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17-02-25汤传文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武汉思政

汤传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武汉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汤传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是一门的意识形态类课程,被社会大众固化为“政治课”的单一形象,对于个性特征较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则被习惯性的视为了枯燥的理论灌输课程。立足思政课教学与武汉地域文化的接轨,实现课程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的双赢结局,在教材选编、课程设置、社团建设、实践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武汉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多重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武汉文化资源;路径

武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年的建城历史,孕育了盘龙殷商文化、白云黄鹤文化、琴台知音文化、汉口商贸文化、辛亥首义文化、武昌科教文化等诸多的文化资源。同时,武汉又集中了80多所高校,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也是诸多武汉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挖掘、运用武汉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载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的素材选择,拉近教学的距离感,使得课程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而又能够贴近地方、贴近学生,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武汉市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探索的有益途径。

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实施需要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思政课都被视为是一门充满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类课程,目前所有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在教材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但也使得授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受制于教材,造成教学内容基本上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从而会给学生以“单调、反复教学”的感觉,更多的时候只能用党和国家的历史、党的政治理论、社会中的典型案例材料等来实施课程教学,对这个范畴以外的教学素材涉及较少——而这恰恰是造成当前思政课教学所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门课程,如果长时间的将教学内容固定的在一个框架内,不能多方位多角度的丰富教学素材,缺乏同相关学科的借鉴参考,学习者甚至于教学者对这一课程的认识很可能就会处于停滞状态而产生一些偏见。

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获取的便利,使得大学生不再像经济落后时期的大学生那样,会因为受制于物质匮乏的压力以及获取知识渠道的狭窄而压制自己的独立思想意识,他们因为较少有基本的经济压力,所以更加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兴趣需求。加之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人独立能力虽不足,但是意识的独立性却很强,反对枯燥的思想灌输。因此,思政课要想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达到课程实施的目标,必须对长久以来固定化、条框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补充。

(二)大学生对武汉文化认识的不足

大学生是武汉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后继力量,事关武汉国家中部中心城市定位的人才供应。对他们进行以武汉城市理念、历史发展、市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教育,对于提高武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具有突出意义。

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包含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生源)的武汉文化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能够对大学生武汉文化认知情况进行学情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武汉的文化认知水平整体上偏低,近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对武汉文化的了解较少,只有不足一成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武汉文化比较了解,另有两成的大学生则认为自身对武汉的文化了解一般。“大学生的总体兴趣上,偏好于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直接接触、观看、体会的具有一定娱乐和欣赏性的文化要素,而对于无法直观认知的偏于知识性的文化要素则缺乏认知兴趣。”[1]

基于大学生普遍对武汉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武汉文化资源中可以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挖掘空间十分广阔。就读于武汉的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湖北省内,由于武汉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等,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毕业生留在武汉工作。而扎根武汉、融入武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文化上融入武汉,这就需要首先接触和了解武汉的文化,从高职大学生这一实际的意愿出发,武汉文化对他们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成为运用武汉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利条件。

(三)契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趋势

思政课在诸多高校,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上热下冷”,虽然国家层面重视思政课的教学,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学术领域内都在被边缘化,这自然导致思政课的边缘化;二是“教育市场导向”,当今高等教育办学越来越基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价值导向,而思政课却难以有效体现自身的市场性价值。

了解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莫过于从文化上的了解,吸引人才,最恒久的也莫过于文化上的认同和吸引。将武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使得课程的教学能够契合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针。能使大学生对武汉地区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培养外地大学生对武汉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知,在认识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能够以一个主人的姿态对待城市而不是过客,形成对城市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能够达到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助力地方文化传播,留住更多人才的双赢结局。

二、武汉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多重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无论是出于课程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进行教学改良,还是基于大学生为未来发展而对武汉文化具有的求知欲,都应该对武汉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厚教育资源进行发掘,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这种努力于课程教育、于城市软实力提升、于个体发展需求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建立和完善以武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学体系

1.编写以武汉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辅助教材,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课程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保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思政课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武汉历史上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是国家中心地带的重要战略据点。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辐射全省及周边,底蕴深厚,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教师加强对武汉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地方特色研究和相应课程及教材建设。

目前高校思政课均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统一使用中宣部、教育部专家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方向,对武汉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挖掘,编辑为读本、案例等形式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教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2.开设有关武汉文化的主题讲座和选修课,拓宽学生的认识渠道

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更好将武汉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让学生对武汉文化有较多的了解,仅仅依靠被动的辅助教材提供还是不够的,必须也采取课堂教学,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在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武汉文化课程,或是在开设率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中,开辟武汉文化专题,予以课时倾斜。

除此以外,为了使武汉文化教学能够达到更大的教学范围,扩大学生的眼界,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开展武汉文化系列专题讲座。使广大学生有机会在校园内就对武汉文化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开展武汉文化讲坛、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为大学生做专题报告;邀请武汉市的一些老党员老战士讲授革命战争、城市发展的一些历史故事,这可以作为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二)拓展教学空间,构建课堂外教育教学平台

1.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武汉文化的校园教育平台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2]

高职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不习惯于单纯的静态思考式学习,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些特点,依托于学生社团开展武汉文化教育活动,就具有传统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内容上更易吸引学生、方式上更加具有接受性。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结合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依托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校园内定期开展诸如“武汉文化读书会”、“武汉保卫战图片展”、“地方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努力打造较为系统的主题学习活动,将思政课的理论内容和武汉文化有机在活动中结合起来,既达到宣传武汉文化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去更多的了解武汉文化,也协助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依托武汉文化资源,建设双向互动式实践教学基地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走出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去文化馆、纪念馆和遗址等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方式去了解城市的文化脉络,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城市文化中的精髓。建立一些稳定的、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结合这些基地制定针对性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不能是流于任务形式的走马观花,真正意义上将这些实践基地所承载的城市文化记忆融入思政课教学。

武汉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反映城市文化的场所,都是利用厚重的文化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坚实平台。但是,教师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往往覆盖面不高,应积极地采取方式争取与实践基地建立起一种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效果较好,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各类文化遗迹、馆所陵园,其本身存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使地方历史文化精神得到不断传递,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借助地方文化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应该与实践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既要安排学生直接去参观学习,也要组织实践基地能够不定期的将武汉的悠久文化资源带进校园,以图片展、专业讲解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也扩大了实践基地的教育受众面积,一举两得。

(三)加强师资建设,培养文化自觉,创新教学方法

1.培养一支对武汉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教师队伍

扎实的武汉文化素养是思政课教师实现以文化促教学的必备素质。为了更好地将武汉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就必须建立一支对武汉文化有一定认知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

为此,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进修、实践考察、科研课题工作的开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出思政课教师地方文化素养提升的具体实施规划。思政课教师也应该积极作为、提升自己,思政课教师只有努力学习和研究武汉地方文化,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拓新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本保证。

2.以武汉文化资源为教学载体,创新教学方法

将合适的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创新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使学习过程处于可依托性和具体感知性中,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以文化典故、历史事件等作为理论教学载体,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识理解;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武汉文化的认知实践调查,然后自主的进行班级宣讲,由教师进行教学引导,提高课堂教学参与的深度;以图片、音频、视频、实物资料等形式引入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和感染力。

思政课实效性不强,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比起传统的理论阐释,大学生们更愿意结合与自身地理位置较近或是有一定联系的实例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理论知识与文化本该就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将教材的知识与武汉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达到虚实结合的教学状态,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思政课教师继续坚持实施并努力去探索和改进,不失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一个有益途径。

武汉地方文化蕴含了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其厚重的文化沉淀中,诸多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起伏都是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的优秀载体。武汉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价值认同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革新。

[1]汤传文.高职大学生对武汉文化的认知及关注倾向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06—109.

[2]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2005(1):13.

(责任编辑:郝 锐)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Wuhan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ANG Chuan-wen
(Hubei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4)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serious and genuine ideological course,solidified by the community as the"political class"in a single image,which has been seen as a boring indoctrination course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strong personalities.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Wuhan regional culture standar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achieve a win-win outcome from the aspects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curriculum,community building,practice mode,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Wuhan cultural resource;way

G641

A

1008—7427(2017)03—0032—04

2016—10—18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科学研究课题“武汉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ZJGB201556)。

汤传文(199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武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