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无条件的接纳开始
2017-02-24林凤芸林琳
林凤芸+林琳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解决案例所引出的三个问题:国斌作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真爱吗?教师为何不具备儿童问题的敏锐性?诠释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爱应从无条件的接纳开始。
【关键词】爱 无条件 接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41-02
案例:
国斌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但是无论他多么努力,学科成绩总是无法突破60分。对此,在外辛苦打工的母亲对他很不满意,回家看见他在作画,就撕烂他的作品,对他辱骂暴打,并扬言如果他在考试中未能达到90分,就不用回家了。国斌为了达到母亲的要求,在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当场抓住,老师把国斌作弊的事情告知了他的母亲。自知无法逃避母亲的惩罚,国斌竟计划自杀……他的母亲得知儿子自杀未遂的消息晕倒了……
这个案例曾刺痛很多父母的心,也刺痛许多教师的心。不能否认,国斌的母亲是爱他的,她含辛茹苦工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国斌出人头地,然而适得其反,她的“爱”之深,带来的“痛”就有多深;不可否认,教师把国斌作弊的事情告知家长,是希望达到家校一致的教育效果,同样适得其反,教师在“无知”中差点与家长一起将国斌推向生命的终结……这个案例在当今的学校及家庭教育中,非常具有普遍性,案例引出的问题也具有代表性:一、国斌作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真爱吗?三、教师为何不具备儿童问题的敏锐性?解决这些问题,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爱,从无条件的接纳开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发现,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种深层的渴望,就是建立与他人的连接。真正的连接是完全敞开的,无需隐藏和掩饰,这样的连接会使人感到安全和舒适。这种连接就是接纳。闫刚在《关系场理论》中对“接纳”做了深入的解释:所谓接纳,就是我允许你以客体的身份,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美国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在《六A的力量》中则直白地解释为:接纳,最理想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向孩子表达你的爱,不论他们的行为举止如何,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多么地失败,我们的愛永不离开。因此,爱是从无条件的接纳开始的,我们也称之为“真爱”。真爱与假爱有什么区别呢?请看下表:
可以看出,国斌的母亲内心给予儿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假爱,她爱的是“好成绩”,而不是儿子的生命本身,她的爱是一种投资,一旦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会选择谩骂、放弃。她的“爱”正是国斌作弊、自杀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父母应该反思,你给予孩子的爱,是真爱还是假爱,是无条件的接纳还是有条件的价值交换。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二、接纳,是教师具备儿童问题敏锐性的关键
教师是孩子在学校的照顾者,接纳孩子,能帮助教师敏锐地关注到儿童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的是孩子的生命本身,对于其错误的行为,必须进行严格的引导与纠正。如何实践无条件的接纳呢?请记住三个关键词:认同、尊重、发现。
(一)认同,即认同孩子的情绪。约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提到:要想进入孩子的心,必先经过一扇门,那就是——情绪。因此,教师首先应了解全班孩子的基本情况,观察并熟悉孩子基本的情绪反应:哪些孩子一直情绪不佳,哪些孩子今天的情绪与往时不同,等等。观察习惯加上一颗愿意认同情绪的心,教师就迈出了接纳的第一步。认同情绪包括:同理情绪、专注聆听、引导思路。
1.同理情绪:即感同身受。用犹太人的话来说,就是与哀哭的人一同悲哀,与喜乐的人一同欢笑。教师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学习同理孩子的情绪,孩子一定会愿意向你敞开他的心!以国斌为例,我们来假设这样的场景:临近考试,母亲又给国斌施压了,国斌来到学校,情绪沮丧,闷闷不乐,老师发现了,靠近国斌,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真诚地说:“国斌,老师看见你很不开心,闷闷不乐的,老师也感到很不开心”……这样温暖的表达,也许就会感动国斌的心,使他愿意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把问题向老师敞露。同理情绪是认同的开始。
2.专注聆听:即变心不在焉为全神贯注。当孩子在向教师反应情况时,教师有时会忙于手头工作而心不在焉地回应,这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不被接纳。因此,当孩子主动发起互动,教师应停下手中的工作,全神贯注地聆听。
3.引导思路。在关注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时,作为教师,会很容易提出以下问题: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源于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该如何调整呢?首先,不急于表态,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教师专注聆听,并辅以“哦”“这样啊”一类表示认同的回应。其次,可重复孩子的话,引发孩子更深入的自我反思,比如:“刚才我听到你说,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妈妈会打你”……最后,引导孩子思考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你以前有过不及格的经历吗?妈妈是如何对待你的?你可否告诉老师你考试不及格的原因?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引导思路的过程中,也会深入了解国斌的实际能力,据此对国斌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尊重,即尊重孩子是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某些想法是幼稚的。在认同情绪的交流中,也许国斌会流露出一些幼稚的想法,对此,教师要尊重他,使接纳迈向第二步。
(三)发现,即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天赋,按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国斌具备绘画天赋,他的母亲却极力反对,因为她认为,只有语数英成绩的好坏,才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的智力研究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等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试测验出来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他认为现行智力测试的内容,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窄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他认为智力由以下八种能力构成: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因此,在案例中,国斌的老师若能发现国斌的智能和长处,不以成绩论成功,帮助国斌重拾信心,必能有效引导他的母亲珍视儿子的独特天赋。
无条件的接纳是父母和教师给予孩子的真爱,不能单在嘴上说,而要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去实践。在接纳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出自尊、自信、安全、诚实,他们会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逆境。但愿国斌和孩子们,都能在真爱中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