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上腺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2017-02-23颜晓兰叶德湫黄永础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颜晓兰 叶德湫 黄永础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55例中,皮质腺瘤24例,有功能者瘤体较小,无功能者瘤体较大,有包膜,密度均匀且较低,强化程度较轻;皮质腺癌2例,瘤体体积较大,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环状强化的肿块,其中1例可见其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嗜铬细胞瘤11例,患者阵发性高血压,单侧,瘤体大,边缘光滑,内部密度不均匀,实质呈血管样明显强化;转移瘤10例,其中5例呈双侧性,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肿块较大的密度不均匀,强化较明显;节细胞神经瘤2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囊样肿块,边界清,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肾上腺囊肿2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囊样占位,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髓质脂肪瘤3例,肿块内见均匀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畸胎瘤1例,CT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增强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是检查肾上腺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对肾上腺肿瘤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多层螺旋CT; 影像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051-02

随着螺旋CT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尽管观察肾上腺解剖形态和肿瘤定位、定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优越性,但是肾上腺区肿瘤组织来源繁多,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1]。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55例肾上腺肿瘤的分析,并结合临床特点,总结这些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以期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患者中,男22例,女33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5.34岁。48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以Cushing综合征为主要症状的17例,以高血压、低血钾及醛固酮升高的3例,阵发性高血压7例,无临床症状者15例,6例于肺癌术前检查发现,其余7例于腰痛、腹痛时发现。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肾上腺MSCT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00 mA,层厚5 mm,间隔5 mm,重建1.25 mm,螺距1.5。肾上腺增强扫描动脉期于对比剂注射后28 s开始扫描,静脉期余对比剂注射后60 s开始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帕醇,剂量1.5~2.0 ml/kg,注射速率3 ml/s。

2 结果

皮质腺瘤24例,其中有功能者腺瘤20例,径线5~22 mm;无功能腺瘤4例,径线12~35 mm。肿瘤均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密度低且均匀,CT值3~19 Hu,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CT值增高5~15 Hu。

皮质腺癌2例,瘤体体积较大,径线分别约35 mm、42 mm,腫瘤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12~45 Hu,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增高12~25 Hu,中心可见无强化的坏死区;其中1例可见其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

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7例患者有阵发性高血压病史,均为单侧,瘤体径线约32~45 mm,肿块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约17~46 Hu,边界清,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增高58~123 Hu,其内可见无强化的坏死区。

转移瘤10例,其中5例呈双侧性,其中6例患者有肺癌病史,瘤体径线约13~45 mm,肿瘤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

节细胞神经瘤2例,均为单侧,直径分别约13 mm、

24 mm,呈类圆形肿块,CT值约5~10 Hu,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肾上腺囊肿2例,均为单侧,直径分别约5 mm、8 mm,呈囊状低密度影,CT值约5 Hu,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髓质脂肪瘤3例,均为单侧,径线约12~27 mm,呈囊状明显低密度影,CT值-36~-100 Hu,内部密度均,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

畸胎瘤1例,单侧,径线约34 mm,呈类圆形肿块,内部密度混杂,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影,边界清,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

3 讨论

由于肾上腺的解剖位置比较固定,周围又有较大的脂肪组织衬托,多层螺旋CT明显提高了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但是,肾上腺胚胎起源决定其组织结构复杂,故发生于肾上腺肿瘤的种类繁多,包括来自外胚层的腺瘤、内胚层的神经行肿瘤和中胚层的间叶组织性肿瘤。结合本组病例分析,根据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其强化特点,总结肾上腺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

3.1 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腺瘤为肾上腺肿瘤最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瘤,按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质醇腺瘤、醛固酮腺瘤和无功能性腺瘤。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直径<3 cm,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本组中有17例为皮质醇腺瘤,以年轻女性多见,多有向心性肥胖、多血质面容、月经减少及皮肤紫纹表现;3例则以高血压、低血钾及醛固酮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组中20例腺瘤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做出明确的CT诊断。另外,部分病例患者缺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肾上腺小转移瘤在CT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上难以鉴别。虽然曾有学者运用动态增强CT对腺瘤和非腺瘤进行研究[2],但近年来多采用MRI同相位与反相位的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进行鉴别,因腺瘤富含脂质成分在反相位上被抑制呈低信号,而非腺瘤类的肿瘤却无此变化,故被认为是当前鉴别腺瘤与非腺瘤的最好方法[3]。

3.2 皮质腺癌

肾上腺皮质腺癌来源于肾上腺皮质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有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库欣综合征、男性化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大部分肿块体积较大,常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不清,部分病灶内可见小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一明显强化。有学者认为肿块内坏死、钙化为皮质腺癌的恶性征象,皮质腺癌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以肾、下腔静脉及腹膜后淋巴结最为常见,远处常转移至肝脏[4]。本组2例皮质腺癌体积均较大,中心均可见坏死灶,其中1例病灶周围可见细小钙化灶,肿块均呈不均一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不清。对于部分不典型的巨大肿块,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不能轻易排除恶性肿块的可能性。

3.3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常见肿瘤,多发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内的嗜铬细胞,也可来自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或主动脉旁的嗜铬体[5]。按功能可分为功能性、无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常释放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高血压。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巨大肿块,10%为双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密度常不均匀,少部分可见小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不均一明显强化。10%肿块为恶性,肿块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累及周围组织器官。本组7例患者有阵发性高血压,另外4例病史不典型,所有肿块均呈类圆形,内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血管样明显强化。

3.4 转移瘤

肾上腺是转移瘤的最常见部位之一,表现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当肿块较小时,常呈均匀低密度影,边界清,强化程度轻,需要与肾上腺腺瘤鉴别;当肿块较大时,呈团块状不均一的实性肿块,常呈不均一明显强化,需要与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腺癌鉴别。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有肺癌、乳腺癌等[6]。本组有6例转移瘤,有原发性肺癌病灶,其中5例为多发病灶,故术前诊断明确。另外4例缺乏原发癌病史,单侧发病,难以与腺瘤、嗜铬细胞瘤鉴别。临床工作中,难以鉴别肾上腺肿块时,短期发现肿瘤明显增大或对侧肾上腺发现肿块时,则支持转移瘤的诊断。

3.5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内交感神经节细胞,好发于40岁以下,临床症状多较轻或无明显症状,仅为偶然发现。CT表现为: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低密度影,CT值5~15 Hu,边界清,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7]。本组2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均为年轻男性,偶然发现,CT表现均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该特点较具有特征性,故术前诊断准确率高。

3.6 肾上腺囊肿

肾上腺囊肿,较少见,可分为寄生虫性、上皮性、内皮性和假性囊肿。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0~10 Hu,边界清,部分边缘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3.7 髓质脂肪瘤

髓质脂肪瘤起源于胚胎时期未分化的间叶细胞,由髓质成分和脂肪成分混合而成。CT表现为形态规则的、边缘光整的肿块,密度低且不均匀,软组织内有负CT值的脂肪密度区,增强扫描软组织呈轻、中度强化,低密度脂肪密度影无强化,此为髓质脂肪瘤特征性表现[8]。本组3例髓质脂肪瘤术前均准确诊断。

3.8 肾上腺畸胎瘤

肾上腺畸胎瘤非常少见,多为偶然发现,CT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内可见脂肪密度及钙化,此为畸胎瘤特征性表现[9]。

综上所述,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启良,黄建宁,张爱华,等,肾上腺肿瘤多层螺旋CT诊断[J].广西医学,2010,32(9):1103-1104.

[2]张远兵.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62-63.

[3]李传福,李毅,陶慕圣,等.MR化学位移成像诊断肾上腺腺瘤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7):512-515.

[4]郑敏文,葛雅丽,宦怡,等.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4):320-321.

[5]石思李,邹文远,刘玥,等.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107-110.

[6]程传明,马志军,刘小妹,等.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0):870-872.

[7]許立功,吴爽.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外医疗,2015,35(21):192-194.

[8]王学淳,宋修峰.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1):71-72.

[9]陈华,王正元,杨智强,等.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48-50.

(收稿日期:2016-09-08)

猜你喜欢

多层螺旋CT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不明原因腰腿痛运用多层螺旋CT腰骶神经重建诊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螺旋CT鉴别诊断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