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7-02-23李晓燕邢莉

关键词:结构性河南省供给

李晓燕,邢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

李晓燕,邢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河南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基于供给侧结构性视角,分析河南省农业在供给上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缺失,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制成品质量偏低,品牌塑造能力弱;农产品库存量大,销售套路单一。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是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引导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其次是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加大投资力度,改变和提升现有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农产品形成优质化、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结构;最后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补贴提升其在全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价格机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部门地区需要严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支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加快实现新兴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多重艰难险阻,在农业上呈现出粮食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这说明了其在供给结构上出现了问题[2],农业发展的劳动力明显不足。当前形势下,更要切实把握好“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河南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阐述,认为总量是由需求决定的,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但这个理论无法解决经济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改革在逻辑上是与结构性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便出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次应用出现在十九世纪初萨伊定律中,其对供给的作用作出了客观评价。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流派,即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理论指出,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市场会自动调节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3]。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我国供给侧改革在肯定了需求调控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强调供给调控的同时重视需求调控;另一方面,我国供给侧改革包括供给主体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此外,我国目前处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复杂,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照搬照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运作机理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市场能够出清。

1.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供给侧理论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不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包括生产经营主体改革、提高质量水平等措施,从供给侧角度看,其本质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2.重点是市场能够出清

供给侧理论认为市场能够出清,通过价格、产能整合、淘汰等方式来清理过剩产能,因为“过剩”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当前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致使许多生产者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没有市场,这是因为它们生产的东西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合理处理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去除库存是增加生产者活力的最有效方法。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是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应用于农业。笔者从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产品价格三方面进行机理分析。

首先,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于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经营主体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更高效地发展农业。其次,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于农产品质量水平是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之后,对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的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最后,在价格机制上,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去库存,更高效地在农产品供给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价格政策,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规划农产品的出售和存储,帮助其解决基本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更加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2016年2月颁布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要对河南省农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的问题

1.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缺失,生产技术落后

河南省农村出现“空心化”结构。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省市,每年有大量的河南农村人口走出河南,走进这些一线省市,在家务农人口比例持续下降。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新增转移劳动力的比例为3.2%,农村劳动力大量缺失。

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上。河南省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农作物的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有限,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普通农户虽然减少了部分价格风险,却承担着自然风险。

2.农产品加工制成品质量偏低,品牌塑造能力弱

加工制成品质量偏低。河南省生产的面粉、火腿肠和方便面等产量很大,但是由于精加工度不够、高科技含量不高、行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4],导致成品加工制成品质量低。河南省拥有一批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如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郑州三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白象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由于其产品质量较低,相对于台湾统一集团和河北今麦郎食品集团等著名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工业化水平、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含量远远落后。

品牌塑造能力弱。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日益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准的大众消费者出现了脱钩,这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效应相关。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符号。是浓缩了整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重要信息的符号,但河南省加工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对整个产品的营销方案和策略缺乏系统性,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追随者,甚至有部分企业连销售渠道是什么都不明确。

3.农产品库存量大,销售套路单一

农产品库存量大。河南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2016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达693.2亿斤,已连续13年增产。伴随着小麦连年的丰收,出现了部分地方卖粮难,而同时加工企业却无法买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小麦的情况,导致小麦出现大量库存[5]。根据河南省海关统计数据,河南省虽然是全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但2016年上半年进口小麦高达4万吨,即出现了河南省小麦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同时上升的现象。

农产品销售套路单一。目前,河南省农产品主要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销售[6]。2014年末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为237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有13个,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市场有3个。集贸市场更是聚集了周边城乡居民的农副产品等现货商品交易,销售方式非常单一。

(二)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问题的成因分析

1.农业经营主体知识结构低

河南省农业经营主体中大多数是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虽然也存在部分非农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但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模式大量存在,加上农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在农业生产和销售时,缺乏对市场的清醒认识。因此,在选择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时存在很明显的创新能力差、竞争力低、农产品质量偏低和销售道路单一等问题。

2.农产品供给层次结构低

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为中低端产品,缺少高技术和高生活水平要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河南省普通农户和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农产品供给上,缺乏对高质量的追求,一直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农产品供给上,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对新农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热情,导致农产品供给层面结构低。

3.政府多部门领导混乱

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和交叉部门的干预能力太强,直接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的散漫和农产品的大量库存积压。河南省相关农业方面的政府机关包括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编办、工商局、畜牧局、农机局、林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粮食局等多个主管监管部门,当这些部门存在分歧且难以处理时,会出现各自以自身部门为出发点的解决措施,忽略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个农业问题的连贯性,导致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多头领导的矛盾和难以发挥其主体资格的权利。

三、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路径

针对河南省农业目前供给侧结构出现的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实施正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生产出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农产品。当前,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最急迫的改革有三大方面:一是通过普通农户、种田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改革降成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通过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的改革补短板,满足当前消费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需求质量和品质;三是通过农产品价格形成体制和收储政策的改革去库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机制。

(一)农业经营主体改革

针对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缺失、生产技术落后问题,应对策略是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普通农户、种田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劳动力老龄化和搞活土地流转,将土地承包出去,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市企业家参与到农业投资建设中去,通过知识、理念、资本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结构性改革,优化传统小农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家庭式农场。种养结合是保持生态平衡、农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留住青壮年在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以家庭和乡镇为单位的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效益。

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整合,政府可将传统农民和有非农工作经历的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在一起,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产品价格咨询服务中心等,赋予这些服务中心组织相对的独立性,使其免费或降低费用为农户提供服务。

(二)农产品质量改革

针对河南省农业出现的加工制成品质量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可通过发展“四化”农业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来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环环相扣,进行实践转型,实现“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产品的优质化、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农业结构,达到资源配置效率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强的目标,生产和消费上升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在生产环节上,由简单的数量加工变为质量、品质、数量“三位一体”加工。在追求利益前提下,一方面,发展质量农业、效益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并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换为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可由农业经营企业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种子、种苗以及饲料、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生产主体在获取这些生产资料后只记账不付款,待产品成熟之后,再卖给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同时改变过去滥用化肥农药和过度使用地下淡水资源情况,向着绿色无公害环保有机的道路上引领,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在加工环节上,由粮食储藏向粮食加工转化,河南省粮食储备高居不下,只有将过剩的农产品出售加工,才能形成更多的产品流向市场。由粗浅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朝着优质、多样、方便、高档的方向发展,并进行技术改革,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耗偏低、环境污染较少、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充分的新型食品工业发展路子,努力培育出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确保本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尝试依据国外消费者消费习惯和饮食口味,开拓国外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市场。

在销售环节上,一方面,由传统简单的供给者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换,即由先生产后销售向先销售后生产转换,由消费者提出产品需求品质和数量,再经农产品生产者报价并达成一致后进行专门性生产。另一方面,由店面销售向网店销售转换,借助“互联网+”创建专业性农产品商业营销模式,打造出具有专业性和各地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品牌,实现互联网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和销售机制。开拓新的农资供应模式和农机经营机制,持续提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水平。依据产品质量、品质和特色吸引顾客,而非简单的广告推广等营销手段。

(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改革

针对农产品存量大、销售套路单一的问题,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制定相关的价格政策和收储政策。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储备地之一,粮食储备量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水平下,对粮食价格和储存制度进行严格把关,控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政府在考虑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时必须同时兼顾种植粮食的普通农户的最低收入。借助价格指数保险,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不高于目标价格或价格指数下的损失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同时,政府提前制定好粮食补贴政策,保证其与粮食价格完全脱钩,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用于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7]。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农机科技推广,2016(1):11-12.

[2] 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21-224.

[3] 张云. 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19-221.

[4] 李铜山,韩苏玉.浅议农业大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河南省为例[J].科教导刊,2016(2下):184-185.

[5] 孙志平,李钧德,宋晓东.河南: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J].农村·农业·农民,2016(10):14-15.

[6] 张云. 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19-221.

[7]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与微观运行,2016(2):104-115.

(责任编辑:蔡洪涛)

Influence of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LI Xiaoyan, XING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ituation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ontradiction of supply-fro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Provi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sid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in Henan Province, The lack of labor force,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low quality of the processed produ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weak branding ability and the large inven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ir existence. To chang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e investment, change and enhance the existing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marketing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high quality, highly internationalize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inall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guidance and training; Is to improve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 mechanism,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to give subsidies to improve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supply-front; structural reforms;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2016-12-25

2015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低碳技术集成及减排效果评价”(15210231034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强可持续性视角下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差异性及协调机制研究”(2017-ZZJH-329);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差异及趋同性研究”(16A790012);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项目“三维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GZS285)阶段性成果

李晓燕(1982—),女,江苏淮安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环境经济。

F019.8;F321

A

1008—4444(2017)03—0028—04

猜你喜欢

结构性河南省供给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