007 年,美国提出 21 世纪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分三个主要领域:学习与创新性、信息媒介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关于 21 世纪核心技能,应包括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品质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等。
根据对不同国家和机构关于核心技能或者核心素养的比较,北师大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归纳成七个基本素养:沟通合作、创造性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这七大素养我们可以归为三个基本类别:一是基础性素养,包括读写、数学、信息等能力;二是高阶认知技能,主要指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三是社会技能,包括社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随后,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这个命题,与过去所提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不是一回事呢?我觉得教育基本功能,基本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核心素养教育,其目标是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帮助学生进入职业市场完成职业选择和就业,成为一个职业人;另一个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或者更大程度上认为,是要让大家重新认识教育的人文价值,其真正的目标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人,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一生的幸福,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而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是如何去做,如何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课程建设。
近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新课程,要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变,这就是教学过程的变革或者课堂的变革。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改变学习的目的,改变考试为分数、为记忆、为标准答案而进行的学习,强调分析和理解整合、知识转化和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尽管理念新鲜,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背诵、抄写、重复训练这些最低级思维训练占据主要的时间。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上就是知识记忆和理解花了太多时间;而对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就要构建新的学习关系,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关系的重组。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小组重组学习,包括老师之间的重组学习,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线上线下,逐渐打破传统的课程和教室的界线,建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打破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那么对于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这种超越,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做到了,清华附小就已经做到了,不限于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是对课程的重组。在关键教育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意义很有限,所以从课改到教改走向全课程主题式学习,从课堂走向学校。真正的课堂要超越学校,从生活教育的视野当中重新构建我们的学习,构建我们学校的教育。学习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吗?学生就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全部填满吗?所有这些传统都可以质疑,都可以有一个超越。
今天我们讲关注儿童,并不是一句空话。从关注学业成就、关注考试、关注升学率到关注人,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就是关注儿童的成长。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在现实中基本上还没有真正行动,大家所有的精力都还在教学模式改革上,而不是教学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儿童为本进行教育,其实每一个家长甚至是老师都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由于现在的评价制度、考核制度还没有根本性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核心素养教育,更要关注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教育,这方面浙江温州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该市的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就地取材开设各种各样的自然课程,开展家庭科学实验室,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还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做法,就是让乡土文化进校园,使资源缺乏的农村学校可以充满活力,改变农村的悬浮状态。而且这种教育是朴素的,四川阆中的农村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课,学生可以自己种植养殖,他们的比赛甚至可以在操场上用粉笔画画。就是艺术教育,也并不是非要高大上。我们要解放儿童,要把时间还给儿童,同时让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出学校。
吉林一所学校的校训是要办四大教育,即大声、大胆、大方、大气教育。如果把口语表达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那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终生受益的,无论将来是上学、打工还是留在农村,都会与众不同,会有不一样的未来。这就是综合素质教育理念讲的沟通能力,而在我们的农村是非常缺乏的。
在全世界认可的学生综合素养当中,有一项就是信息素养,这得到了大家高度的认可。可惜到今天为止,没有在我国的中小学很好地开展起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强烈的。机器人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在未来 5 年全世界将近100 万的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占领。机器人既然可以跟你下棋,当然可以做很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大的制造类企业,用机器人来代替活人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这是对人类的挑战。下一步我们的劳动力究竟去干什么,他们如何跟机器人竞争?有的学校已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了,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强大的主流。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从青少年、儿童在农村学校都应开展编程教育,一个人接受信息技术越早,越不陌生,在未来时代就越有竞争力,这是非常真实的需求。
改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文化价值的改变,另一个是教育制度的改变。要促进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社区化、生活化,改变长期以来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一是要改革 1300 年来的科举教育传统。二是要改变 19 世纪以来的教育工厂模式。三是要改革 20 世纪 50 年代高度集中地移植前苏联计划教育体制。因为所有的教育变革都需要一个开放的、更有自主性的教育体制。
(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G40-012
A
1673-9949(2017)05-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