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拟法在《印象派的画家们》一文中的应用
2017-02-18周海燕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
■文/周海燕 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
《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课选自浙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把对自然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印象派的绘画是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追求光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各种色彩关系。
笔者归纳总结,本课教师要向学生们阐述清楚光是如何使物体颜色发生改变,这样才能解释清楚印象派绘画呈现这种面貌的原因。所以,教师要做的是要直观地让学生们感受到光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其次,让学生们进行小实践则更能让他们对其深有感触。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要点,笔者为本课内容设置了两个模拟情景:一个用以模仿光源色和环境色。另一个用以学生们进行笔头的小实践。
模拟情景一:教师制作正方形纸盒一个,内为黑色,盒子中间放置两个白纸所做的人偶,作为受光者即被观察者,让学生观察光的色彩的改变,盒子顶端开两个小孔,用以打入光源色。
第一步,教师射入的是白光,所以盒内的人物呈现的是白色。
第二步,教师将不同颜色的滤镜放在小孔上端,灯光透过滤镜模拟不同的光源色,教师需要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颜色会随着光源色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第三步,教师要模拟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所以,在纸盒的两边加以不同颜色的卡纸,将白光打在两边有色卡纸上并反射到物体上,让学生们观察。所要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色的改变而改变。
通过上述情景模拟,学生直观体验,教师总结:物体的颜色是受到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共同影响,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光源色和环境色会比这更加复杂,并且时刻发生改变,因此,画面的色彩会更加复杂,所以画家们为了进行研究会选择画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的改变,比如莫奈的《教堂系列》。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两幅教堂绘画分别画于黄昏时分和正午时分。根据科学分析:地球是被大气层所包裹着的,阳光经过大气层的散射才能到达地球。由于不同时段不同的云层厚度会导致阳光发生改变:一种日落时分,太阳光穿过极厚的大气层,紫光、蓝光全被散射,只剩下透射能力强的红、橙、黄等光,以红光为最强,因此,莫奈笔下的教堂以黄橙为主色调;另一种正午时分的教堂。大家知道正午时分太阳光中的蓝光受到大气的散射,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红光基本沿直线传播,而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因此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所以在莫奈的笔下,教堂的色彩除了日光,天空的蓝色也很明显地映衬到教堂上。
通过上述环节的设置和分析,同学们对于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作用会有直观的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其的切身感受,笔者设计了模拟情景二,以实践来进一步体会。
模拟情景二:针对印象派绘画中光对物体颜色的影响,笔者设计了一个写生练习,让学生们切身体会物体色彩的改变。
笔者用不同颜色的卡纸折成立方体,并打上黄色的白炽灯,白炽灯光为黄色,代表着黄色的光源色,而立方体下面所垫的不同颜色的卡纸则代表着不同的环境色。在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一的分析之前,让学生们进行第一次作业。
初见此情景的时候,八年级的学生们能运用七年级时所学的素描的明暗调子来画的立方体,区分亮部、灰部、暗部,从而采用不同深浅的同色系油画棒进行作画。能干的学生甚至能在投影处加入咖啡色、褐色等。
而笔者在引领学生分析了情景模拟一之后,再次对同样的物体进行观察,学生们开始注意到白炽灯的黄色灯光和立方体底下彩色纸对立方体色彩的影响。
方法一:正方体的亮部受白炽灯光影响,紫色中带有黄色,灰部下方紫色变成蓝紫色,而整个暗部有强烈的红色对其的影响。
方法二:正方体的亮部受白炽灯光影响,蓝色中带有黄色,灰部下方蓝色变成紫色,而整个暗部有强烈的黄色对其的影响。
在分析之后,学生们再次对立方体进行观察和绘画,得出了和刚才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
从上述两种方法中可以看到前后两组作品的变化很大,学生们开始关注光源色和环境色,用眼睛仔细地寻求物体颜色的变化,并加以实践。虽然作品本身并不完美,学生们的作品也都稍显幼稚,但是,通过这样的小练习,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印象派绘画中光的作用,可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本课在讲解印象派绘画色彩由来的过程中,笔者用模拟情景一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而情景模拟二则让学生们进行了实践,让观察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也许这样的情景模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其得到了良好的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