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记·乐记》之“礼乐切近生命本原”观析论

2017-02-24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志乐记本原

王 祎

(天津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50)

《礼记·乐记》之“礼乐切近生命本原”观析论

王 祎

(天津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50)

《礼记·乐记》认为,乐本原于人心,礼来不得半点虚假,礼乐二物皆有报本反始的精神。礼乐,因其最切近生命本原的属性,而成为陶冶心志、培养性情、塑造品德、指导言行的重要教育方式。

《礼记·乐记》;礼;乐;生命本原

在我国儒家为主的经术体系里,礼乐著其教,其地位远高于其它艺术,如文学、算学、射御、书法、图画、雕刻、建筑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礼乐最切近人们生命的端始。《乐记》中“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一句说的清楚,乐本原于人心,礼也来不得半点虚假,礼乐二物皆有报本反始的精神。

先来分析礼,《乐记·乐本》篇云:“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这段文字以丧葬礼、冠婚礼、乡射礼和食飨之礼说明,中国古礼古乐,既有外在的仪程,也有仪程背后的涵义,也就是一般我们说的礼仪和礼义。礼义是道的层面,礼仪是器的层面。它们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呢?我们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考察。

儒家之礼,与佛教的“孝亲尊师”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其目的不仅仅限于狭义的孝顺和尊敬,而是在于培养一种谦虚、恭敬、不断学习的感恩心态。亲与师亦不仅限于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或是传授过知识的老师。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尘一沙皆是父母和老师。人生取于自然,应该回报自然。纵观人的发展史,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均有许多的重大的发明或里程碑式的进步是模仿自然,受启发于自然。因而,人学习于自然之后,应该感恩自然,馈赠自然。儒家的五礼内涵其报本涵义亦如此,如冠礼为成人之初始,婚礼为人生之盛点,丧礼为生命之终结。从冠礼到婚礼到丧礼,预示着对生命本体终始循环的尊重。乡饮酒礼,明长幼之序,意味着尊重他人生命的角色和自己的生命角色之意。朝聘礼、聘问礼、士相见礼、燕飨礼等等,预示着对长辈、平辈、晚辈、上级、亲友乡邻等各种关系的亲近、和谐之义,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至于畋猎礼、投壶礼、郊射礼等等培养的是人对生命本身的珍惜与热爱。这样说来,表面上看礼之“器”为“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文为“升降上下,周还裼袭”,实际上,内在的礼之“道”已经涵摄了人与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本原。所谓“大礼与天地同节”讲的正是这个意思。礼义如此,礼仪亦如是。

礼仪,之于生命精神的承载体——身体也是有好处的。现代人常专门花时间以太极健身、瑜伽健身、健美操健身……希望维持身体之健康、壮美。其实,日常的礼仪动作已经涵盖了身体各个方面的运动。可以说,只要守礼并常常认真实践礼,对于人的身体就有莫大的好处。譬如说,除乐舞和服饰器具外,各种礼仪动作不外乎包括垂目颔首的动作、拱手作揖的动作、鞠躬弯腰的动作、屈膝跪拜的动作。这些动作从头部——颈肩——上臂——腰部——膝盖——足趾,几乎将人体的各个紧要关节、命门都活动到了。将这些礼仪动作都认真做到位了,全身也就都运动到了。礼仪实践得越多,身体得到的锻炼越多。此外,实施礼仪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躯干四肢运动过程。在施礼的时候,要求礼者内心诚敬,面容谦逊,心地纯良,使身心得以全面的修养。正所谓“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乐论》篇)礼仪是身心的双重塑造。《乐记·乐化》篇云:“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礼仪使人的身体得到锻炼,而礼义使人的内心得到涵养。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概括知礼懂乐的君子之风度是“文质彬彬”,《乐记》阐释君子标准是“内和外顺”,它们都指出了外在行为和内在修养兼善的意义。

至于乐,乐是《乐记》论述的主体之一,论乐的同时兼而论礼。《乐记·乐本》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乐与心志直接相连。音声取决于心志,心志取决于心对外物的感知。感知有喜怒哀乐之分,也有善与恶之别,喜怒哀乐、善意恶念靠平时的涵养。所以,乐之所以在古人心目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地位,在于它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更联系着道德、情感、意念、心志等人体的内在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乐直接作用于人的主观,和礼一样最切近人的本原。《乐记》篇云:“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又云:“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乐施》篇)又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象》篇)这些都讲出了乐的观深功能,之所以具有这种观深功能,在于乐与心与物双向应感。心志可以影响乐,通过乐可以观察心志,而乐也可以影响心志。例如: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礼记·乐记·魏文侯》)

张廷玉等《日讲礼记解义》注:“是故钟声铿以远达而立号,号令严斯气盛而可以立横,横斯奋发而可以立武。故君子听钟声则思得武臣;石声磬以坚确而立辨,辨义斯决以致死。故君子听磬声则思得死封疆之臣;丝声哀以细密而立廉,廉斯有分辨而可以立志。故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得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以振动作而立动,动斯勇往而可以进众。故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得将帅之臣。然则君子之听音,固非特听其铿锵而已,彼亦必有所契合于心,是以各致其思而不能已也。”[1]3

音乐影响人的心志与情绪的事实已被中外古今的学者所认可。一位研究者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都引起听者的情绪变化。而且,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的高低成正比。只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进一步挖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认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爱、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F调淫荡。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崇C调,认为C调最宜于陶冶情操。而在我国,先贤们也很早就注意到音乐能够改变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并利用这一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云:“外有六腑,以应六律。”都说的是人体的六腑与六律相应。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律历志》云:“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徵者,祉(福)也,万物大盛蕃(通“繁”)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讲的是古乐与天地、人、万物之间的互通长养关系。这些都说明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早已认识到适当的音调可以促进相应脏腑的机能。生发、高昂、健康的音乐促进机体的健康;反之,消极、低迷、颓废的音乐则妨碍人体的身心健康。乐的音调、音色、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心灵,乃是最切近人之本原的又一根据。

人的心志与乐之间相互影响,在于乐本于人心,乐为外物之一,人心可感物而动。礼与心志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在于施礼的过程中,要求有谦恭的心态;而礼仪礼义又教化了人的内心。因而,礼乐的结合仍然最切近人的心志。人对外物的认识,影响了主观的情志,情志的变化影响了身体呼吸气流的强弱、口鼻舌齿等共鸣腔的组合、动作的力度、摆幅、快慢等,进而影响到声音的大小、疾徐、高低、抑扬;舞蹈的舒展、剧烈、优美、刚拙等等。人对外物的认识有善意恶意,正念淫念,狭隘与宽忍,自私与公心……之分。礼仪礼义之教对人的认识有引导作用,对人身体之转动进退、声音之刚柔急缓也有引导作用。因而,出现正声与淫乐、雅乐舞与俗乐舞,声、音、乐与小人、庶众、君子,雅颂之音与桑间濮上之音等的区分。 孔子培养君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是开始。立,站稳,是中间。成,达到,是终点。诗、礼、乐一个比一个级别高。其中,礼乐是君子的中高级要求。孟子以金声而玉振比喻集大成者的德能。舜帝命夔典乐教胄子。周之大学设立“瞽宗”“成均”掌乐舞、典仪之教……孔孟先师,历代贤王如此重视礼乐,正是看到了礼乐之教“最切近生命的本原,最能塑造人的心志”这一属性。《乐记·魏文侯》篇云:“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礼乐熏陶,使之成为为人君、为人臣、为夫妻、为人子、为兄弟、为朋友皆能得其宜、皆能守其序的理想君子形象。

除了礼、乐最近人的身体、心志外,此二事最切近生命本原的第三个方面是,礼乐最近自然万物之原始。《乐记·乐论》篇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由地制。”在《乐记》看来,礼乐之出现是秉承了天地的大精神。礼乐的实施者是人,人必为事为物,万事万物都是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以此推之,礼乐切近人之本原,必能切近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之本原。礼乐之制,也原发于天地万物。礼乐脱离了原始的雏形阶段之后,经圣贤观察、模仿并逐渐提炼成一套系统的规范,这便是制礼作乐阶段。乐之制,效法天地之和,礼之制,效法天地之序。天地之间因有和,万事万物才得以化生,并各得其所。天地之间因有序,万事万物才得以类聚群分,并各安其别。贤达之人仰观于天,而俯察于地,效法天地运行之理,制礼作乐。《乐记·乐礼》篇云:“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又云:“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讲的是礼乐之制的根本在于效法天地之和序机制。天地和序之理明晓于古圣贤的心中,使得礼乐从一开始出现就切近人、万事万物、自然宇宙的本原。

先秦的墨子和庄子,或以繁文缛节之故,或以其虚伪做作之故,曾经诟病过礼乐。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说礼乐二物是最本原、最真实的,亦是最简最易的。它们的真实来源与人的内心自然的表露,它们的简易观念与天地、万物有共通之理路,是那么容易理解。礼乐体现了天地“以和为化生,以序为别煞”的宏观生命精神。《乐记·乐礼》篇云:“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东藏,义也。”又,“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古人从春雷震动、万物复苏的自然现象中,效法天地之和序,制礼作乐。礼乐,是最朴实的生命、生机的象征。俗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由微尘中见大千,由有限中见无限,由礼乐而知生命的本原,从渺小的尘埃洞察宇宙的奥秘。天地无限而万物一流,正是古典生命哲学的法则之一。

[1]张廷玉,等.日讲礼记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王夫之.礼记章句[M]//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6]杨向奎.宗周制度和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DiscussionofIdeaofRitualandMusicClosetotheOriginofLifeintheBookofRites-Music

Wang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We can find some ideas intheBookofRites-Musicthat music is born from people’s mind,and rites is emerged from the honest emotion. The rites and music both have a spirit of appreciation and rewarding. The rites not only means respect and filial piety, but also a consciousness of modest, respect, and continue studying. People learn rites and music just for improving their moral emotions.Rites and music are closest to people’s primitive state of life, so it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educating method.

theBookofRites-Music; ritual ; music; the origin of life

ClassNo.:B222.9DocumentMark:A

宋瑞斌)

王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文献,中国古代礼乐文献。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礼记·乐记》研究论略”(编号:10CZX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96-3874(2017)12-0024-04

B222.9

A

猜你喜欢

心志乐记本原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劳动砺心志,感恩促成长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古风新韵轻吟哦 立意高远传心志
——从方琼“‘长相知’——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谈起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柔笔飞扬书心志——书法家李洪亮侧记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