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级语文“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2017-02-18罗聪香

中学课程资源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困生

罗聪香

摘 要: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成绩上不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通过营造课堂参与氛围,削减基础知识积累;改预设为生成,侧重语言品味;拓展语文外延,发现生活的美等方法来转化学困生,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 参与氛围 语言品味 拓展外延

进入八年级上学期,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退步得较快,从七年级时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这难道是因为八年级语文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导致的吗?答案也不尽然。与七年级的语文学习相比,八年级的语文学习确实对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细观察退步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就会发现:课堂上为求知而闪动的双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试时试卷上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多,甚至作文也开始交白卷;作业的书写情况每况愈下,涂改、潦草日益严重……是什么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如此被动了呢?是什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备课。编写教案,三维目标赫然。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能从知识的积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价值观吗?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符合学生的学情,还是仅仅为了体现教师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呢?反思之二,看课堂。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思维碰撞的场合。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渐渐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浑浑噩噩。反思之三,看课外阅读。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枯燥而单调,本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语文的外延,但课外阅读的时间却被作业无情地挤占,课外阅读行为也被“看闲书”的观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学生就误以为语文学科既无聊又无味,成绩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针对“学困生”学习中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营造课堂参与氛围,削减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孩子如果在异国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许无法书写,但运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是不成问题的。学困生学习成绩退步的根源还在于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愿意融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语文的学习,如果指望学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难消化,学困生遭受的学习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耐烦,如果不能从任务总量上削减,那么,他们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会愈发滋长。如果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进步与肯定,其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因此可适当降低对他们在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要求,对要求识记的内容放宽一些,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剂良方。

作为补偿,我将语文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和拓展环节交给了学困生,要求班上成绩滞后的学生轮流上讲台完成任务。具体做法是:课前由教师简要地概括课上的内容,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查找资料,选择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诗歌、图片、影像等,在课堂导入和拓展环节中进行展示。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资料,往往能认真研读课文,从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称,到后来能找出与课文叙述相似的内容、抒发相似的情感、运用相同的写作手法等资料。在这一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潜行于地下的熔浆一般迸发出来,“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以前不肯背诵或背不熟的文章现在已能流利成诵了。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时,有位学生课前积累了三句唐诗,他是这样导入的:唐诗中与台阶有关的诗句不少,如: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

(台阶上清幽的景色传递出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展现宫女孤单寂寞的心情)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

(表现作者离别时凄凉悲苦之情)

台阶可以传递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笔下的台阶又传递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呢?这个导入既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将“台阶”能传递出人物情感这一特点彰显出来,看得出设计者花费了很多心思,展现了学习语文的灵心蕙质,而正是这位设计者,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仅仅82分!

又如,学了《岳阳楼记》一文后,有位学生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与庄子的《逍遥游》“无所待”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庄子。言语或许有偏颇之处,但这种心游万仞的发散思维是有益于语文学习的。“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不论孩子“吟哦”出什么,只要他们肯做、愿意做,就有了进步的可能。

二、改预设为生成,侧重语言品味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老师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学目标这种高雅的词语。改用‘教学结果行不行?这至少有利于语文教师把事前设计与事后效果区分开来,把自我悬想与学生实情区分开来。”“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即前者侧重于课堂预设,后者侧重于课堂效果。面向学困生的课堂要具有明确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样才会具备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困生多遍朗读和复述课文内容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和复述都是在对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进行的,这既协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听、说、读、思能力的配合,又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王尚文说:“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弥合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发现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语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其实……还不就是……只是……使人惊奇不已。”副词的使用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现出来,曲折有致又生动多姿。“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在这个吃鸭蛋的语境里,品读动词“扎”与“捅”的区别、“冒”与“喷”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在语言的反复体味中品出与初见文章时那种索然无味的不同韵味,那么,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会溢于言表。

三、拓展语文外延,发现生活的美

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困生之所以感到语文学习无味,其中作文就能体现这一点。这是未能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学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陈旧,只叙事不描写,语言表达口语化,在经历低分的打击后,他们开始消极应付甚至索性不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来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写作材料就会受到限制。王尚文说:“教师对教学事件的设置须是为了营造真诚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为了真、善、美,为了正当的目的与人交流,并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意图的观照意识和能力,实现写作心灵的反塑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注意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象,如发现晨昏中校园的美景,回忆夏日暴雨后的如烟云岚,无意间见到的宠物萌态,极目远眺乡野的一缕炊烟以及寻找平凡中的感动等。仰首春华,俯身秋实,林林总总的美尽情绽放于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手机进行照相和摄像能够实时捕捉精彩瞬间,教师可借助现代科技将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畅谈感受是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素材的一种好方法。另外,通过指定书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此补充生活体验、丰富生活阅历。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参与、品味、拓展,语文对于学困生来说就呈现出了别样新奇的风景。學生上语文课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声明显加大了,学生脸上浮现出了轻松愉悦的笑容。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及格率达98.7%,这验证了对“学困生”实行语文学习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鄢运华.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0).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路径
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
如何转化学困生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谈如何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和方法
浅谈如何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