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桑树种植企业改革实践

2017-02-23赵玉东

关键词:桑树结构性现代农业

赵玉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桑树种植企业改革实践

赵玉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在构建三大体系的指导下,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本文以某桑树种植企业为例,从产业、产品生产和产品经营三个方面介绍企业改革实践经验,并指出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体系;企业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又对“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1]。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根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在供给方面,供给端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明显存在供给要素的约束: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人口红利在下降;自然资源的粗放和低效耗用越来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与实体经济多样化融资和升级换代相匹配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科技和制度创新严重滞后。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第二,在需求方面,需求刺激政策失灵。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一是外需收缩,2015年3月之后出口一直是负增长;二是内需放缓,2015年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2.55%。需求刺激的政策效果不明显,2015年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投资依然萎靡。

第三,在消费领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现阶段国内消费增速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消费上涨,国内航空客运增速放缓,但跨境出游却连续高增长。一方面国内大量普通产品滞销,另一方面国人出国旅游却狂买马桶盖、奶粉等;一方面国内生产的粗钢价格与白菜相差无几,产能过剩成了重大包袱,另一方面精钢特钢却需大量进口。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根源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因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农业的平稳运行为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环境。但是,农业的持续增长与结构优化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粮食连续12年丰收,农业经济增速换挡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看,过剩与不足问题并存,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进口大幅增加,生产出现下滑;优质饲草短缺,进口逐年增加。此外,农业投资效率一直不高。近些年农业投资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而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仅在4%左右,农业投资与农业产出的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投资效率不高[3]。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粮食产量、进口数量、库存数量“三量齐增”在一定程度上会长期存在;农业生产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供给端的结构改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产业体系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生产体系聚焦于产品及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基础;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4]。

三、企业在构建三大体系中的改革实践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其内涵而言,是力求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其最终落脚点是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这意味着企业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某桑树种植企业现有员工100余人,在山西和陕西各有1个种植基地,共种植大约4万亩桑林,在陕西基地种植的主要是果桑,在山西基地种植的主要是叶桑。目前产品主要是陕西基地的桑葚果和山西基地的桑叶粉和桑叶茶,产品较为单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该企业主要在产业、生产和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一)在桑树产业方面,核心是拓展问题

第一,向纵深延伸。构建完整产业链,延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山西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养殖业;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桑葚酒、高档的桑叶固体饮料、化妆品抗癌原料和药品等,努力成为国内稀缺的、围绕桑树开发多种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

第二,向横向拓展。在满足生产功能以外,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在种植大量桑树的基础上,与圣泉寺、九龙山极乐寺、水神堂等旅游景区结合,融入桑树的种植历史和桑树文化,将农产品知识与农业生产、观光、体验深度结合,增加趣味性、生动性、文化性,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教育、旅游观光、养生休闲、农居生活体验为一体的高效发展模式。

第三,建立生产桑产品的加工产业,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建立桑葚酒、桑叶茶、固体饮料及化妆品等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二)在产品生产方面,核心是效率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产品供需平衡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的产品要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不断变化。

1.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

通过扩大种植规模,促进资本、科技、管理、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通过结构调整,生产中高端多元化产品;发展绿色化生产,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强品牌建设,使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看了心动、买了心安。通过降低成本,实现节本增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实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企业在山西选址时就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桑果避免害虫病,在种植上利用人工除草,绝不施用除草剂,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安全,产品均为中高端产品,并且已经注册了商标实行保护。

2.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围绕桑树种植,创新探索特色农产品发展路子,深挖特色产品发展潜力。打造桑树种植标准化产业基地,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进桑产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3.增强创新驱动力

据中国农科院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远低于美国80%的水平。要使农业生产增长逐步转变到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上来,需要强化生态伦理,推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之路。通过在品种结构、空间布局和生产投入上的优化调整,不断增强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构筑产品优良、适销对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三)在农业经营方面,核心是开放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转移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基本规律和趋势,由此必然带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农户不断减少,数以百万计的新型主体必然产生。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秉承开放理念,积极培养造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多种形式结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企业为降低成本,提升农业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目前企业的做法是采用租用土地、与合作社联合等,运作良好。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都由企业提供统一服务,促进服务的规模化。三是依靠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组织的规模化。

2.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

企业在传统农户基础上,通过一些优惠措施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通过新主体的进入,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增加新技能。

3.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享

宣传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同发展,共享收益。通过扩大规模经营、培育多层次主体,促进融合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4]。

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农业企业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1] 于法稳.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企业经济,2016(4):22-25.

[2] 供给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J].仪器仪表用户,2016(6):18.

[3] 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4] 张红宇.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目标[N].学习时报,2016-12-29(A1).

(责任编辑:蔡洪涛)

Reform of Mulberry Planting Enterprises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ZHAO Yu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e focal point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front is to construct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produc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stimulate the vitality and potential of enterprises,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vit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nterprise reform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dustry, product production and produc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enterprise is the main force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front; three systems; enterprise practice

2016-12-25

赵玉东(1968—),男,贵州六盘水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运作管理。

F019.8;F321

A

1008—4444(2017)03—0032—03

猜你喜欢

桑树结构性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马桑树儿搭灯台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奶奶家的桑树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