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五度”激趣与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2017-02-18
●
把握教学“五度”激趣与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范淑娟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且越学越爱学,老师们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怎样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为课堂增加“温度”——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课的温情和温暖
曾经有一个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喜欢学习一个科目不仅与自己兴趣有关,而且与喜欢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因此,思想品德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制造各种机会,努力培养和加深师生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老师产生深厚情感基础上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课堂上看到学生认真地学习、思考与回答时,应是满心欢喜的;不管学生对错,每一次都能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让他们得到自信,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错误的观点,不要直接去批判,可以先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如果没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则可以针对学生观点的薄弱环节提出质疑,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并解答老师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和被老师关爱的满足感;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在哪里,长处又在哪里,及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每节课都被温暖着;上课时应经常到学生间走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二、为课堂增加“广度”——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
广度是指思想品德课内容涉及的面要广。立足课本,联系学生关注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寓解决问题于时政热点的了解、分析之中,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可以找一些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知识。
例如,笔者在构思《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课时,巧借欧盟及美国等对利比亚进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时政。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目:“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发言作充分的准备。讨论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美国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到干预中国南海问题。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超出教材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思想品德课的广度,让思想品德课更丰富、更有趣。
三、为课堂增加“深度”——放眼于课堂之外的自然与社会
深度是指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在新课程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只局限于课堂内部,而应放眼于课堂之外的自然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应更加注重课堂内外的衔接,生活味道越是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学生就越愿意去发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笔者想到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晋江见证了泉州经济的奇迹,也忍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于是,特意安排长辈们讲述他们年轻时在晋江玩耍、摸虾、游泳的经历并拍摄成DV短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这条河流的过去与现在。课后,再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晋江的水污染问题进行一次调查。通过亲历体验,学生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最后,让学生们就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提建议、想办法,设计方案。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护我们的家园,更重要的是能够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四、为课堂增加“效度”——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虚假繁荣”
新课程改革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老师们不断地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趣味因素,课堂也变得更加开放化、多元化。讨论、辩论、讲故事、小游戏、歌曲欣赏和小品表演等活动在课堂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却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趣味无度、哗众取宠、学生乐不思学等问题。针对“自主学习变得课堂无序”“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无实质”等教学方式带来的虚假繁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删减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摒弃一些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科的工具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往往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效性不高。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应该应用于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或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时,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和有些知识性问题是不需要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还要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形式等,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五、为课堂增加“高度”——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一些实例,肯定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立志报效祖国之后,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近年日本政府在哪些事情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吗?”由于之前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学生很快就能答出:中日船舰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相撞,日方非法扣押中国船长詹其雄。此时,教室里群情激愤,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学生的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换成实际行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启发学生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接下来,让学生观看新疆“7.5事件”和喀什暴力袭击事件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才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最后,播放视频短片,回顾汶川“5.12”抗震救灾过程,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和勇敢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利用视频所营造的振奋人心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把思想品德课提升到“不一样的高度”。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努力把握好以上“五度”,让思想品德课更有趣味性是我们的永恒追求。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总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