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02-20朱晓辉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二科河南平顶山467000
朱晓辉(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二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朱晓辉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二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女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不孕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以及干预结束后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结束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2个月,两组躯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女性不孕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认知行为干预;不孕症;女性;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不孕症属心身疾病,约占我国育龄夫妇的8%~15%,治疗时间长、费用高,为家庭矛盾的重要医学和社会因素,患者多并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出现抑郁、焦虑、内疚、社会孤立、性满意度降低等心理健康问题,致生活质量下降、婚姻冲突,影响治疗结果[1]。认知行为干预对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作用。本文对女性不孕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护理措施对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年龄为20~39岁,平均(30.2±4.1)岁,不孕时间为1~10 a,平均(3.3±1.7)a。92例中原发性不孕49例,继发性不孕43例;因排卵障碍致不孕41例,输卵管因素致不孕28例,子宫因素致不孕17例,原因不明者6例。患者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神志清醒,能独立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问卷,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不孕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如下。
1.2.1 认知行为干预与宣教 观察组采用团体与个体认知行为干预相结合。团体干预于第1周进行2次,患者4~5人分为一组,学习女性不孕症知识及情绪调节方法,每次40~50 min。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逐步学会合理应对、正确自我认知、争取社会支持以及重塑自尊等。入组3 d内开始个体认知行为干预,2 d 1次,30 min/次,共进行7次,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做好健康教育,采用图表等形式讲解不孕与认知、情绪及行为的关系,具体分析患者抑郁病因,纠正自我消极评价、对疾病不合理的认知与态度,并针对认知性错误给予指导与干预,加强应对技巧训练,提高患者缓解负性情绪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完成认知重建,鼓励重新规划人生目标,矫正不合理行为。
1.2.2 放松训练与社会支持 选择轻音乐伴奏,指导患者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2次/d,约30 min/次,护理人员全程指导监测,保障放松动作到位,同时给予适应性应激-应对训练,注重调动社会、家庭力量,与患者家属协同关爱、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做好心理与社会支持。每周电话随访1次,20 min/次,连续4周,强化认知行为干预效果,使患者达到较佳的身心状态。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1 d、干预结束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两组患者心理状况,SDS、SAS标准分界值分别为52分、50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重。干预结束后2个月采用SF-36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对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干预结束后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1 d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分)
注:组内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2.2 干预结束后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结束后2个月,两组躯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cP<0.05。
3 讨论
女性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主要源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因素[2],且与不孕年限密切相关,年限越长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越严重,表现为明显的挫折感、孤独、愤怒、恐惧、害羞、紧张等。长时间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患者人际、社会关系、夫妻感情及性生活,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分泌,致排卵抑制、月经稀少甚至停经、盆腔充血、输卵管痉挛、性功能障碍、宫颈黏液黏稠等,加重不孕症病情及预后。
研究表明,对患者自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降低女性不孕症患者抑郁的发生率[3]。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对情绪和行为有控制性影响,结合放松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思维模式和情绪状况,增强自尊与自信心,缓解自卑、紧张心理,减轻心理应激,激发内在动力,积极面对疾患等问题,重建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良性循环,有效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与行为。
采用团体与个体认知行为干预相结合可有效促进患者互动、互助、内省和自我认识。护理人员通过解释、安慰、启发、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认知,发现其负性情绪主因以及错误的认知与应对方式,增强自我接纳程度,采取正确应对方法,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树立正确生育观念。治疗同时及早积极有效的应对可减轻应激损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争取社会支持与鼓励,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逐渐摆脱疾患阴影,对提高受孕率具有积极作用[4]。
本研究中,干预前1 d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2个月后,两组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女性不孕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Herrmann D,Scherg H,Verres R,et al.Resilience in infertile couples acts 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infertility-specific distress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1,28(11):1111-1117.
[2] 程丽,秦楠,朱姝娟,等.不孕症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4):94-96.
[3] 程丽,汤观秀,曹逸,等.女性不孕症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2):2630-2633.
[4] 邓桂英,王文兰,欧阳结颜,等.71例不孕症患者婚姻调适与医学应对方式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4):67-68.
R 473.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1.099
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