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7-02-23陆佩玉石燕沈婷
陆佩玉+石燕+沈婷
摘 要: 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稳定性和自卑感,形成这些性格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及学校与社会的忽视,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校与社会应尽快建立留守儿童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 性格发展 留守儿童 苏北农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苏北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一般交由其他监护人照顾,因此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很大。2013年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新的关注點。本文主要研究苏北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发展状况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调查发现,大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活泼、淳朴,但仍然有部分儿童性格发展状况存在某些问题。
1.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独立自主,很小时候就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比同龄孩子更有担当感。
在调查中我们结识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李某,十岁,她常年与奶奶在苏北农村生活,在我们调查的中午,她还独自主动给我们准备午饭。并且能够独自一人照顾年迈的奶奶。同时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6%的留守儿童需要独自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己需要被保护的年龄阶段离开了父母,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塑造出孩子日后的一切行为[2]。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对他们的管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容易增加他们性格的不稳定性。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和社会更要关注他们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对一名留守儿童来说,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能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得到补充,就能避免性格方面问题的出现。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心理状况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由于生长环境的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依据心理学的性格分类理论,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状况进行了调查。
1.从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外向型和内向型状况。
调查问卷第五题:你是否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不喜欢见陌生人?有63.53%的选择了“是”。可见父母的离开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的,让他们开始不那么自信,总是独来独往,因为长期一个人,让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内心锁起来,不愿意见陌生人,喜欢自己一个人待在某个角落。这样长期的孤独感让他们不善于交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2.从个体独立性程度,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独立型和顺从型状况。
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应变能力较差。问卷中第七题:你是否在意老师同学或他人的看法?有64.12%的同学选择了“很在意”,再结合我们和他们的一些口头交流,发现他们容易看人脸色讲话。当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时,他们很容易受到我们的影响,觉得我们的肯定是正确的。长期的独处使他们渐渐地选择观察别人的反应做出相应的答复,由此看来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属于顺从型。但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也有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有相当强的主见,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话做出判断及自己的答复,独立自主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但这种主见较强的儿童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只有19%。
3.从社会生活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经济型状况。
从我们在苏北五个市的走访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理想所以选择外出打工,常年生活的拮据让留守儿童学会了勤俭节约,家庭环境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来他们大多属于经济型。
4.从人际关系,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的情绪状况。
儿童的情绪一般分为A、B、C、D、E五类。A型,性格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及向性均衡,但智力表现一般,主观能动性一般,交际能力较弱;B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遇事急躁,人际关系不融洽;C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良好,但在一般情况下表现被动;D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社会适应性良好或一般,人际关系较好,有组织能力;E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不善交际,但往往善于独立思考,有钻研性。
调查问卷第三题是询问他们的朋友多不多?其中,54.12%的同学选择了很少,24.71%的同学选择了一般,结合我们和他们的聊天过程,认为他们大多属于C型,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在家庭方面觉得有缺陷,由此引发的自卑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内向性。但是在访谈中,我们感到长期的独立生活让他们具有了较强的独自生存能力。另外,调查发现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的情绪属于B型,他们性格偏激,和他们聊天时会觉得不怀好意,缺乏信任感,说到敏感话题会突然变得十分暴躁,甚至拒绝我们的调查。
二、苏北留守儿童性格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失效
这些留守儿童对于家庭的归属感较其他儿童而言较为强烈,这种归属感更多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而父母长期外出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情感交流,久而久之造成亲子关系失衡、父母亲的榜样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从而造成他们的性格发展异于其他儿童。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人倾诉,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在这种长期影响下形成孤独感和失落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相当重要。长时间的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对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祖父母教育由于时代的不同教育方式也会有差异,调查发现祖父母都有溺爱孩子的现象,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父母的陪伴式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当今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家庭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使得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里长大,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农村没有诸如少年宫这样的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场所。
(三)农村学校教育的不足
问卷中第六题:你是否在學校接受过心理辅导?其中88.24%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可见学校对学生的性格发展并不重视,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导致心理压力增大,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法规环境的保护作用缺失
由于尚未建立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导致他们在留守农村的学习、生活中不易得到相应的保护。
三、苏北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的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及留守儿童自身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一)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有待改变
监护人对儿童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监护人的方方面面对儿童性格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要想引导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首先要使监护人有正确的教育方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往往注重他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轻视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尤其在隔代教育中这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建议多渠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可以借助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和讲解。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派相关人员进行走访,以纠正落后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二)尽快分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根本是解决儿童的留守问题,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出台政策,鼓励打工人员把孩子带到打工所在地上学,特别是要通过立法,使打工人员子女与打工人员工作地儿童一样,具有就近进入学校学习的基本权利,并严格规定任何学校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打工人员子女的择校费,必要时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惠入学,譬如减免一些费用,以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压力,对他们对城市的巨大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儿童跟随父母生活有利于二者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难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所以社会各界应当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三)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作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环境因素仅仅是影响他们的客观因素,要想留守儿童真正形成健康的性格,重要的是鼓励儿童自身努力。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引导儿童积极地思考问题,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5.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0.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