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对比分析

2017-02-20陈燕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内一科河南新乡45300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二聚体溶栓脑梗死

陈燕(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内一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不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对比分析

陈燕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内一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分别进行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辅以常规诊疗,观察两组凝血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D-二聚体水平均在治疗后2 h明显升高,3 d时下降至治疗前水平,其中,rt-PA组在治疗后2 h时水平明显高于UK组(P<0.05)。治疗后rt-PA组有效率为83.7%,显著高于UK组的65.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rt-PA组分数明显低于UK组(P<0.05)。rt-PA组脑血管再发、颅内出血与血管性死亡的总发生率与U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rt-PA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得较UK更好的疗效,兼具一定的安全性。

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疗效

脑梗死即俗称的中风,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继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症状[1]。其中,急性脑梗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一类主要疾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十分关键,早期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溶栓是目前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分为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等[2],我国多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根据推行时间可将静脉溶栓药物种类大致分为两代:以尿激酶(UK)为代表的第一代药物和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代表的第二代药物[3]。两种药物各有优点,均已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为进一步探究二者效果差异,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对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UK和rt-PA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发病时间<6 h,经脑部CT或MRI扫描确诊且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颅损伤、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处于妊娠期者。其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61.3±14.2)岁;发病时间为0.5~5 h,平均(2.7±1.8)h。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平均(12.3±2.4)分。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NIHS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自愿采取本次研究的治疗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内容为体征监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营养支持等。UK组先将UK 75万U稀释至生理盐水100 ml中,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完。1 h后再取50~75万U稀释至生理盐水100 ml中,保证总量不超过150万U,30 min内滴注完。rt-PA组根据患者体质量确定rt-PA剂量(0.9 mg/kg),剂量最大不超过90 mg。第一次静脉滴注总量的10%,1 min注射完毕,将剩下量按照1∶5的比例溶于生理盐水中,1 h内静推完毕。两组需于治疗后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进行CT扫描判断是否有脑出血。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3 d内静脉抽取患者血液样本,血小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由血球计数仪测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经抗体特异性反应半定量测定,D-二聚体水平通过荧光酶试验测得。②疗效评估:测定治疗前与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修订标准判断疗效,分数减少91%~100%为痊愈,减少46%~90%为显效,减少18%~45%为有效,17%以内为无效,分数增加为恶化。有效率为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③预后情况:随访记录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的脑血管再发、颅内出血和血管性死亡发生率,比较两组预后效果。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量表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D-二聚体水平均在治疗后2 h明显升高,3 d时下降至治疗前水平,其中,rt-PA组在治疗后2 h时水平明显高于UK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2.2 治疗效果 治疗后rt-PA组有效率为83.7%(痊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恶化3例),显著高于UK组的65.3%(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恶化7例)(P<0.05)。

2.3 NIHSS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rt-PA组分数明显低于UK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cP<0.05。

2.4 预后效果 rt-PA组脑血管再发、颅内出血和血管性死亡的总发生率与U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提升治疗效果刻不容缓。经全球医学界不断探究,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的疾病。多种数据显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有明显的“时间窗”,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国际认可的最佳抢救时间为发病后6 h内[5]。

脑动脉血流供应机能发生障碍,脑部血液循环中断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是脑梗死的形成原因,也成为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治疗简单,耗时少且成本低,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早期溶栓可快速打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患者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有效缩小梗死面积,降低脑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UK和rt-PA是静脉溶栓治疗的成熟药物,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溶栓治疗中。目前已有诸多报道探究二者疗效及安全性,但对二者效果差异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对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实施UK治疗和rt-PA治疗,并辅以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凝血指标、神经功能疗效与预后情况。主要的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纤溶酶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其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系统性溶解作用的标志物,可在溶栓治疗后大量产生,D-二聚体含量也会相应升高,用作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变化趋势一致,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D-二聚体水平均在治疗后2 h明显升高,3 d时下降至治疗前水平,但rt-PA组治疗后2 h的水平明显高于UK组(P<0.05)。上述数据从血液指标反映rt-PA组的溶栓程度优于UK组。此外,rt-PA组的整体有效率也显著高于UK组(P<0.05),均表明rt-PA组具有更好的疗效,与此前研究结果一致[6]。上述结果可能与rt-PA的自身性质相关,rt-PA具有与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专一性地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结合,但对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无亲和作用,具有局部溶栓效果。已有报道显示,无论是UK还是rt-PA,均容易出现出血并发症,本组研究显示,rt-PA组与UK组治疗后3个月的颅内出血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安全性相当,近期预后效果基本一致。

综上,以严格控制时间窗、严谨用量保证安全性为前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获得优于UK的康复效果。

[1] 肖凯文,唐玉兰,张先龙,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595-2597.

[2] 马瑞,张晓惠,徐亚辉,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9-920.

[3] 郭松,田洪,臧巧利,等.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679-1680.

[4]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25-829.

[5] 李欣,李雯,刘凌云,等.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87-3288.

[6] 黄银辉,林友榆,陈振杰,等.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115例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20):2979-2982.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1.015

2016-01-28)

猜你喜欢

二聚体溶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