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02-23刘博周陶霖

关键词:以文化人价值观念中华民族

刘博,周陶霖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以文化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刘博,周陶霖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以文化人”的思想。“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应当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落脚于大学生群体,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高校“以文化人”体系,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教化、塑造作用,做到“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1]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着其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民族智慧,承载着本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浓缩提炼出的精神力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109。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把文化与“化人”有机结合,发挥文化教化作用的认识。在新时期,我们要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更好地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需要把握“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一)“以文化人”就是要用文化来教化人、塑造人

作为“化人”内容和载体的文化在“以文化人”中起着非常基础而重要的作用。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用什么样的文化“化人”直接决定了“化人”的方向和效果。只有准确把握了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化人”,才能保证“化人”的正确方向,确保“化人”的效果。“在当代中国,‘化人’之‘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保证‘文’的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来滋养‘文’的生命;必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命脉,来传承‘文’的基因;必须以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为借鉴,来丰富‘文’的涵养。”[3]

(二)“以文化人”的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隐性教育

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以文化人”的“化”是借助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对受教育主体的教化、感化。“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使教育者所想要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受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构建文化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之中,让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处在特定文化的场域影响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化”是一种隐性教育,教育者所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已经被融为特定的文化内容和具体的文化形式。区别于将价值观念外显于教育过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化”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隐性教育,透过文化的场域影响,以隐蔽而有效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三)“以文化人”的目标指向是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内涵,一定的文化必然承载着相对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文化人”正是透过蕴含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教化。“以文化人”的目的在于塑造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化过程的所有环节都指向作为受教育主体的人,指向对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二、“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文化虽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但是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群体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形成外在的强制性[4]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作为价值观念的教育,借助文化载体可以更好地做到“以文化人”。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结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得到滋养,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而集中的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以文化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我国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思想阐述,一定的价值观念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文化自身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使其能够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用来感化、教化人们,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施“以文化人”,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入脑、入心、入行。与此同时,“以文化人”的渗透性特征也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三)“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亿万国民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以文化人”中起着铸魂育人的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和展示,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内核的科学把握。在当今,“以文化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载体传播价值观念,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文化人”承载的传递价值观念的功能在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用“以文化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重视对其价值观引导,发挥先进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

(一)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以文化人”融入课堂教学,首先就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应当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文化育人内容的融入,从优秀文化中取材,选择一批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内容进教材。要借助文化内容的融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当完善课程标准和课堂评价体系,将是否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主干课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其他主干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课。通过文化育人在不同课堂的体现,形成课堂教学的文化育人合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应当以感染力和感受性为维度,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需求,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组织符合大学生审美、具有较强吸引力、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构建课堂上下联动的文化育人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应当注重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大力加强具有历史、文化、学术特色的建筑、人文景观等大学物质文化载体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应当完善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特色建筑等校园基础设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得生活、学习在其中的大学生能感受到身边的正能量,体会到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滋润大学生心灵。

还应当注重对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着力发掘校史、校训、校风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提炼总结出能够代表大学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核,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校训、校风等校园精神文化资源实现良性互动。

高校的管理、组织、运行制度等制度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应当注重提升高校管理者、教师、办事人员的形象,合理地制定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注重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为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需要聚焦网络新阵地,把文化建设转移到网络上来,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正确把握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立足大学生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坚持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适应网络“微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生产一批具有较强感召力、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建设一批传播正能量、体现主旋律的“微平台”,切实构建起课上课下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文化育人立体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统一于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形成文化育人合力,进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总之,“以文化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新的途径,应当在实践中注重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不断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方向、新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支持。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 孔颖达.周易正义[M].韩康伯,注.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3] 骆郁廷,陈娜.论“化人”之“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20-125.

[4]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兰锋)

An Analysis of the Way of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U Bo, ZHOU Taolin

(School of Marxism,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people” on different occasions.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he educ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I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ultivat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a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ng peopl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ath

2017-02-19

刘博(1993—),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陶霖(1991—),女,河南漯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G412

A

1008—4444(2017)03—0125—03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价值观念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