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汉字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7-02-23刘婧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教学模式

刘婧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基于“语”和“文”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存在汉字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介绍了语文并进、语文穿插、先语后文三种教学模式各自的利弊,结合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者的实验结论指出,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语文分进、先语后文“的模式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因而可能是更合适有效的。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教学模式    先语后文    非汉字文化圈

引言

汉字是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学习效果差”、“汉字太难学”等是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尴尬问题,许多外国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听说技能,但读写技能却是大问题,对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赵金铭先生曾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只有突破汉字教学的瓶颈,创建具有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才能全面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什么样的汉字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基于汉字本身特点的教学理论

关于汉字教学的教学理论,不得不提的是“字本位”理论。虽然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存在着“词本位”和“字本位的争论,但一些实证研究(王骏,2005;吴健雄,2012)的结果表明,合理应用“字本位”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赵元任先生是较早对“字”的性质做出论述的学者,他认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上世纪90年代徐通锵提出“字本位”理论及依据: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字,1个字=1个音节×一个概念(意义单位),它是非線性的单位和意义的结合,是音义关联的基点。这种看法是以“字”为汉语研究基本单位的汉语言系统观,支持从汉字的内在规律出发研究汉语。潘文国在徐通锵先生的理论基础上呼吁建立自己的本位语言学,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法国学者白乐桑和国内学者张朋朋合作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是一本以“字本位”原则编写的汉语教材,此书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汉语的本来面目来教汉语”,张朋朋提出的“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虽有争议,却也丰富了汉字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国内外的汉字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外的汉字教学一般采用“语文并进”、“先语后文”和“语文穿插”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语文并进”就是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国内多数高校采用这种方法。“语文并进”最大的好处在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决定了汉字的不可回避性,汉字融入文章中也让学习者对汉字组词及字义有较深的认识。但是在这种模式中,汉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随课文的编写而定的,很难兼顾汉字系统自身的特点和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这是该模式遭诟病的最大原因。另外,语法和课文的教学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汉字教学的时间也会被严重压缩。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在综合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单独的汉字课,这可以看作是“语文并进”模式的一种补充。单独开设汉字课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但一些调查报告(王汉卫,2007)却显示为零起点的学习者开设汉字课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原因在于单独的汉字课中出现的汉字数量有限,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满足不了学生扩大汉字量的学习动机。虽然学习之初的作用比较明显,一旦学生初步具备课汉字能力,汉字课就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语文穿插”的模式致力于汉字出现的随机性与汉字认知规律之间的平衡,课文中如果出现笔画、结构较复杂的汉字,超出了学生的汉字认知水平,则用拼音代替。此模式构想很好,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有一定困难。虽然一些学者对汉字认知规律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标准化地界定某一学习阶段哪些汉字应该出现哪些汉字不该出现,所以该模式难以推广。

“语文分进、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在国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多。所谓的“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利用拼音先教授口语,一开始并不出现汉字。在汉语语音教学基本结束、学习者具备了初步的汉语口语基础之后开始学习汉字。汉字阶段,先只认读汉字,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开始描红汉字,为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基本笔顺。最后脱离描红开始进入汉字的书写,同时进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阶段。“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实施,究其原因在于汉字是以表意为主的语素—音节文字,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印欧语之间的关系,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对汉字这种二维的方块结构没有“字感”,对汉字的学习普遍具有畏难心理。为了减少学习者的畏难心理,让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并且持续学习下去,“先语后文”的模式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探索的可行性。

三、“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国内外“先语后文”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海内外的汉语教学尝试过一些“先语后文”教学设计,举例如下:

1.崔永华曾介绍过瑞士苏黎世大学早期的汉语教学安排:学期开始采取“语文分进”的做法,主要练习听说,不让汉字成为口语教学的障碍。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和1000左右的常用词,并且具备一定的口语基础后集中识字。20天里学会633个汉字,可以阅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

2.法国雷恩大学的安雄提出了一种汉字教学的创新尝试:第一阶段,利用已掌握的拼音知识,对1000左右的常用词和基本语法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以便能用汉语口语熟练地完成相关的任务;第二阶段,在口语或课文后设汉字环节,汉字环节介绍8—16个在相关的口语练习中已接触到的汉字,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字形。一共45个汉字环节,共汉字550个;第三阶段,自编教材出版。

3.孙雁雁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口语先行”的教学探索:该校30名来自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零起点学生,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均在口语课中先出现,然后在综合课中以汉字形式深化,再在听力课中复现。

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所有“先语后文”教学设想和实践都是基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而考虑的,同时考虑了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先语后文,是从有声语言开始学习的,获得语音能力后再引进汉字教学。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语音能对汉字认读起到促进作用。石定果的认知实验证明,在中文认知的初级阶段,字音的作用显著。汉语初学者如果能用拼音掌握初级的口语能力,就有助于汉字的认读和识记,为发展书面语打好基础。江新的实验结果显示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的关系跟学生母语背景有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韩日等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可实行“语文并进”,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实行“先语后文”,效果可能更好。

结语

与其他汉字教学模式相比,“先语后文”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合理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读和书写的汉字如何选择、是否需要分流等,但仍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安雄.汉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世界汉语教学,1999(1).

[3]李蕊,叶彬彬.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能力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实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3(11).

[4]秦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模式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9).

[5]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7(2).

[6]伍英姿.初级阶段“语文并进”模式下的汉字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吴建雄.对“字本位”理论及其论据的实证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02(3).

[8]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1992(3).

[9]赵金铭.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世界汉语教学,201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YQN201417)的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