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之关键:变“出题”为“问题设计”
2017-02-22周苑
周苑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2015年12月,我在上海接触到微课程教学法时,便敏锐地意识到,微课程教学法是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方法。之后我便开始学习有关理论并付诸教学实践。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要善于将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和微視频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的学习目标。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问题。问题与题目是有联系的,问题本身可以表现为题目的一种。但是,问题和一般性题目又有很大差别,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让他们在自主的思考活动中体验成就感,从而完成由机械记忆模仿到“发现学习,发展智慧”的蜕变。
微课程教学法给传统教师带来的最大冲击是题目被问题取代。这给已经习惯于“题海战”的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理性地认清题目和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发现“题海战术”对实施微课程教学法所造成的困难,以及研究怎样实现“以题带点”向“问题导向”的转变、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等问题,对成功实施翻转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题目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看清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纲举目张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之所以采用问题导向策略,是因为问题具有促进学习的四大优势:首先,问题带有启发性,能够引发思考。其次,问题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在面对指向精准的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再次,问题一般反映概念、原理、方法,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已经理解问题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就掌握了破解的方法,能够“明理通达”应对几乎所有题目。最后,问题引导的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有助于学困生重拾信心和尊严。
题目的主要功能是供考试、检测使用。它往往反映知识的某一个点、面,使学生不容易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填充题,往往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虚假认识。而且题目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想方设法套用以前的经验,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无法通过解决问题得到创新的意识。有时候,对于通过题目训练过的知识点,学生能理解,而没有训练过的,学生就不懂了,这样导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是,题目具有重评价、可量化、测量效果明显等特点,用于学习效果的检测比较方便。因此,它可以作为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或课堂学习方式创新中有关“课始检测”的手段,其范围与难度可与“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相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为进入难度渐次提升的后续学习打好心理基础,顺便查缺补漏。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进阶”,与“检测”的差别仅仅在于,它以让学生尽到最大努力后能够摘到学习“果实”为设计意图。因此,题目在“进阶”中运用时需要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
“题海战”是“问题设计”的最大障碍
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一个常量,无法让每一位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方法、步骤去自主学习,因此,在单位课时教学内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常见现象。而解决的办法仅仅是不断地做题,期待“以题带点”弥补知识漏洞。
实际上,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概念、原理和方法,做题也只是死记硬背,一有变化还是迷迷糊糊,又要通过各种变式继续“补漏”。于是,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这道题我已经讲过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不得已,“题海战”“满堂灌”继续,形成恶性循环,这在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同时,也让教师心力憔悴。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进行“题海战”“满堂灌”呢?因为不断做题,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知识漏洞,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习题所创设的情境,提高他们做题的准确度,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刷题”成为“提高成绩”的习惯性手段,然而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降,他们只能成为做题的熟练工,不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教师的思维水平也在下降,表现在有的教师竟然给不出问题,这构成实施“问题导向”“智慧点化”的最大障碍。
另外,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微课程教学法的精妙之处,往往不敢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法也一度遭到学生、家长的反对。在他们看来,“问题导向”好像不针对考题,会使学生想多想偏,不能夯实基础知识;如果学生不做题就无法落实考点,就不能量化、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想法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微课程教学法的过程中,改变师生固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很难,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把题目转变为问题是突破传统、成功“翻转”的关键
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和家长能够认同“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是高中实施微课程教学法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采取了三种措施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逐步突破传统,走进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只有认同才乐于去尝试和改变
在“DNA的复制”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同时下发这节课的任务单和导学案(如上页图1、图2),以及与任务单相配套的微视频,让他们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前学习。
通过对比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再结合检测结果对照,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任务单”问题的引导下,借助微视频的帮助,大家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课前学习目标,且效果显著,由此对自主学习任务单产生信任。学生排除顾虑后,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探究中,而不是再期待做题,做题……
此外,学生通过“任务单”中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发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导学案”那样把问题留到课堂上,等待教师讲解和答疑。
2.过渡阶段适时给出问题答案
针对学生习惯于做题、对答案的行为习惯,以及没有答案好像就什么都没学到的心理状态,我在实践之初,即从传统教学向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翻转课堂过渡的阶段,适时地向学生出示问题(包括后面的课上探究问题)的参考答案。
例如,我曾经在检测之后通过小组“对一对”“议一议”,组织学生尽可能统一答案,然后再用幻灯片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己比对答案。几次之后,他们就会发现,所谓答案就是对问题有理有据的看法。只要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就完全有能力获得正确答案。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摆脱了对答案的依赖,更加相信自己,解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再也不吵着要答案,而是主动通过小组协作评价来获得对问题的认知。
尤其是设计课堂探究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和不断访问,从而实现知识要素的多重链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其实,按照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问题最终也是无法获得答案的。
在组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我设计了两个真实情境探究,具体如下:①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②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为什么静息电位基本相同而动作电位不同?(如上页图3)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静息电位的计算公式,即Vm=(g钾×E钾+ g钠×E钠)/(g钾+g钠),所以他们到最后也无法解释静息电位基本相同的原因。但这一过程引爆了他们的思考,甚至引起了他们的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随着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展开探究,学生深刻理解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产生的离子基础,这就是设计探究问题的目的。
由于在传统教学中,问题通常由教师提供,学生能够预期、猜测和寻找答案,而无需对问题本身进行界定,所以学生在刚开始实验的时候并不理解,感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向学生说明问题的设计意图的做法,让他们理解问题导向和问题探究绝不是“伪课改”的“作秀”,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完成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的学习目标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设计。
3.定期开设习题课作为“奖励”
为什么说习题课是奖励?因为在微课程教学法指导下的翻转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许多由于个性差异而产生的落差问题。
实践微课程教学法的“填沟”理论,使“学困生”不见了。学生做题是在理解了概念、原理所包含的意义,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懂了做”,是练练手,这与“题海战术”即通过大量训练来获得成绩是截然不同的,其结果自然是学生对各种题型都能应付自如。
适当的定期训练有助于学生打通思维的逻辑通道,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起对知识体系的認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做题就变成一种奖励,而不是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一举措也让学生发现,即使不像熟练工那样反复练习各种题型,最后也会做题,也能取得好成绩。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需求
按照翻转课堂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和课堂“微项目学习”的问题设计。
1.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课前自主学习是目标管理式的学习,是学生在微视频的帮助下,依据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来达成目标。
我认为,这部分“问题导向”的设计是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服务的,即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脚手架(支架),为课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度学习、协作探究做铺垫。因此,这类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有正确的有限答案的问题。学生无需对问题本身进行界定,而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以此达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目的。
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同时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彼此之间有联系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解决一个问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在设计中,要保证学生破解一系列问题之后,能够达成全部学习目标。这样就能为学生内化课堂知识、拓展自身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探究问题设计
课堂“协作探究+展示活动”构成“微项目学习”。它是微课程教学法借鉴国外项目学习而创意出的适合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课程学习形式,是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微项目学习”的探究问题要求来自真实情境。由于这类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和相关的资料不能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可以依据问题所依存的情境对其中一些元素提出自己的界定或假设,然后寻找证明假说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
这类问题要求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都更具开放性。探究的结果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不唯一的,也可能到最后也没有答案,但在不断探究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却能积极思考,接近或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甚至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可以说,这类问题是根据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需要而设计的。这类问题的设计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更高了。正像微课程教学法所强调的,教师不再编了脚本自己演,而是要思考怎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发现式学习。
例如,在前面两个基于实验情境的探究问题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的帮助下,已经了解了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K+通道开放、K+外流引起的。在此基础上,依据问题1所给的真实实验情境通过协作探究能够得出: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神经细胞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看似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却引发了又一波的探究活动。学生很快就发现新问题:扩散后膜内外K+浓度是否相等?然后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扩散后膜内外K+浓度不相等,原因在于电位差的存在。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如果电位差能影响K+外流,那么,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为什么静息电位基本相同……
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并不是事先就知道学生还会发现什么问题,而是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主动思考,满足他们不同的发现式学习需求。其实,支持学习的最佳方法应该来自需求的一方,学生完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学习,这样的探究活动会持续很久,甚至到课后,他们会利用休息时间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对于看似一个与知识点无关的探究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了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动作电位波形的分析。问题设计的目的理应如此,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把题目转化为问题,把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其投身于问题的探究中,是微课程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环。当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时,我们就会认同精致、有效的“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