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力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
2017-02-23刘芳宇王志颖
刘芳宇,王志颖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标准化助力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
刘芳宇1,王志颖2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标准化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工具,在科技进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产生绑定效应,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标准化作为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提升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加快标准的反馈速度,鼓励私标准的研制和争夺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等途径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跃升。
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调控经济,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粗放型、数量型、传统型生产方式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龚刚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方面对新常态进行了讨论,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中国已不复存在,这使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变化。如常态下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重中之重是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2]。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存在以下问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供给大于需求,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创新驱动不就位,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从我国游客大规模海外扫货的现象中可窥一斑[3]: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的称号。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对部分需求的反应过度,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又对部分需求缺乏创新,无法满足[4]。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引领。
一、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供给侧的人口、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创新、分配、行政改革、国企改革、技术管理等多种供给因素着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调整存量的方式[5],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品牌等优化增量的途径实现经济结构的重构,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集约化发展方式。其本质是转换“发动机”,由“人口驱动”到“人才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创新能力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得到最大可能的释放。
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集约化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在供给侧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行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助推力。我国实体行业的短板是缺乏技术创新,行业结构不合理,无效和低端供给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结构性失调,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我国粗钢产量占亚洲产量的70%以上,在2012—2014年低端钢材产能严重过剩,但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仍需要进口。因此,如何有效实现技术创新,带动供给侧结构升级,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二、标准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契合点
(一)标准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给出了标准化的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指出,标准化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工具。除此之外,标准化包含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修订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这就是说,标准化随着生产的发生而发生,又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6]。因此,标准化和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平台
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平台,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标准化是技术积累的平台。一项标准的产生,就是将人类在某领域先进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加以总结并提炼,而标准的实施过程就是普及这些先进的成果和经验的过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更先进的经验,对技术进行再创新。随着标准的修订,将这些新的经验和创新修订到标准中,形成技术的再积累[6]。
第二,标准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平台。零件的标准化促进了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当大批量生产逐步被多品种、小批量乃至定制生产所取代的情况下,产品的系列化成为当今制造业首选的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创新系列化,可以节省产品开发的时间,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将企业的标准化优势最大化,形成弹性的应对能力,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一个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应多变的产品发展平台[7]。
第三,标准化是创新扩散的平台。标准将先进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加以总结并提炼,进而普及。因此,创新的成果可以及时得到推广应用,达到技术创新的再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创新良好的驱动力。
创新通过与标准化的交互进行扩散。一方面,创新有力地推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装备的出现,还能通过对管理理论和生产方法的创新,降低生产中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标准化及时将创新的技术、材料、管理理论和生产方法等普及出去,促进进一步的创新产生。同时,部门间的交互扩散使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创新与标准化的互动,导致各产业部门要素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变化,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7]。
(三)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产生绑定效应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标准、技术和知识产权产生绑定效应。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几乎同步的情况下,往往是标准先行,抢占国际标准的制高点。这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制定的标准被世界认同,被大家争先使用,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技术之争也更多地演变为国际标准之争。
华为公司从几年前的追赶者一跃而成为领跑者,绝非偶然,这与申请专利的情况息息相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2015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另外,华为与苹果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8]。
(四)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现代国际贸易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非关税壁垒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难题。安全壁垒、绿色壁垒、能效标识壁垒、专利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和低碳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因为无法攻克技术壁垒而错失良机,失去打开国际市场的机会。要想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倒逼企业在认证、工艺、质量、科研开发和管理等方面改进,改变以传统产品和低价竞争为主的数量增长型出口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标准化助力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的途径
(一)提升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建立对口机构,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最新动向;组织培训,培养复合型国际标准化人才;在合理范围内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加强标准在技术引导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作用;利用标准在产业链上的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适应高新技术,加快标准的反馈速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我国应完善标准化体系,促使标准化组织多元化,加快采标步伐,缩短标准制定的周期,增加技术标准实施结果的反馈途径,提升反馈的效率,采用系统工程和综合标准化的方法,有效支持产业创新,让产品标准具有及时性和配套性。
(三) 鼓励私标准的研制
打破政府主导的标准体系,释放私标准的活力。通过私标准的制定,遏制产业内鱼龙混杂的产品乱象,规范产业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的品牌形象,增强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给产业带来新机遇。
(四)争夺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抢占国际标准的话语权。鼓励企业和各类组织积极提交国际标准提案,积极竞选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领导职务和承担TC/SC秘书处工作;作为东道国组织召开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会议。
四、结语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标准化作为科技积累的平台,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扩散速度。在标准与知识产权相互渗透的今天,技术标准具有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标准也成为攻克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在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中,可以通过提升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加快标准的反馈速度,鼓励私标准的研制和争夺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等途径加快科技创新,助力供给侧改革。
[1] 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27(01).
[2]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3] 中国情报网,商务部:2015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EB/OL].(2016-02-14)[2016-12-25].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02/14/9858uyu 6.shtml.
[4] 徐礼伯,钞小静,苏德金.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钻石理论的视角[J].江海学刊,2016(4):78-85.
[5] 龚月芳,冯利君,安彦红.新常态下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8):37-41.
[6] 李茜玲,彭祚登.国内外林业标准化研究进展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12(3):6-11.
[7] 李春田. 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标准化与创新[J].上海标准化,2003(5):11-15.
[8] 蔡恩泽. 角色大反转:中国企业开始站上原告席[J]. 华人时刊,2016(8):6-7.
(责任编辑:蔡洪涛)
Supply-front Re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 Assisted by Standardization
LIU Fangyu1, WANG Zhiyi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eering,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 China )
In the supply-front re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top priority is to provide adequate incentives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tandardization is the best tool to establish the best order,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s a binding effect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 powerful tool of supply-front re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ndardization can improve the advance, the applicabil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tandards, gather the feedback speed, encourage the privat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ete the discourse right way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hich can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China’s social productivity to achieve the overall jump.
new normal; supply-front reform; standardization
2016-12-25
刘芳宇(1986—),女,吉林榆树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可靠性。
F019.8
A
1008—4444(2017)03—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