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数字出版产业理论研究热点
2017-02-23吴星
吴 星
(河北地质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6年数字出版产业理论研究热点
吴 星
(河北地质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6年承接“十二五”,开启“十三五”,数字出版产业被列为新兴产业,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研究热度持续增长,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2016年发表的以“数字出版产业”为主题词的文献有90余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法规、产业(区域)发展策略、产业“转型+融合”和人才培养建设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缺位。
数字出版;产业转型;融合发展;产业政策法规;产业发展策略
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渐进深入的跨界融合。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把“数字出版产业化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列为《规划》的五大重点项目工程之首,从政策层面对数字出版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进。
受众群体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提升是数字出版业繁荣的基础。据CNNIC(2017年1月)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元,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到95.1%。国内数字出版产值突破4 400亿,增长势头强劲。面对数字出版产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从各个视角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经中国知网检索,2016年与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献有90余篇,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法规、产业(区域)发展策略、产业“转型+融合”和人才培养建设等方面。
一、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法规
产业政策是引导、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其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生态。在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13大类分析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归纳总结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内涵——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鼓励、规范和发展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吴江文[1]从宏观视角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体系框架,包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三大政策门类,及其延展而来的12种政策类型、20个政策项目。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产业持续发展。随之产业政策需要完善的重点方向有技术开发、市场公平、股权奖励、对外贸易等。在微观领域的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方面,胥力伟[2]分析了财税政策的现状,提出出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目录》、优化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促进数字产品内容优质的税收政策等建议,从而将推进数字化进程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尽管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从2006年起连续10年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但与美、英、日、韩等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仍具有明显的差距。美英两国强调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日本、韩国则侧重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国外数字出版政策的特点发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出版管理体制、产业集中度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突破口[3]。
数字版权是版权发展到数字时代的丰富和扩展,是在数字出版流程中产生并由作者享有的以数字化保存、复制、发行作品的一系列权利。新技术的驱动和传播方式的转变,原有的著作权保护体系下的利益平衡关系再次被打破,如何使著作权保护在更大限度内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成为业界学者不断探索和关注的问题。2016年有关版权保护的研究,由“为什么保护”更多地转向“如何实施保护”,既系统地构建数字出版产业法规体系和版权保护机制,也有以数字版权实施具体环节为切入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困途径和保护进路。秦以平[4]指出,数字出版产业法律策略包括提高社会公众版权保护法律意识、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立法、引入数字出版产业二元监督模式,并借鉴美国数字出版产业规范体系,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轴心、行业协会为重点的监督模式等。王鑫等[5]则从短、中、长期分别制定了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规划,即创新数字著作权授权模式、出台司法解释与管理规章、探索著作财产权体系化建构。由于出版者网络信息传播权的缺位,当作品版式设计被侵权时,出版者只能依附出版作品的著作权来主张权利。惠强[6]从出版者网络信息传播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出发,以主体—客体—内容—权限为视角提出保护机制建立的具体途径。[6]他认为,首先邻接权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类主体或客体范畴;其次出版社只有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报刊产品才值得被赋予专有权的保护;再次需区别处理他人对版式设计的使用行为以及对报刊产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期限不宜过长。
二、数字出版产业“转型+融合”
数字出版主要由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出版新业态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用新技术对传统出版进行改造,促进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如电子书出版、数字报刊出版等;后者是新技术导致的出版范畴的拓展,形成新的出版增长点,如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数字动漫等。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然而,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实践中,二者的关系并未处理得当。
据统计,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69%,而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合计占比44.16%,接近全年总收入的一半。这表明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仍需加大力度。
(一)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催生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在动力。虽然是基于传统出版优势的再造,但绝非简单地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2016年有关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阶段性特征。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有“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资本为王”“技术为王”的观点。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内容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已经由单纯强调一方,逐渐转向二者的辩证统一。崔延杰[7]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实践出发,提出内容强大是传统出版的优势在数字时代的继承而非决定因素,数字出版业务主要是通过提升传统出版的技术含量来实现的,为技术而技术或者单项技术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驱动。第二,危机机遇并存。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整个业态也会随之在一定时期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出版传媒机构也会迎来新的机遇和危机。来自于内部的危机有数字出版思维薄弱、创新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人才队伍储备不够等[8];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主要是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薛晓薇等[9]立足学术期刊,从顶层设计、学术环境、技术支撑视角分析了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机遇。第三,发展对策选择。在分析了传统出版产业转型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不少学者认为,以数字产品体系为核心,以技术、运营和管理为支撑,整体推进转型升级[10],同时,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优化机构和创新机制都是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
(二)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而产业融合发展必将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数字出版产业融合也在经历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到组织融合的发展阶段。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赢机制仍欠完善,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李寅飞[11]在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指出,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标准和通信标准,数字出版企业之间不能实现无障碍的互联互通;同时,现行制度和政策大多基于传统技术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融合的深入。此外,梁华林[12]还认为缺乏整体规划、忽视联合建设,复合型专业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等也是瓶颈因素。而随着产业融合深度和高度的加强,数字出版产业将朝着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方向发展,提升产业跨界整合能力。孟育耀[13]认为,出版业加大融合重组力度,借助资本力量推进“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度”的“五跨联合”,整合出版业内外资源,实现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发展。谢红焰[14]在界定数字出版产业跨地区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跨地区融合的风险,并指出尝试数字出版众筹模式、厘清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思路和完善企业多元化协作经营,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跨地区发展步入融合2.0时代。
三、产业(区域)发展策略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是解决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瓶颈的关键,同时也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2016年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发展趋势方面,二是从发展路径的角度。魏凯[15]从电子书、OA期刊、数字技术、数字阅读等十个方面对2016年国际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预测和展望;胡翰[16]则结合大数据的发展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宏观分析。有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学者们的基本共识为:政府政策的引导、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数字版权的保护。此外,高平亮[17]在借鉴美国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基础上,还提出了加强企业合作,促进出版业转型;金永成[18]通过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钻石模型”,指出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合作共赢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王倩倩[19]根据不同类型数字出版物的共性,提出丰富产品走出去渠道、建立全球网络平台、多方式资本运营等数字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数字出版产业区域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产业园区建设和某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实践来展开。数字出版产业园区是加快出版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动力源,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已达14家。杜鹃[20]在分析青岛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政府引导、完善产业链、扩宽融资渠道和建设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发展策略。上海地区是最早的国家数字出版建设基地,宋亮亮[21]结合上海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区的特色,认为搭建多元化平台,发展移动终端平台和注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此外,杨海平[22]从江苏省数字出版产业实践出发,还指出了因地制宜、提质增效,探索符合本地产业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
四、产业人才培养建设
出版业的数字化浪潮,不仅重构了传统出版业流程及盈利模式,也极大改变了当前出版业的用人需求。出版界和教育界同时也看到,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培训与产业实践脱节,网络编辑人员缺少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急需适应数字出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因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建设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郝振省[23]在分析了数字出版的正负双重效应后,强调把数字出版产业置于社会学和文化学基础之上的重要性,认为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为:一是在专业课基础上设置出版文化综合课程,二是设置科学的、规范的、实用的、完整的数字出本技术课程。滕爽[24]提出,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基础教学平台,实现文理交叉,并根据高校办学特色设立特色模块;强调在课程机构设计上,以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层次展开;此外,还需加强数字出版师资队伍建设。其次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宋亮亮[25]围绕数字出版人才的能力结构的要素和特征,探讨行业能力建设,认为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多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悉数字出版中各个环节,能够胜任数字出版过程中的多种工作任务。在宏观领域,张新新[26]结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布局五类人才队伍,包括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内容人才、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同时这几类人才都必须具备复合型特征。在微观方面,王琦[27]从安徽出版集团数字出版2010年起步至2014年打造网上社交平台的实践出发,提出五个方面的数字出版人才建设路径,即以项目促进思维模式转变、全球招募引进人才、“翼基金”鼓励尝试与突破、建立完整产学研体系和参加全国数字出版年会等。
五、结语
纵观2016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对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应用性。但是,整体上仍处于研究发展的早期阶段。首先,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缺乏。大多数的论文采用思辨的、抽象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做概括性的描述,具有较重的个人直觉色彩,多标以“思考”“对策”“战略”等。其次,研究的内容存在趋同性,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已有的研究缺乏深层次探寻数字出版的本质规律以及数字出版产业运行规律,因而数字出版产业科学成果的转化机制尚未涉及;对数字出版产业研究领域的扩展方面,能够借鉴并总结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的经验和特色为我国所用的论文,为数甚少。
[1]吴江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内涵与体系[J].科技与出版,2016(9):32-34.
[2]胥力伟.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1):81-84.
[3]林晓红.境外数字出版政策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科技传播,2016(5):20-21.
[4]秦以平.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版权保护进路探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32-135.
[5]王鑫,宋伟.数字出版的著作权法律保护难题与解困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6(22):145-148.
[6]惠强.试论出版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机制的建立[J].出版广角,2016(3):40-41.
[7]崔延杰.数字出版产品研发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参考,2016(12):39-42.
[8]陈登.通过增量改革渐进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J].出版参考,2016(6):26-28.
[9]薛晓薇,许加彪.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危机与转型路径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6(4):83-89.
[10]王丙炎,张卫.产业转型中的大众出版盈利模式的优化[J].产业与经济,2016(5):69-71.
[11]李寅飞.新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与路径选择[J].媒介经济,2016(4):52-54.
[12]梁华林.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111-114.
[13]孟育耀.基于融合视角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6(6):102-105.
[14]谢红焰,肖洋.数字出版产业跨地区融合的内涵、风险及应对[J].编辑之友,2016(2):31-34.
[15]魏凯.2016年国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展望[J].出版广角,2016(1):22-25.
[16]胡翰.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传播与版权,2016(10):141-142.
[17]高平亮.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6(5):83-89.
[18]金永成,李文潇,金晓春.基于钻石模型视角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55-57.
[19]王倩倩.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3):401-407.
[20]杜鹃.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分析——以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为例[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6(4):119-122.
[21]宋亮亮.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J].新闻传播,2016(1):41-42.
[22]杨海平,石蕊.新常态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以江苏数字出版产业实践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33-36.
[23]郝振省.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及相关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J].现代出版,2016(6):5-7.
[24]腾爽,于巍.浅谈数字出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9-31.
[25]宋亮亮.数字出版产业复合型人才能力浅析[J].戏剧之家,2016(2):174.
[26]张新新.全方位布局与培养数字出版人才[J].出版参考,2016(6):5-7.
[27]王琦.探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出版集团为例[J].出版参考,2016(8):51-52.
A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2016
Wu Xing
(Journal Editorial Office,Hebei Geology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The year of 2016 is to continue the"12th Five-Year",and open the"13th Five-Year",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was listed as a new industry,and ros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research heat continues to grow,the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2016 in CNKI taking the"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as the theme of the literature are more than 90 articles,research focus on publishing industr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industry(regional)development strategy,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and fus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These stud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digital publishing,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dustri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G237
A
1673-1573(2017)04-0079-04
2017-09-21
吴星(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地质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