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
2017-02-22沈书生王蕾
沈书生+王蕾
编者按:两年前,2015年,“创客教育”走进中小学校园,一时间,呐喊声、质疑声此起彼伏。应本刊之邀,一场聚焦“创客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实施”等问题的深度对话在两大业内人物(李大维和谢作如)之间展开。2017年,经过两年培育的“创客教育”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挑战,为此,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沈书生与江苏省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王蕾进行对话,为大家解读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话嘉宾:
沈书生: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等研究。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文化需求与信息化助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推进策略研究”,参与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案例研制等研制,并主持了南京等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研修,在爱课程网MOOC平台主讲了“信息化领导力”课程,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译著《教学样式》,与团队合著《信息化教育在行动:走近南京》,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对话嘉宾:
王蕾: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江苏省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机器人进课堂”领导小组副组长,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组成员,苏科版、电子工业版等多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师参考用书编委,江苏省教研名师(王蕾)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鼓楼区王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曾获得多次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赛课特等奖、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特等奖、一等奖;江苏省首届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十余篇教学论文公开发表于各类教学类期刊中,六十余篇教学论文、案例获国家级、省市级一、二等奖;执教多节省市区级公开示范课,在全国多地开设了五十余次教学专题讲座;多次摘得国家级、省级教育软件制作、微课、新技术运用等赛事的特等奖、一等奖;辅导多名学生在机器人竞赛、创客大赛、电脑制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现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
● “创客”能否走进中小学课堂?
王蕾:沈教授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围绕“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构建”进行对话。近年来,创客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推广姿态,各基层学校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创客教育。例如,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及猫友汇主办的首届“技术、创新与实践——2016年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年会·南京峰会”于5月20—21日在南京市東山小学成功举行。南京市于2014年启动了“南京市中小学创客联盟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多项创客主题活动,已经形成了包括课程研究、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等在内的一系列成熟的项目。林林总总的创客教育在我们面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新颖的课程结构、新鲜的课程素材、新意的活动形式、新奇的作业等强烈的吸引着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视线。但是有关创客教育的课程化研究尚未成熟,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中小学是否适合开展创客教育呢?
沈书生:“创客”一词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教育的热词,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满。“创客”,通俗地说就是“工匠”,是能够结合特定的需要而进行创意并将之实现的人。在我们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其实也已经存在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或活动,但是,众所周知,这些课程或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可以说过去的更多类似的安排仅仅是为了迎合所谓的两手抓的意图,即“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几乎被看作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概念而被人们重视起来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又自然地认为应试教育才是根本,这种简单对立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脱境化。
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十分关注学习的价值,并将创造看作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素之一,但是,从当下的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实践的主体大多还是学校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或科学课程的教师,如果这一群体充满了变革的热情,且他们所在学校的管理者也对创客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许该学校的创客教育就会显得朝气蓬勃,而一旦学校缺少了这两类人中的任何一类,创客教育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王蕾:听了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创客教育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科技元素,更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属性。带有创新思维、创造实践的认知内容是中小学生当前所需要的给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客教育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中小学生又为创客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活力资源。因此,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沈书生: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中小学校开展创客教育,这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成长的自然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他们深度理解的必然要求。
关于创客教育,应该说本身就没有远离过我们的学校。例如,对于科学课程,有的学校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学习,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也有的学校会通过科学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借助简单的实验室条件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时,也会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些特定的作品,或者通过给小型机器人设计不同的指令,来完成某些任务。也有许多学校运用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表达并实现自己的创意。
但是,如果我们再对这些存在的创客现象做一些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学校的创客活动背后往往存在一些潜在的力量,如某些竞赛活动及校本文化建设的评估要求等。我并不否认,一方面,在中小学确实存在着许多朴实的创客活动,另一方面,竞赛等外部刺激因素的存在会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客教育的实践中。
目前的创客教育,还存在典型的运动倾向,通常由学校的某一个特定团队指导学生展开创客实践,而且这种实践往往是在学校的学科体系之外独立存在的。如果不能够围绕前面所说的三个要求来看待创客教育,一旦学校的管理者出现变更,或者负责创客教育的团队成员发生变更,必然会导致学校的创客教育发生转向。
我们不妨用教育目标的语言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为例,他提出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六层次说,后来他的弟子安德森等人又对这些目标提出了修正建议,建议以“知识、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作为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目标。这一学说体系倡导将创造作为人的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这种创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运用与模仿,而是知识的再生产与增值。
王蕾:确实,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在教育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一线教师们也往往会采用这个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教学体系中,创客教育有其符合认知规律的存在理由,也不断地修整着原有课程的内容,以其自身特有的形式建构新型的教学途径。
沈书生:这样的理解是契合实情的,如果抛开一些其他因素,我们会发现创客教育恰恰也指向了“创造”这一目标,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合适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类复杂问题,那么,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学科知识,还能够懂得如何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又将会促进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求知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中将创客教育仅仅委托给专门的创客团队,而没有指向全体教师,这种创客教育可能是局限的,也是难以长久的。让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能够思考起来,使其从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关系出发,理解自己所承担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而形成对学科的综合判断,并借助“创客”这一载体来实现跨学科的协同,这样一来,才有可能建立更具生命力的创客教育。
● “创客教育”该如何走进中小学课堂?
王蕾:有生命力的创客教育,需要在中小学找到适宜的土壤,才能结出适宜的果实。如果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就违背了创客教育进入校园的初衷。例如,在某些学校的创客实验室中,为了强调创客硬件的大而全,将开源机器人、创意积木、3D打印机、无人机、雕刻机等创客硬件均引入了社团教学中,看上去很美,操作起来却一声叹息:师资培训不足、学生供给智力因素不全、活动组织困难、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等困境,导致创客教育最终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中。那么创客教育如何才能够实现与中小学不同学科的结合呢?其基本的建设意图如何呢?
沈书生:中小学的创客教育从被提起到被重视,正在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发展势头,但是不是说有了一系列活动或建立了所谓的创客空间,就表明已经建立了符合应用需求的适宜土壤了呢?我看不一定。
就像我们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养一些花花草草一样,这些花草主要还是栽在盆子里的,要想实现漫山遍野,就自然需要回归到自然的土壤中。在学校的教育中,真正的土壤是学校的各科课程构成的综合体系,而不是一两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当下的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但我们并不否认,在变革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人们进一步深思的现象,如到底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现实世界的真问题并用学科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创客教育在建设之初可能会被看作学校的特色项目,但如果仅仅是以特色项目的意图来打造学校的创客教育,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要想让创客教育真正发挥价值,就必须明晰其真正的意图,即要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以满足他们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王蕾:创客空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渐进、日趋成熟的过程,它不但需要硬件的更新和支持,而且需要创客教育本身不断进行本土化和规范化,找寻到适合自身生长点的土壤,才能为创客教育营造出适宜的温度和发展条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创客教育必须具备符合学习需求的成熟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机制,才可以走到他们,触及基础教育的根源。
沈书生:我们实现这些意图,可以从学科协同的视角展开:一是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理解其课程目标要瞄准创造,并注重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二是要通过适当的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了解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尝试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寻找学科间的关联;三是可以尝试以应用需要驱动,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应用的需求,思考如何以学科知识助力学生建立应用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借助创客教育这一载体,尝试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制品的设计与创作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学科的共赢。
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些特定的范式,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同,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在建立“创”的价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角度。另外,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也不是所有的“创”都需要以制造出高规格的实用性的制品为最终标准,“创”可以強化重点,分别从不同的层次上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达成不同的“创”的目标。
● 创客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力构建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蕾: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鼓励用户的自我创新,而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建立与该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创新培养机制,您能结合创客教育的要求,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中小学生构建学习力吗?
沈书生:关于学习力的概念,学界是有不同的认识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将学习力看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持续学习的力量。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力量,首先需要弄清楚学生在未来可能会遭遇到哪些状况,学生如何才能够应对这些状况。
第一,学生可能会遭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及挫折,而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或挫折的基础力量就是顺应力,即让学生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能够保持从容,并能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知道如何借助持续的学习,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新问题面前存在诸多解决的路径,此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策应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学会运用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复杂的问题。
第三,学生可能会面临许多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互惠力,即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愿意与他人协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协同是一种双向的行为,参与协同的各方都应当享受到协同所带来的快乐,而非满足一己之利而忽视团队其他成员的利益。
第四,学生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的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形成较强的自省力,拥有了自省力,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会思考如何才能将抽象的学科知识或复杂的符号转化成可以看到的制品,让他们在动手和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思考的习惯。
王蕾:为迁移而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是提升学习力的终极目标。创客教育走进中小学后,经历着多种考验和变革,有的人认为,创客带着很强的创新意蕴,它为某些具有创新个性的优质生源而服务,为他们的个体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有的人认为,创客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习者,走平民化的路线,让所有的适龄学习者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受益。那么,创客教育究竟应该服务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是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呢?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观点来看,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创客是面对全体学生而进行的教育,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为大多数适合接受创客教育的孩子所准备的。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私人订制的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但其自身一定是普及的、通俗的、平易近人的。
沈书生:要深入地剖析这个问题真的不容易。当下人们对创客教育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伴随着机器人、计算机或网络等媒体形式而生的,也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创客。
诚然,“创客”一词是在近几年被重视起来的,一方面是“客”的流行,另一方面是“创”的追求,两者一碰,自然就有了生机,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商机。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并系统地思考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类技能,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就不应当将其简单地看作一定要依赖于某些特定的载体形式,而是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角度与解决路径,关注如何让学习者学会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创意,这样的话,才可能使创客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
不要将创客教育看作是一门学科,而要将其看作是不同学科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样就可能会使创客教育表现出更多的实际价值,当然,这可能还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创客教育的福利,还仅仅是一种奢望,而且这种状况还会保持一个阶段。
王蕾:当今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在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多种媒体和技术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冲击和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能走多远?最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成熟的状态?是如某些新技术一般昙花一现,最终在时代大潮中销声匿迹,还是对自身进行不断地修整,内化为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完整的课程内容之一呢?我想,它所期望的,应该是后者,让自身所需要的元素进行本土化、具象化,最终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常青树。
沈书生:对于一个热衷于概念创新的时代而言,人们常常会通过变换概念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或者说是造就一种运动,就这一意义而言,我真的无法断定创客这一名称能够存续多久,但我敢肯定的是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创客教育的思想都不会过时,学校的教育变革过程中,创客教育自然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并通过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整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创客教育新形式。
从独立的创客教育课程,到融入创客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再到多学科支撑下的创客教育,这是创客教育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一条道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教育一定会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朝向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学习者的方向转变,未来的学科之间一定会打通,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各门独立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融合。
创客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尝试将已知世界的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起关联,通过动手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求知的兴趣,进而形成高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学习者可以用具有创意的制品,展示自己的智慧,并向人们证明,他们已经具备了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力量。
● 创客教育如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力?
王蕾:听了您的诸多观点,我明白了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什么会呈现出愈来愈热的势头。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创客教育这对四个维度均有所涉及,如开源式实体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通过机器人服务人类的活动形式展开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创客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难题,如哪些学习内容可以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能力?有些学校将学生兴趣组、社团活动代替了普及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创客教育成为学校科技特色的点缀而并非课程内容,让创客教育小众化,使其呈现出一种尴尬无奈的状态。于是,我不禁有这样的困惑: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又如何将其具体细化在信息技术学科范围内的学生学习力构建中呢?
沈書生:创客教育能够在中小学校园内迅速地普及开来,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本身又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属性,使得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必然关联。
创客以“创”为基本目标,以“客”为创的实践主体。从行为方式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带有“创”新属性的“客”们实施的创造性行为。与过去的一些学科相比,创客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奇思异想”,并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通过具体的制品来呈现学习者的创意。自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开始就将创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它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它和创客教育在目标方面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创新的维度,最终的制品需要体现创新的性格,学习的评价需要体现创新的元素。借助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习的新工具与新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将自己的创意与思考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创客教育自身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提高课程的整体内涵,两者是相依与相生的关系。
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成为创客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一个学科载体,在依赖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亦可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创客教育可以视作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高一层次的目标,学习者在习得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后,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来聚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而转化为更有深度的创新性思考,并促进课程的深度发展,两者的共存共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不竭的学习力。
王蕾: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敏感性和接纳性,这些从本质上符合课程发展的需要。在渐进的过程中,创客教育本身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或从其教学出发进行整理,或从其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或从其作业呈现形式中进行改良。那么,就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能否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建议呢?
沈书生:例如,在机器人教学中,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机器人单元,一般采用经典的机器人模块来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的基本应用,这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为其平台的封闭性,无法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果在机器人教学中,教师能够渗透创客教育的思路,则可以有许多改良的方法,如借助开源式机器人平台,从理解与应用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借助平台的延展性功能,尝试探索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与发展需求,这既可以扩大机器人学习的主题范围,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项目支持,让机器人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并更加趋于实用,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创新机器人的值域范围。
另外,“创客”的发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猝不及防,教育者几乎来不及系统地去整理它的体系,它就已经春色满园,遍地开花。但是冷静后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它是否适合在中小学的课堂中进行?是否能够建立起完整而经得起推敲的知识体系?是否存在一条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学习路径?如此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当下,人们日益重视学科的核心素养建立,创客教育中,同样需要考虑其核心素养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够既体现区域的差异性,又遵循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并找到体现课程本源的类属性,通过适当的物化塑造,形成系统的课程设计。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属性才能走进中小学的教学中,创客教育显然需要梳理和整理,并通过学习途径的探索,进行自身的外化。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是创客教育走进教学领域的学科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不断重构,建立多层次的学科内容体系,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创客教育内容体系与认知体系,并将其转化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在现阶段,要实现课程之间的重组与再造,可能会出现多种状态的并存,有的是一种延展,有的是一种补充。例如,3D打印是创客教育中较为常见的单元,它将创客们的设计意图以建模的形式在软件中呈现,并通过实际的3D打印机进行具体的实践,从而创作出符合创客要求的实物。虽然可以将梦想转化成现实,但是它往往很难实际地走进课程中,这是因为其自身设备的限制,导致打印周期过长,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作品的呈现,所以它一直以来只能作为社团活动的内容,而无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进行外化。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促进课程的相互渗透与完善,并不断改造课程的内容体系。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3D打印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APP教学相结合,设计出界面更为简单的建模软件,并结合3D打印机自身的改良,创作出能在一节课的课时内制作出的创客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创客内容的外化,并可持续进行更新。
王蕾:從沈教授的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构建的方式方法,由于创客教育在实现条件与师资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当下它还只能依赖其他载体来发挥价值。我想,在条件成熟以后,创客教育也许就可以脱离这一母体,并发展成可以聚合更多课程思想的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而发挥着更大的力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对话印象
认识沈教授已有十多个年头,从当初有幸成为他的座下弟子开始,我便切身体会到他幽默与严谨并行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他总能把晦涩难懂的学理概念进行实践性的改良,使其呈现出易于理解、乐于吸收的面貌。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幽默小品进行阐述,课程结构可以迁移到心理拓展训练,前置性评价可以用戏剧序幕的形式进行类比……他总能在实践与学理之间找到适宜的土壤,为学习者创设舒适易学的学习途径。似乎近在咫尺,似乎身临其境,似乎阳春白雪,似乎触手可及;或豁然开朗,或茅塞顿开……这是温暖而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者能体验到认知背后的力量,进而内化在我们后来的三尺讲台间,也让我们潜移默化中,带着这样的体温,触及孩子们的心灵。
这一次的对话是在沈教授繁忙的工作间隙完成的,虽然我们的议题细微而具象,目标直指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及有争议的主题,但是沈教授依旧欣然接受,他结合了很多具体的案例,细心地为我们梳理了信息技术学科视角下创客学习力的创设元素。这次的对话也正体现了沈教授理据充分、详实具象的研究风格。一如他谦和的处事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儒雅的学者风范,他的敏锐的学术思维令人敬佩!中国有书生,书生呈高见,愿沈教授桃李满园,再创佳绩!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