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寓言与“中国形象”的营构
——《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评介

2017-02-23

关键词:翔宇话语鲁迅

胡 美

(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民族寓言与“中国形象”的营构
——《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评介

胡 美

(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吴翔宇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立足于鲁迅营构中国形象的历史语境、建构策略、形象序列及价值评估等重要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鲁迅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话语实践及心路历程,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国想象;中国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驱动了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知识分子开始探求走出当前困境的未来之路。关于“中国形象”设计等一系列的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也因此被催生出来了:“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境遇如何?“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未来将会是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的核心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困境及纳入世界文明轨道的路径。吴翔宇教授专著《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正是对上述议题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其将现代民族国家重构使命融入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议题中,有效地将鲁迅的文学实践与时代命题勾联起来了。

要探究鲁迅小说与中国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除了要了解鲁迅为什么要建构中国形象,还有必要深入探究鲁迅的小说创作何以能营构中国形象。前者涉及到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文化语境以及基于这种语境而滋生的时代使命感;后者则牵连着“小说”这种文体对“中国形象”所具备的想象策略和呈现方式。

吴翔宇的专著首先从中国的现代性危机以及先进中国人思想认同方面着眼,系统地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与嬗变形态。该著认为,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封闭自大的传统中国出现了现代危机,中国藉此被置于世界文明体系中被审思和比照,这有助于推动先进的中国人去改良和修正中国存在的问题,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提上了日程。在自我与他者的参照中,中国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彰显。[1]19有了与外族比较的视野后,鲁迅很替中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他感觉到了中华民族并非向前推进,而是呈现一种“退化”的倾向。寻绎造此现状的原因,鲁迅认为这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闭关自守的文化心理在作祟。应该说,鲁迅的民族国家意识植根于“比较既周,爰生自觉”的基石上,着力于建构“能与世界大势相接”的“广博”的“世界识见”。这预示着现代知识分子试图从过去闭关锁国的禁锢中挣脱出来,用更加阔大的视界去看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针对于鲁迅的小说之所以能营构中国形象的问题,吴著关注“小说”这种文体的书写方式和叙述策略问题,作者认为,鲁迅小说之所以能营构中国形象,与其所刻画人物具有的中国特征,并成为表征中国的形象符码密不可分。同时,还与鲁迅小说独特的视角息息相关。其小说通过“看”这一视觉行为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个故事场景及国人交际网络,这些都是“中国形象”的组成元素。其中,人物在看,叙述者在看,读者在看,作者也在看,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看”呈现出关于“中国”的不同层次的“景象”“印象”和“映像”。[1] 280换言之,鲁迅通过文字书写“图像”,并将自己对于现代中国艰难前行的经验和体悟转换为一次次的“拟像”实践,使它们之间构成了“镜像”层叠,呈现出立体多维而熔铸了复杂深邃的情感和观念的中国形象。

对于鲁迅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老中国”的形象幽灵始终挥之不去。如何驱除那些笼罩于国民心头的“复古”与“笃古”文化心理,成了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在探究“老中国”形象隐喻的“铁屋子”文化机制问题时,吴翔宇有意识地系统分析了其文化运作的具体策略。与其他研究者强调探究“铁屋子”的空间控制力不同,《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另辟蹊径,从主奴共同体的奴化效应入手,得出了这样的认识:鲁迅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纠缠,它们并非决然对立,而是相互借力又彼此拆解,建构了以主奴关系为内核的权力结构。

在审思主奴共同体的文化肌理问题上,吴翔宇着重从“命名”“驱巫”等方面来开掘戕害国民自我意识与主体精神的文化策略。而这种策略在著者看来意味着一种话语“声音”的传达,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文化驯化与治理:主奴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主要表现为,它以整体话语权威对疏离性话语进行了统合,无法在这种认同机制中得到同质性阐释的话语则被忽略、消解为表述空白。鲁迅将主奴共同体视为一种声音和表达,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权力者的“独声”表达[1]97。正是基于“铁屋子”结构所隐含的奴化人心的话语,鲁迅才要不断找寻拆解它的方法。然而,当鲁迅却绝望地发现,国民对公认的话语体系缺乏警觉、质疑的能力。当“不悟自己之为奴”的心态占据国民的精神领地时,就意味着他们弃置了表达个人苦痛的诉求,当然更不可能借助语言通道来反抗主奴共同体的话语压制了。为此,吴著着重从鲁迅“言说”自我之痛与“沟通”他者之痛着眼,从内外两个方面呈示了包括自我在内的国民矛盾而混杂的疼痛认知,这种发现对于分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应该说,鲁迅小说想象民族国家是通过语言这一符号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吴著始终紧扣“中国形象”与“中国人形象”两个并行不悖的话题,以“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为基石,整体观照人的生存境遇,系统爬梳了鲁迅“立人”和“立国”的深微关系,在动机和手段的辩证中建构起属于“鲁迅式”的中国想象。显然,这种建构在“人”基础上的国家意识显然是与当时的进化观念是契合的。因为只有奠基于中国发展与进化的基石上,鲁迅的中国形象塑造才能着眼于未来,其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才不受制于旧体制的框定,其“立人”为基础的国家意识才可能是全新的。

吴著以“中国形象”为网结点,系统地探究了“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中国形象”“鲁迅小说何以能塑造中国形象”“鲁迅小说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鲁迅小说塑造中国形象的思维体系与价值评判”等问题,提出了诸如“自塑”与“他塑”的辨证问题、“立人”与“立国”的统合问题、“主奴共同体”的话语表达问题、“反成长”与空间政治问题、言说自我之痛与沟通他者之痛问题等,这些问题避开了人云亦云的表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捕捉到鲁迅作品的意象所折射的思想、精神境界。该著采用了以“个案研究”来反映“社会结构”的方法。即以鲁迅小说的细读为主,从中梳理出鲁迅塑造中国形象的话语实践问题,进而探究中国新文学现代性自我观念的生成过程,以及折射鲁迅等知识分子现代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精神轨迹。

吴翔宇教授治鲁迅研究十多年,《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是其近年来鲁迅研究的总结,其以一种自觉的“中国”立场,聚焦鲁迅小说建构中国形象的话语实践,在诸多鲁迅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忽视的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1] 吴翔宇.鲁迅小说的中国想象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National Fable and “China’s Image” Construction:On Study on the China’s Image in Luxun’s Novels

HU Mei

(College of Africa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Professor Wu Xiangyu’s workStudyontheChina’sImageinLuxun’sNovels, 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ing resul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onstruction strategy, image sequence and value evalution of Luxun’s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s image, and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discourse practice and mentality of Lu Xun’s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agin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Lu Xun research.

StudyontheChina’sImageinLuxun’sNovels; China’s imagination; China’s image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27

2016-12-26

胡 美(1979-),女,湖南湘潭人,浙江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

I207.4

A

1674-117X(2017)02-0124-02

猜你喜欢

翔宇话语鲁迅
我爱冬天
Multiple current peak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helium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with repetitive unipolar narrow pulse excitation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Calligraphy Criticism
刘军、叶翔宇、周博作品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