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兴华人” 共筑“兴华梦”

2017-02-25李若松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期
关键词:兴华学子学校

◎ 李若松

培育“兴华人” 共筑“兴华梦”

◎ 李若松

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学校文化是大多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已习惯化了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方式。一所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发展、成长。兴华中学前身是创建于 1949 年的大兴县师范学校。2000 年转轨为普通高中学校,2005 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近年来,在区委、区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获得加速发展。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一直重视文化基因的传承。前五十余年的师范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厚德大爱,影响和成就大兴近万名“学高身正、一专多能”的中小学教师,也是兴华办学理念“以德育德,以爱育人”形成的根脉和内涵发展的持续动力。兴华中学的名称是取“兴我中华”之意,着力培育“崇善、求真、阳光、向上”的“兴华人”。共同构筑“振兴中华”的“教育梦”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在当前的发展时期,以争创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为契机,兴华中学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营造“春华秋实、卓尔不群”的教师文化

“兴华”教育,教师为本、学生第一。教师阳光,才能给学生温暖;教师幸福,才能使学生快乐;教师崇德敬业,学生才会向善求真;教师充满激情和智慧,才能点燃学生的生命活力。主要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一是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快速发展的资源平台:将教育专家请进学校,为教师做高端培训;将教师送到各地名校学习考察,以集百家之长;成立教学督导组,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使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拓宽青年教工团支部职能,促进青年教师自主成长;发挥学科教研组作用,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成果共享;鼓励教师完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加工能力;举办研究课、展示课、汇报课、献优课、生态课等活动,交流互促、共同成长。二是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声音。学校倾听教师的心声,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征集提案、议案,召开教代会、职代会,以及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等形式,让每位教师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改变会议形式,把主席台变为教师讲坛,使其成为教师工作享受、精神播撒的策源地。“你感动兴华”的期末全体教职工大会,数十名教师争相发言,尽情表达他人带给自己的感动与激励。新学期部门会议可谓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教师畅所欲言、声声共鸣,引发对班级管理、专业提升、课程开发和学生成长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灵感,为团队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三是欣赏每一位教师的精彩绽放。学校努力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定期将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相互借鉴。教师自发成立读书俱乐部,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学习、研讨和分享的书香氛围。开创兴华教师讲坛,尽情展露才华,或公开课上激情飞扬,或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领风骚,或班级团队建设上指点江山,或评比竞赛时星光耀眼。

二、构筑“进取担当、兴我中华”的学生文化

学校以培育“崇善、求真、阳光、向上”的“兴华人”为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和进取担当的“兴华”人才。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存“兴华”之志。立志“兴华”,从学生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做起,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兴华”的主人,要主动担当起“兴华”的使命。利用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开展主题实践教育,弘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培育具有民族根基的“兴华人”。在入队、入团、十八岁成人礼、开学与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中,学生“立德立志立行”,确立人生目标,设计生涯规划;尽情抒发爱国、爱校、感恩师长的情怀;孩子们在教师的陪伴与欣赏中成长。每年暑期获得丰厚的“兴华”学子代表,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异国的伙伴一起学习、生活:写书法、做剪纸、下中国象棋、讲中国故事,成为传播传统中华文化的“兴华小使者”,从而更加坚定“兴华”之志。二是每一个学生都成“兴华”之才。“兴华”之才既要有爱国情怀又要有科学素养;既要乐于学习、实践,又要勇于探索、创新;既要善于沟通、合作,又要喜欢挑战、竞争。学校尽全力为学生成才铺路、搭桥:书籍是学生成才路上的“红地毯”,教导学生要以书为友,让爱读书、会读书变为成才的捷径,通过举办读书节,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根据学段不同的认知需求,向学生赠与或推荐不同的书目,指导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古诗文、研读文化经典、表演优秀的历史剧,让读书成为“兴华人”生活的主旋律;开展以“兴华杯”命名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普通高中技术设计展示活动,连续两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夯实“兴华”学子成才的科学基础;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精选导师、优选内容、悉心培育一批“领军人”率先成才;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生的培养,发展学生特长,拓宽学生成才通道,从而努力促使全体“兴华”学子个个都成“兴华”之才。三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兴华”之星。学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各学段学生开辟民主平等、和谐健康、自我管理和自主成长的绿色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尽责的快乐;常规教育及主题活动,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到规范的落实,一切交由学生自主实施、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担当的幸福。在教室里、操场上、图书馆、阅览区、实验室等校园各处,只要学生身置其中,就构成“兴华”美丽的名片。在科技创新、金鹏论谈、艺术体育等市级大赛的舞台上,“兴华”学子群星闪烁。在大学校园里,“兴华”学子孜孜以求,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在工作岗位上,“ 兴华”学子尽责、担当,以“兴我中华”为使命,终将成为冉冉升起的“兴华”之星。

三、建设“多元立体、有效供给”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载体,“兴华”的梦想是让课程成为师生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潜能的载体,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真善美的桥梁。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整合、拓展、开发,让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整合、优化三级课程,健全课程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使学校课程目标更加聚焦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更加侧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更加注重体验探究,课程评价更加突显有效性和发展性。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 58 门实践类和特色类校本课程的开设,从供给侧为学生提供可选择、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要的学习内容,实现课程供给效率的最优化,从而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满足各层次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倡导“绿色生态、自主高效”的课堂文化

缺乏智慧的教育是没有创造力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与问题的勇气,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欣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兴华”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获得,从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入手,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具有“兴华”特色的新型教学关系,比如语文学科采用“百家讲坛”形式,鼓励学生研读文化经典;英语学科则巧妙将英文歌曲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熟记单词、掌握语法;科学类学科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今日“兴华”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思考、交流、探索和发现的场所,今日“兴华”学子在课堂上大都会倾听、善思考、愿表达、乐探索、敢质疑,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师生共同追求的“绿色生态、自主高效”课堂目标。

高 端 品 读

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能否形成一种新的学习共同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革命要靠自下而上的推进,仅仅靠几个骨干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现在有些教师比较缺乏反思精神,要形成一个既有个体反思、又有团体反思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使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水平的提升。要倡导实践研究的有效性,搞课题不能急功近利,那些急于求成的课题,往往容易成为一堆废纸。学校要形成重在实践探索与行动改进的校本研讨制度,并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

——钟启泉(中国)

没有国际目光和历史目光的交织,就不可能解决教育的问题。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要看得非常细,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师观察学生怎么学习,就是要观察得非常细。第二种是“蜻蜓的眼”,会从各个角度察看事物。第三种是“鸟的眼”,能够俯瞰大地。看待教育问题时,这三种眼要结合起来,这也是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在小组学习中,不能去确定小组组长,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这种学习小组成功的做法是,每一组三至四人。一讨论起来,就会有特别强的人,但还要有能倾听的人……要让学生有挑战、有跳跃,只有共同探究的学习,才有快乐。很多表面很快乐的课堂,其实不快乐,因为没有探究活动。

——佐藤学(日本)

五、打造“赏心悦目、怡情启智”的环境文化

学校良好的物质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兴华”校园里的“悟时园”以时间光影的形式记录从“兴师”到“兴华”的成长历程;花园中心的“日晷”时刻提醒“兴华人”铭记历史、珍爱时间。两块石雕“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 更凸显“兴华”重视“求知”、更强调“做人”的教育思想;在仰山校区一层大厅正中,摆放着陶行知塑像,表达“兴华”教师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的敬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教育名言,已成为“兴华”教师的座右铭;校园中的“感恩兴华”、“祝福母校”,以及草坪上的“温馨兴华”、“爱满兴华”、“厚德载物”、“立德立志立行”等石雕,满载历届毕业“兴华”学子对学校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热爱,激励后来的“兴华”学子勤奋乐学、天天向上。

综上所述,“以德育德、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已经根植“兴华”教师的心中,“崇善、求真、阳光、向上”,已经成为“兴华”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引导“兴华人”健康成长。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培育民族与国家需要的“兴华”之才,是“兴华人”的梦想。兴华中学师生将继续为梦求索、为梦拼搏,用行动续写精彩的“兴华”篇章。

(作者: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7

B

1673-9949-(2017)01-0021-03

猜你喜欢

兴华学子学校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杏林组曲·学子赋
摄影作品欣赏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学校推介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