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之中悟“味道”
——从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中审视散文文体意识的凸显
2017-02-18杨显慧
杨显慧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315020)
味道之中悟“味道”
——从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中审视散文文体意识的凸显
杨显慧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315020)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悟得每一篇散文独特的味道。语文教师应依据散文的体式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建立起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连接。
散文教学;问题意识;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
散文教学如何凸显文体意识,并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和情感?在“浙派名师展示课”活动中,笔者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并在执教过程中对如何凸显散文的文体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第一次执教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思路
尝味—品味—回味。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在汪老的故乡高邮,端午有哪些风俗?
【设计目的】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作者思路。
环节二:尝味
1.品鸭蛋
【提出问题】
请大家放声朗读第2,3段,找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朗读出来,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说:
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______,我尝到了鸭蛋_______的味道。
【出示示例】
双黄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点评]我看到了双黄咸鸭蛋,我尝到了鸭蛋独特的美味。“其实”“还不就是”是口语化的说法,看似平淡,却为下一句的“惊奇不已”做好铺垫,突出了高邮咸蛋的味美质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高邮鸭蛋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渗透朗诵方法的指导】
重音、起伏、音调、缓急等。
【出示PPT】
写作品也一样,要写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真实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汪曾祺
【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一句简简单单的古诗、一个动词、一个副词,乃至于一个叹词、一个标点,就让我们尝到了美味,又品到了真味。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咸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设计目的】
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尝出美味,品出真味。
2.玩络子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鸭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玩,有哪些玩法?
【设计目的】
玩出趣味,感受趣人。
环节三:品味——品出乡味
【提出问题】
作者19岁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时隔42年,作者笔下的咸鸭蛋仍是这样的真实而意趣盎然呢?或者你还尝到了什么味道?(教师补充作者相关经历)
【设计目的】
深入解读,剖析情感,体悟乡味。
环节四:回味
【小结并给出写作任务】
同学们,我们一起品尝了鸭蛋的滋味,唇齿留香,那么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拿起笔,来回味一番咸鸭蛋的滋味吧。
记忆中,
一枚______的鸭蛋,
承载了_______,
承载了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
多年后,
依然抚慰着我漂泊已久的心。
【设计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共评、共赏达到学生情感的内化共生。
(三)教后反思
第一次执教后,对于这堂课,笔者与同人围绕两点进行反思和诊断:如何让学生感受鸭蛋的味道;如何教出这篇散文的味道。
本堂课,笔者从汪曾祺的语言入手,品味其语言的真味、趣味,力图让学生触摸语言背后的真人和趣人,落脚点为对乡味乡情的感悟上。这堂课以汪老的“我写这些平常小食,就是让大家觉得有味道”为主问题,并通过品味语言的真味和趣味,感受作者的乡情和乡味。
但是,同人们指出,散文教学,需要思考的是:散文的文本特质和作家的个性特征。王荣生教授谈到:散文教学应当捕捉到作家的情感情思。
结合同人们的诊断,笔者反思了这堂课的几个问题:
1.如何保证阅读文本的完整性?这堂课,在品鸭蛋的环节中,最后的品读句子,仅让学生读一读,那就把文本割裂为几个句子的教学,而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以文解文”是把握散文的重要教学策略。[1]
2.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风格性?如何感受作者“淡淡的”味道?品鉴味道,这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应该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感受。
3.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独特性?在教学时,应当考虑聚焦在哪个部分,聚焦在哪几个段落上,同时,教师应作出朗读的指导。
4.如何保证文本阅读的深度性?不能只是讲鸭蛋,应当附着情感去教学。主问题的设置不宜“仅感受鸭蛋的味道”。从感性的理解走向对情感的理解是课堂的着力点。
二、第二次执教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环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在汪老的故乡高邮,端午有哪些风俗?
【设计目的】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思路。
环节二:尝味
1.品鸭蛋
【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品尝汪曾祺的故乡高邮端午的鸭蛋,汪老曾经说过:我写这些寻常小食,就是让大家觉得有味道(味道——既指食物的味道,也指某种情思或者意味)。那么,高邮的鸭蛋有何滋味,今天让我们去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2,3段,找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一句话,并说说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设计目的】
在品味作者语言风格的同时,为体悟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
【渗透朗诵方法的指导】
重音、起伏、音调、缓急等。
重点品析下列句子,进一步体会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尝出美味,品出真味)。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读前面的内容还没感觉鸭蛋好吃,读到这里好像闻到鸭蛋的香味了。通过朗读、标点、词语替换,充分地体现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品出鸭蛋的美味)
(2)“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这个词的本意是十分敬重,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里大词小用,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非常骄傲,语言也很幽默)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特别”是强调,表现作者的自豪之情)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幽默风趣,直白有味)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6)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化用古诗,烘托情感)
2.说络子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鸭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玩,有哪些玩法?
【设计目的】
在感受作者语言的基础上,触摸语言背后的作者——玩出趣味,感受趣人。
环节三:品味
【提出问题】
作者19岁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时隔42年,作者笔下的咸鸭蛋仍是这样的真实而意趣盎然呢?或者你还尝到了什么味道?(教师补充作者相关经历)
【设计目的】
深入体悟作者淡淡的语言风格背后深深的乡味。
环节四:回味
【小结并给出写作任务】
同学们,我们一起品尝了鸭蛋的滋味,唇齿留香,那么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拿起笔,来回味一番咸鸭蛋的滋味吧。
记忆中,
一枚______的鸭蛋,
承载了________,
承载了_______,
承载了_______,
多年后,
依然抚慰着我漂泊已久的心。
【设计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共评、共赏达到学生情感的内化共生。
(二)教后反思
两次执教,引发了笔者对散文教学如何凸显文体意识的再度审视与反思。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文学性散文”与其他文章的区别。[2]7但是,每一篇散文均有其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的情感体验,因此,散文特色的呈现应当是一个自然得其味的过程。作者语言的品析和作者情感的体味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2.散文的背后是一个人,每一个句子背后都有情感。因此,散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2]35而让学生真正体会不同散文的独特“味道”,应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评、共赏与共生中完成。
只有切实地凸显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悟得每一篇散文独特的味道,也才能真正上出一堂有味道的散文课。□◢
[1]陈日亮.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方龙云)