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小说三议
2017-02-20乌人
陈年是我这几年最看重的一位后起之秀。记得2009年我在她的博客上看到《胭脂杏》后,便高兴地为她各处推荐。后来的事实完全如我所愿:不仅被《小说选刊》选发,还被收入年度最佳小说选。随后,陈年的小说接二连三地在颇有影响的刊物上频频亮相,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文心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她的小说集《给我一支枪》和《小烟妆》。
仔细研读陈年这两部小说集,认真梳理阅读陈年这些小说文本后带给我们的喜悦,我觉得其对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书写以及饶有韵味的文学语言的熟练运用,在当今中国文坛也是屈指可数的。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年小说三议》。那么,我们就从第一议开始吧。
一议陈年小说对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一段时间以来,底层民众写作已然成为作家们趋之若鹜的热门题材,其中不乏许多著名作家。但在我看来,这些作家所写的那些表现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与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他们的作品编造和斧凿的痕迹太重,因而留下了许多破绽,几乎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何故?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其实并不完全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更不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底层民众的描写是他们坐在书斋里,凭着自己的想象杜撰出来的。他们一方面热心地写着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小说,一方面为自己的悲悯情怀得到满足而自慰。而陈年则不同。她是用自己的心血、蘸着自己的泪水,写出这些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小说的,其深度远远超过了那些名家的作品。
因为农协工协议的解除而不愿回村务农的三鬼和因为在井下出了工伤而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的刘军开上“黑摩的”,混迹于市区和矿区的交汇处,偶然与丈夫死在井下、为了孩子上学而坠入风尘并做了暗娼的矿工妻子在市里相遇。原本与女子丈夫是工友的刘军,却因为爱人患病长时间无法行夫妻之事,便与工友的妻子上了床。(《小烟妆》)
这篇小说陈年写得风生水起,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天衣无缝,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雕琢与粉饰。翻开陈年的这两部小说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反映底层民众生活这个主题,就连那些用儿童视角关注成人世界的小说也是如此。比如《寻找蝈蝈》《豆腐河》《女人与鸟》《给我一支枪》,都写得那么厚重、扎实,读后令人心中沉甸甸的,始终难以释怀。仅这一点就超出了同期作家的作品。
母亲外出看护在井下出了工伤的爸爸,三天了还没有回来。被饥饿折磨得前心贴后心的兄妹三人,想起了总有好吃的的大姨家,便抱着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背着还很小的妹妹,想坐公交车去大姨家。但因为没钱而被狠心的售票员赶下车,不得不迈动自己的小腿,徒步前往一矿,寻找不知道住在哪里的大姨家。(《走亲戚》)小说对孩子们深受饥饿煎熬的描写,对盼望妈妈快点儿回来的焦急心情的刻画,以及走过大食堂和水果店时,闻到从大食堂和水果店飘散出来的肉香和水果味,而又无钱购买,于是幻想着如果有了钱,便“愉快地把大食堂里好吃的东西统统买一遍”的描述,读了让人心碎,但又感到真实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底层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而在我们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里是根本看不到的。
下岗失业又离了婚的陈平,为了生存,当过洗碗工,干过清洁员,生活始终毫无保障的她,在老左的推荐下,到老左开茶座的亲戚那里当了戏女。戏女这一职业类似暗娼,但又不同于暗娼。暗娼靠出卖肉体谋生,而戏女则是可以任由男人们在身上摸来摸去,却不和男人上床。陈平在茶座做得顺风顺水,手头有了钱,就买了一部手机给儿子送到了学校,但又生怕儿子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后经老左介绍,陈平认识了媳妇离家出走多年未归的老徐。俩人的生活峰回路转,刚刚有了些起色,陈平的也离了婚的父亲却因为小女人要给自己儿子买婚房,不仅把他多年的积蓄全部给了儿子,还拿他的命根子——房子做了贷款抵押,最后又让小女人的儿子把他赶出了家门,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九层塔》)其间的艰难与无助,让人看到的是底层民众那毫无希望的未来。
为什么陈年会把这些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描写得让人刻骨铭心?原因非常简单。陈年本人从小就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耳濡目染,她从小接触的就是这些非常琐碎但又深入骨髓的艰难生活。她体验过太多的人间冷暖,也尝尽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她生活周围这些人们的爱恨情仇,她随时随地都可以触摸到。她同他们的生命已经完全融在了一起。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哀乐,他们的艰辛和他们的希望,其实就是她的痛苦,就是她的哀乐,也是她的艰辛和她的希望。正因为这样,陈年才有了远胜于那些大腕作家们的发言权。她能写出让人振聋发聩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议陈年小说饶有韵味的文学语言。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来看,很少有哪位作家的语言能像陈年小说语言这样具有冲击力。
写到这里,我想也许有哪位会问了:“你贫不贫呀?你能不能来点儿新鲜的?为什么你一写评论,总离不开谈你的狗屁语言!”对于这样的诘难,我只能老实回答:我就这点儿水儿。你总不能赶着鸭子上架吧?我自知我没有那些文学理论深厚的专业评论家那样的知识储备,写起评论来,文学理论总是一套一套的。我承认我没有那样的学养。所以,我只能就我阅读这些文本时的认知,谈一点儿感受。
汪曾祺先生曾经多次说过:“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儿;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儿。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儿。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汪先生又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汪先生还说:“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参差不齐,并不好看,但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陈年小说的语言就是这样。比如《新媳妇》一开头:小媳妇听到刚出井的男人们喊:“新媳妇的奶子像结在树上的果子。”“水儿恼恨地朝脚下唾了一口,想着几分钟前自己还在光着身子洗澡,脸不由得红了。她脚下走得飞快,细腰小屁股一扭一扭地甩起来,甩出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 这“细腰小屁股一扭一扭地甩起来,甩出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寥寥二十几个字,信息量却很大。它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媳妇那掩饰不住的看似恼怒实则内心欢喜的心情,还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小媳妇正笑吟吟地扭腰摆胯地向我们走来。再比如:“男人吹着水儿耳朵后一小块皮肤,热热的。水儿有点儿痒也有点儿晕,身子软得就像扶不起来的热豆腐”和“男人的手往下一拐,伸到水儿的胳肢窝下,水儿叽叽咕咕变成只小母鸽子。”看看:几十个字就把小两口的调情写得这么活泼。看了这样的文字,让人不免心生嫉妒。嫉妒這小两口的爱情生活过得这么有情致。还有“爹一回家,娘脸上都是笑,笑得锅碗瓢盆也跟着咯咯地傻笑。”(《遗尿帖》)把一年只能回一两次家的爹,一回来便给娘带来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至尽致。娘看到爹,心里高兴得溢出来了。她没有正面描写娘的这种欢乐心情,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只用了“锅碗瓢盆跟着傻笑”,十几个字便把娘的这种心情全写了出来,从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些文字,是不是如“老翁携幼孙,顾盼有情”,摇曳生姿,很有韵味?这样的语言,你越咀嚼,越觉得回味绵长。在陈年的小说里几乎到处都是。你随便翻开哪篇,都俯拾即是。
写人如此,就是写景状物,陈年的小说也写得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描写春天:“倭瓜出芽了,个个戴着顶秀气的小白帽子,张扬得厉害。豆子憋不住劲,也跟着从土里冒出来,手里的小刀片划拉着走进跟前的风。”(《新媳妇》)好一个“豆子憋不住了”,简直是神来之笔。“小草的眼圈绿了”(《豆腐河》)小草居然长出了眼睛?描写黑夜来临:“不远处,刚才还又大又圆的太阳,被看不见的黑暗狠狠咬下一口。天一下子暗了许多,也似乎更冷了。”(《梅花沟》)这一口咬得妙!让人意想不到。女人在炉盖上给男人烤豆子,“只一小会儿,那些豆子就被烤得叫起来,豆皮子裂开一条缝儿,露出焦黄的身子。女人把豆子们赶到炉盖子边,大拇指和中指搭在一起拈一颗豆,搓去皮,放进男人的嘴里。豆子有点儿烫,在舌头上跳来跳去,男人嘴里嘶嘶地吸着凉气。”(《小酒壶》)豆子还会叫?多新鲜!“女人把豆子赶到炉盖子边”,一个“赶”字,把豆子们都写活了。这些奇思妙想,亏她想得出来。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东西,在陈年的笔下便全活了过来,成了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小生灵。
读着陈年小说中的这些语言,你不觉得新奇吗?它们就好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精灵咯咯咯地笑着闹着,从书本上走下来,径直向我们跑了过来,给人一种调皮、生动、独特、妩媚而又韵味绵长的感觉。恍惚之间,它们似乎都有了生命,让你不敢大声出气。生怕出气的声音大了,会把它们惊吓着。陈年的这些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她最为可贵之处。
三议对风尘女子的温情呵护。说到风尘女子,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认为她们是丑恶的,是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的。而在陈年这里,这些被迫沦落风尘的女子,陈年都予以了来自内心的温情呵护。陈年从小生活的环境,就像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中老锡匠告诫十一子时说的那样:“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因为“她们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陈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环境——临时户居住区里。如果说煤矿工人是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那么,生活在煤矿临时户居住区的这些人就更低了。这里的妇女和孩子们从来到矿上就被贴上了临时户的标签。她们因为没有户口,从而也就被剥夺了本应和长期户职工家属孩子们一样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她们没有资格分配到矿上给工人们建造的房子,没有资格享受国家供给的商品粮,没有资格享受职工家属50%的免费医疗,没有资格享受矿上的免费教育。她们只能依靠自己丈夫在井下用生命和血汗换取的那点儿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因此,这里的妇女一旦遭遇到人生最大的灾难——丈夫在井下丢掉了自己可贵的生命——后,被生活所迫,她们中不少人就只能沦落为风尘女子。她们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艰难地支撑摇摇欲坠的家,养育她们还未成年的子女。陈年对她们太熟悉了,熟悉得就像她自己的那双手一样。所以,她在《胭脂杏》《九层塔》和《小烟妆》等反映风尘女子的小说中,就用她女性的温暖情怀,热情地拥抱那些可怜的风尘女子,并用她细腻而温暖的笔墨,蘸着滴滴血泪,深情地书写着她们的艰辛和无助。
通过上述三议,我们不难看出,陈年是位很有前途的作家。就凭她对底层民众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和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与追求,相信她会给这个社会留下更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乌 人:本名宋志强,1955年出生。当过煤矿工人、作过党委秘书和宣传干事,还在法院从事过很短时间的陪审员、书记员,现已退休。1978年开始主攻小说,兼及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品》《文艺报》《中华讀书报》等报刊,并有多篇作品被《报刊荟萃》和凤凰网、百度等各大网站转摘,小说《景山养鸟》被选入南京市玄武区2015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散文《我和汪老的忘年交》收入《你好,汪曾祺》一书,还有同名散文随笔选和《乌人小说选》出版发行,《汪曾祺与书画》收入《永远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